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咕咚L

    看了《清平樂》之後,懷柔CP要恨死司馬光了,這還是我們小時候認識的那個砸缸的小男孩嗎?

    題主很關心司馬光是怎麼死的,一看就是懷柔CP無疑。

    抱歉,您可能會有些失望,司馬光是病逝的,享年68歲,也算是壽終正寢了。

    就像《清平樂》中最後一集,仁宗和徽柔在車裡一段關於“偏執”的對話,倒出仁宗心之所想,也算是徹底把徽柔開導明白了。

    也是這一段裡,仁宗對司馬光的評價很高,雖然偏激,但國家需要這樣的人。

    司馬光絕對保守派,所以意見難免偏左。神宗時期(司馬光是實打實的三朝元老啊)因為政見不同和王安石(王安石變法)對立。

    為司馬光正名

    仁宗之所以會說出這段話,也和帶徽柔去看百姓生活有關。

    司馬光父親是一個縣令,從小極重視對子女的教育,雖然家庭在當地小有名氣,但絕不屬於大戶人家。父親常帶司馬光遊歷各地,看百姓的生活和國家的現狀,這為他日後為官積累不少見識。

    所以說,司馬光是真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典範。

    司馬光一生都過著簡樸、勤勉的生活,對物質享受非常淡薄。

    《清平樂》中,徽柔在朝堂上質問司馬光是否也有情愛,答案是:有的。

    司馬光和夫人很相愛,一輩子也只有一位夫人,沒有納妾。他一生無後,夫人幾次想給司馬光找一個小妾(吐槽又是生孩子又是生孩子),都被司馬光拒絕,最後直接收養自己的大侄子做兒子,名叫司馬康。

    夫人去世之後,司馬光也沒有大操大辦,而是變賣了老家祖宅用於喪葬費用。

    所以,司馬光的德行品行,絕對值得旁人後人學習。

  • 2 # 常棣tandy

    其實從蘇軾對司馬光起的綽號“司馬牛”就知道司馬光是一個執拗固執的人。性格執拗的人一般大都心胸不夠闊達。所以他在劇中咄咄逼人的向宋仁宗進諫也就不足為奇了。

    他與王安石一起可以說影響了歷史的程序,這對曾經的知己為了變法和反變法卻視對方如寇仇,一個是變法派的代表,一個是保守派的代表。他們所代表的派別左右了仁宗以後的宋朝朝局,“你方唱罷我登場”新舊兩派的鬥爭,伴隨著北宋的滅亡。可以說北宋的滅亡,與兩派的黨爭密不可分。試想如果他們兩個人但凡有一個能夠聽進去別人的忠言,特別是司馬光,我想就不會出現仁宗後北宋朝廷的一連串黨爭,北宋因此延續一二百年也未可知。

    歷史上司馬光算得上是壽終正寢的,活了68歲的他,在那個年代還算高壽。但是他的死卻不是終點,圍繞他死後所追贈的諡號,新舊兩派展開鬥爭。司馬光死後獲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宋哲宗賜碑名為“忠清粹德”,死後,哲宗將他葬於高陵。

    紹聖元年(1094年),章惇為相,議論司馬光更變熙豐法度,哲宗下詔削除司馬光的贈諡,毀壞所賜碑。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為清海軍節度副使又追貶朱崖軍司戶參軍。元符三年(1102年),追太子太保。崇寧二年(1103年),蔡京為相時,再次追降左光祿大夫,旋即除名,將司馬光等稱為元祐黨人,刻元祐黨人碑,禁止元祐學術。大觀年間,追復太子太保。靖康元年(1126),贈太師,再次賜諡。宋高宗建炎年間,配享哲宗廟廷。至此司馬光才算是瞑目於地下了。

    下面我就講講司馬光和他最為人所詬病的“元祐更化”。

    一、王安石變法中司馬光的角色

    熙寧變法是中國中古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改革運動,但這次改革主要是一種應對危機的政治衝動,而不是一種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

    因而就改革內容來看,卻絲毫沒有觸及政治領域,其政治勇氣比起慶曆新政來都有明顯倒退的跡象。改革主要侷限在經濟、軍事和教育領域,而經濟領域更是重中之重。變法真正興奮點是富國,不是富民,因而其最大成效也就是國家財政狀況明顯好轉。

    變法不僅解決了治平年間的財政赤字,還建立起五十二座元豐封樁庫作為戰備物資庫,到北宋後期還是“餘財美澤,至今蒙利”。

    然而,王安石與司馬光在變法之初就曾有過三段爭論。司馬光認為天地所生貨財是一個定數,不在民間,就在國家,所謂善理財者,不過是頭會箕斂。這一說法停留在簡單再生產的保守立場上,固然不足取。王玄石反數說“真正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在熙寧新政中,王安石與司馬光各自所代表的新舊黨爭本質上並不是權力之爭,而是政策性的爭論;並不是要不要改革的爭論,而是怎樣改革的爭論,因而不能用改革派與守舊派來論定。

    而整個變法過程中,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給人的觀感是君子之黨;而以王安石為代表的變法派給人的觀感是小人之黨。

    高太后派使者間他當務之急,他上了好幾篇奏札,歸納起來,一是廣納諫言,一是廢除新法。尤其對新法,他持全盤否定態度,認為變法派完全在“舍是取非,興害除利”。

    二、元祐更化

    1.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力量的壯大

    不久,司馬光以門下侍郎入朝,呂公著也以尚書左丞被召。這時,宰相是蔡確與韓縝,章惇知樞密院事,他們都是變法派。

    司馬光執政以後的第一道札子就是《請更張新法》,他把新法比成毒藥,認為必須全部廢止。變法派放出抵制的輿論,援引孔子的話頭:“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司馬光針鋒相對地還擊,他一方面把神宗與王安石、呂惠卿分開,說新法都是王、呂所為;另一方面他強調高太后把新法與神宗撇清,顯然是自欺欺人,但這種政治手段往往在清除舊權威的當口被襲用。

    所謂“以母改子”,深契高太后心意,但只是在字面上繞開了“以子改父”,從皇權繼承角度卻是講不通的,因為繼承皇位的是神宗之子,而不是高太后。這也為日後哲宗紹述提供了逆反的口實。

    司馬光認為朝中盡是變法派的天下,便推薦劉摯、趙彥若、傅堯俞、範純仁、範祖禹、唐淑問,以為他們的品行學問可以擔任臺諫或經筵官;還推薦了呂大防、王存、孫覺、胡宗愈、王巖叟、蘇軾、蘇轍等,希望朝廷委以重任,盡其才幹;並建議讓文彥博、呂公著、馮京、孫固、韓維等德高望重的舊臣各舉人才。於是,一大批反變法派聯駢入朝,力量對比頓時改觀。

    2.關於盡廢新法的爭論

    神宗去世的當年七月,首先廢除的是保甲法。十一月,罷方田均稅法。十二月,市易法與保馬法也相繼廢罷。次年,改元元祐元年(1086年),廢除新法工作雷厲風行地推開,史稱“元祐更化”。

    閏二月,右司諫王覿向變法派大臣發起攻擊,說:“八個宰執,奸邪居半,讓一兩個元老怎麼施展抱負!”接著連續上奏指斥蔡確、章惇、韓縝。孫覺、劉摯、蘇轍、王巖叟等其他臺諫也猛攻蔡確,於是,蔡確罷相,章惇罷知樞密院,分別出知州郡。

    四月,韓縝也罷相出朝。司馬光與呂公著先後拜相,宰執大權轉入反變法派的掌握之中。司馬光和高太后全面而徹底地廢除新法,變法派竭力反對,反變法派也有不同意見。

    範純仁是范仲淹的兒子,與司馬光又是姻親,認為新法只要去掉那些太過分的,“徐徐經理,乃為得計”。三月,司馬光要求各州縣五日之內罷免役法,在江寧閒居的王安石聽說,不禁驚愕失聲道:“連這都要廢除嗎?”許久,又說:“這法終不可罷!我和先帝討論了兩年才實行的,連細節都考慮到的。”

    司馬光同一陣營內對免役法行廢的爭論也十分激烈。同知樞密院事範純仁以為,“此法熟議緩行則不擾,急行則疏略而擾,委非其人,其擾滋甚”。蘇軾說得更在理:“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聚斂於上,而下有錢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專力於農,而吏胥緣以為奸。”

    對免役法如何存利去害與司馬光爭得面紅耳赤,但司馬光固執己見,令蘇軾私下裡感慨大呼:“司馬牛,司馬牛”。南宋呂中也以為:因其利而去其害,差役免役二法都是可行的。蘇軾在這一問題上遠比司馬光通達。

    五天恢復差役法的期限,只有知開封府蔡京如期完成,他是個典型的騎牆派,很快從變法派陣營倒向反變法派。司馬光高興地說:“如果每人都像你這樣,有什麼不能貫徹的?”範純仁對司馬光說:“你這是讓人不要說話。這與那些新進迎合王安石邀求富貴有什麼不同呢!”

    八月,範純仁因國用支絀,建議仍行青苗法,很多人以為不妥。司馬光正抱病在家,聞迅急忙人見高太后,追問是哪個奸人主張重新實行這個方法的,嚇得範純仁在旁不敢吱聲。

    王安石是這年四月辭世的。司馬光認為,安石文章節義過人處很多,變法是因為不曉事體而喜歡更張,現在矯其失、革其弊,有人百般詆譭,我們應該對他優加厚禮,拯救風氣。五個月後,司馬光也去世了,這時新法已廢除殆盡。

    三、後世對司馬光的評價

    王安石和司馬光,他倆曾是朋友,但大變法使他們成為政敵。儘管如此,他們所爭的不是個人的權力,而只是治國方略的出處異同,對對方的人格才學仍抱著充分的尊重。在堅持自己政見上,他們都過分自信和固執,聽不進不同意見,並認為自己這麼做是憂國憂民。

    他們都是君子,但作為政治家,處理問題卻過於絕對化,都或正或反地給當時的國計民生留下了種種問題。

    王夫之這樣描述以司馬光為首的元祐更化:“進一人,則曰此熙豐之所退也;退一人,則曰此熙豐之所進也;行一法,則曰此熙豐之所革也;革一法,則曰此熙豐之所興也。”王安石已經聽不進不同意見,容不得反對人士,司馬光對新法缺乏分析,不分是非,全面否定,一切復舊,比安石走得更遠,做得更絕。

    連朱熹都譏諷這種一切以熙豐劃線的思路,是“閉著門說道理”,因而“矯熙豐更張之失,而不知墮於因循”。熙豐新法已經操之過急,元祐更化更是急於熙豐。南宋呂中指出:“去熙豐小人不可以不急,而變熙豐之法則不容以太急。”熙豐小人之說還值得商榷,但政局與制度的轉圜承受不起這種大起大落的折騰,還是說在點子上的。

    總的說來,司馬光是一流的歷史學家,卻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

    (正文完)

  • 3 # 南嶺說史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被司馬光咄咄逼人,題主就想知道他是如何死的?

    不管他如何對待劇中萬人迷愛的宋仁宗,他是一個歷史人物,已然作古。

    他活得比宋仁宗久,一直到宋哲宗年間,還在為大宋朝勞心勞力。

     元祐元年復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聞之慟,與帝即臨其喪,明堂禮成不賀,贈太師、溫國公,襚以一品禮服,賻銀絹七千。--《宋史》

    再者,這只是電視劇的表現。

    另外,我認為無論司馬光說了什麼逼迫宋仁宗,在大宋朝一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司馬光盡責了。

    雖然他曾反對過王安石的變法,甚至在他主持朝政時,數月之間罷黜大批支援王安石之人,盡廢新法。

    雖說王安石變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但目的是為了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

    但保守派的司馬光卻完全摒棄新法,實不可取。

    那麼司馬光是如何逝去的呢?

    很幸運,司馬光是年老因病而死,享壽六十八。他死後,百姓多為其致哀。

    京師人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及葬,哭者如哭其私親。嶺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畫像以祀,飲食必祝。--《宋史》

    宋朝廷,官家方面也對司馬光恩寵有加,“贈太師、溫國公,襚以一品禮服,賻銀絹七千。”

    司馬光的一生,生榮死哀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恩寵,百姓的愛戴。

    以上就是我的拙見。

  • 4 # 未見說電影

    在電視劇《清平樂》中司馬光作為一個臺諫官,很多次的直言彈劾,甚至以殉職謝罪來要挾官家,留下迂腐頑固、通情達理的形象。

    還好,最後透過趙禎對徽柔說的一番話中,知曉司馬光是以紀察官邪,肅正綱紀為職責的進言糾箴,才幹讓君王不專權、不苛暴,才幹維持國本長治久安。

    劇情如此出現,讓觀眾不至於過度厚侮司馬光。

    在真實歷史中,據史料記載,司馬光也是個固執的人。在王安石變法中作為保守派,與王安石為代表的變法派明爭暗鬥,導致朝廷內耗嚴重。但是司馬光算是壽終正寢的,他活了68歲,死後還獲贈太師,溫國公的稱號。

    司馬光是歷史學家,政治家。

  • 5 # 麥穗日記

    是自然死亡的!《清平樂》中,司馬光為宋仁宗的家事整日上奏,惹得官家十分頭疼,徽柔更是直接到朝中直面諷刺司馬光,看得觀眾直跺腳,罵司馬光迂腐。

    而歷史上的司馬光,在仁宗死後,隱匿數年,直到英宗趙曙去世、神宗趙頊趙煦去世,9歲的宋哲宗趙煦在奶奶高滔滔的輔佐下,開始大肆推翻先帝修改的法則,讓北宋的經濟實力、外交實力、軍事實力一步一步走向衰退,可謂是引領北宋走向歷史深淵的第一人。司馬光這樣一個不溫不火的史官,《清平樂》可謂是真實的展現了他的迂腐,更展現了他的心機。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暫時隱退官場

    宋熙寧五年(1072年),神宗重用王安石,開始對農業、軍事、經濟等方面變法,改變北宋冗官冗吏、積貧積弱的局面,而司馬光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變法的人,為了反對變法,司馬光開始對王安石進行人身攻擊,稱:

    閩人狡險,楚人輕易。

    意在指責支援王安石變法的福建人陳昇為人狡詐兇險,而王安石作為南方人更是輕佻草率,性格執拗。但宋神宗趙頊並未聽從司馬光的“讒言”,而是選擇不理睬。司馬光屢次諫言,屢次沒有迴應,回到家後細品神宗的態度,便決定退出官場,告訴神宗說,想編纂史學著作《資治通鑑》,於是,神宗便給了司馬光一大筆錢,讓他去修史。

    心機男司馬光為了評職稱,不惜虐自己

    司馬光隱居洛陽15年,看似完全退出了官場,但是他的地位和口碑卻蹭蹭往上漲。最大原因是因為司馬光住地下室修史,清苦的條件,造就了他“崇高”的人格。

    在北宋時,很多官員住的都是高樓大廈,如富弼、文彥博、王拱辰等都住在亭水樓臺、奢華豪宅中,每天飲酒作詩,遊景賞花,真正享受隱居的快樂,但是司馬光卻住在偏僻低矮的房屋中,房子僅僅能夠遮風擋雨,夏天炎熱的時候,還專門請工匠挖地下室,在地下室修書立說。

    修史是一個十分清苦的腦力活兒,司馬光本人也是為了寫書累的筋疲力竭,全身是病,但是他仍然堅持,就做了一個“醒枕”,枕著木頭睡覺時,總會十分難受,只要自己稍微動彈,木頭便會移動,自己的頭也會咯的疼痛,這樣方便早點醒來,繼續工作。

    當時的人們嘲笑司馬光是“穴居者”,但也諷刺王拱辰等人奢侈浪費,顯然,司馬光的清苦寫史是被很多人認可的。直到他寫完《資治通鑑》,整個北宋就開始到處吹捧司馬光的優秀,稱他為“司馬相公”

    相公的名稱,是非常高的,一般都是在朝廷當過宰相的人,如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而司馬光在隱居的時候,只是一個小官兒,修完史書後,便贏得這種職稱,足以見得司馬光走了一條獨特的捷徑,一步登天,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

    為報私仇,不顧國家命運,推翻先帝所有成就

    元豐八年(1085年),年僅38歲的宋神宗去世,立9歲的兒子趙煦為下一任皇帝,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滔滔一上任,就開始阻止王安石變法,王安石也喪失了依靠,便辭官回老家,隱退官場,此時的司馬光立即上奏,稱:

    這些年國家一衰再衰,都是因為朝中大臣不知是非,隨意改變祖宗規則,百姓十分愚鈍,才會怨恨神宗。特別是王安石本人,他過於執拗,才會造成現在的局面,王安石才是罪魁禍首。

    司馬光的這段話中,看似在諷刺大臣們不會做事,實際上是在否定宋神宗的功績,只是為了給太后一個臺階下,不至於讓先帝神宗難堪。北宋時期,一直遵循儒家的教義“父死,子三年不改其道,可謂孝也”,而司馬光卻變了這個教義,非要推翻王安石變法的成就,就換了個口號“以母改子”,大概意思是,神宗的媽媽,準備修改法規,而不是兒子修改法規,這樣就可以保全宋哲宗趙煦的孝道,也能順利推翻變法。

    於是,司馬光開始全部推翻王安石變法內容,保甲法、青苗法、均輸法等一個個都推翻了,神宗花費數年剛建立的法規,讓宋朝的國庫稍微充盈起來,司馬光卻認為不利於國家發展,並且看不起宋朝百姓稱:

    自己人怎麼練兵,都沒有西夏、遼國的人神武,宋朝人就不是練兵的料兒。

    這使得花費15年建立起的,既不浪費錢也不誤農的全民皆兵政策,全部破滅。此外,司馬光在處理西夏事件上,力圖求和,還了當年打下的城堡,恢復與西夏的買賣,每年給西夏人發壓歲錢,運各種物資。這可氣死了宋朝官員百姓,多少年了,宋朝打下的天下,都要原封不動的還給西夏,大宋是有多懦弱?可這些,高太后都同意了。

    此時,就連當年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蘇軾,都怒不可遏的罵司馬光“司馬牛”!指責他行為迂腐,脾氣倔強!王安石聽聞這個訊息,更是氣得吐血,不久,便氣死了。

    後來,蘇軾在為王安石寫墓誌銘的時候,司馬光更是從中作梗,說:

    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遠讒佞輻湊,敗壞百度以致此。今方矯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謝世,反覆之徒必詆譭百端,光意以謂朝廷特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

    在這篇墓誌銘中,司馬光只說了王安石人品還不錯,後續便說王安石性格有問題,是奸佞之人,敗壞法度。回想當時,司馬光舉薦王安石,但是卻不同意王安石變法,兩人鬧彆扭,司馬光卻一直懷恨在心,等了15年,才算報了私仇,甚至連王安石死了,都不放過。

    司馬光這一生,成也高滔滔,敗也高滔滔

    司馬光能夠在朝中平步青雲,多虧高滔滔的賞識,可司馬光死後,他的名聲也沒有永垂青史,反倒是“白茫茫一片,落得真乾淨”,什麼都沒有。

    王安石死於宋元祐元年1086年5月,而司馬光也在這一年的9月去世,他的葬禮規格十分高階,贈太師、溫國公、一品禮服、銀絹7000兩,諡號文正,刻碑“忠清粹德”,高滔滔參加葬禮時十分難過。

    司馬光死後,朝廷黨政十分嚴重,高滔滔就開始一刀切,把新舊黨人均拿到朝廷上議一議,便拿出司馬光,說他是舊黨廢新法的領袖,為了給他治罪,便把司馬光死後所有的賞賜,全部追回了,此時,司馬光也是一無所有。

    縱觀司馬光的一生,很多人都是因為砸缸知道他的見義勇為,聰慧善良,可看了《清平樂》才知道司馬光本人的迂腐小氣,歷史上的司馬光真的是用心機獲得了最高職稱,又用時間,毀掉了一生的榮譽。

    參考文獻:高天流雲《如果這就是宋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五人格入殮師玩法技巧?入殮師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