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53841429888

      益氣聰明湯 方 名:益氣聰明湯(補養之劑)

      總 結:聰耳明目

      編 號:040

      組 成:黃耆、人參、白芍、黃柏、葛根、升麻、蔓荊子、炙甘草

      主 治: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

      歸 經: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藥也。

      方 義:(1)十二經清陽之氣,皆上於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

      (2)參、耆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幹葛、升麻、蔓荊,輕揚升發,能入陽明,鼓舞胃氣,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明矣。

      (3)白芍斂陰和血,黃櫱補腎生水,蓋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腎也。

      煎服法:每四錢,臨臥服,五更再服。

      補中益氣湯 方 名:補中益氣湯(補養之劑)

      總 結:補中昇陽

      編 號:027

      組 成: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

      主 治:1.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

      2.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

      3.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

      4.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加 減: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

      3.肺熱欬嗽-去人參。

      4.嗌幹-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

  • 2 # 綜藝匯2019

      益氣聰明湯 方 名:益氣聰明湯(補養之劑)  總 結:聰耳明目  編 號:040  組 成:黃耆、人參、白芍、黃柏、葛根、升麻、蔓荊子、炙甘草  主 治: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  歸 經: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藥也。  方 義:(1)十二經清陽之氣,皆上於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  (2)參、耆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幹葛、升麻、蔓荊,輕揚升發,能入陽明,鼓舞胃氣,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明矣。  (3)白芍斂陰和血,黃櫱補腎生水,蓋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腎也。  煎服法:每四錢,臨臥服,五更再服。  補中益氣湯 方 名:補中益氣湯(補養之劑)  總 結:補中昇陽  編 號:027  組 成: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  主 治:1.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  2.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  3.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  4.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加 減: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  3.肺熱欬嗽-去人參。  4.嗌幹-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本、細辛。  7.風溼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薑。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脹-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溼勝-加蒼朮。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麻  黃,天寒加乾薑。  21.洩瀉-去當歸,加茯苓、蒼朮、益智。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 義:1.肺者氣之本,黃耆-補肺固表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  3.白朮燥溼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  6.升麻-以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陰濁降。  6.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  7.生薑-辛溫;大-棘甘溫==用以和營?,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  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變化方:1.除當歸、白朮,加木香、蒼朮-名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  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餘治同前。  3.加蒼朮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術益胃湯,治內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  無味,大便溏黃。  4.去白朮,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昇陽順氣湯,治欱食勞倦所傷,滿悶短  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昇陽湯,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後食少水瀉。  6.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  渴無味。  7.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  8.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榮養?湯,治勞力傷寒,體熱,惡寒,微渴,汗  出,身痛,脈浮無力。  煎服法:姜三斤,棗二枚,煎。  出處:《內外傷辨惑論》  補中益氣湯  【來源】《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耆 甘草(炙)各1.5克 人參(去蘆)0.9克 當歸身0.6克(酒焙乾或曬乾)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朮0.9克  【用法】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睏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面板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現用於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內臟下垂者。  【加減】病甚勞役、熱甚者,黃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參;腹中痛者,加白芍藥1.5克、炙甘草1.5克;若惡熱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黃芩0.6~0.9克;惡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頭痛,加蔓荊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頂痛、腦痛,加藁本0.9~1.5克。  【禁忌】陰虛內熱者忌服。  【方論】方中黃耆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人參、白朮、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同參、耆升舉清陽為使。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後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自可痊癒;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自復其位。  【實驗研究】(1)對子宮、心肌、小腸等不同器官的藥理作用 《天津醫藥雜誌》1960(1):4~12,本方對在體或離體子宮及其周圍組織有選擇性興奮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殼等藥物時,其作用更為突出。小量補中益氣湯可以興奮心肌,過量則呈抑制作用。對小腸的作用較複雜,當蠕動亢進時呈現抑制作用,使之蠕動減慢,張力降低;腸管處於抑制狀態時,則使之蠕動增強。從而證實了本方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從實驗中還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製劑中,對動物的作用明顯。而去掉升、柴時,其作用減弱,說明此二藥能增強其它藥物之作用強度,尤以對腸蠕動作用更為明顯。(2)抗基因突變及抗腫瘤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變和抗腫瘤作用,強於四君子湯。同時,本方還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延長動物存活時間。提示在臨床上使用抗腫瘤化療藥物時,配合應用本方,可提高療效,降低化療藥物毒副反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亞歐幣”可以一年騙取40億被騙人數高達4,7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