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空樵斧響,隔嶺有人家。
日落潭照樹,川明風動花。
若從常情常景上去推想,則前兩句所寫之境界亦無非常境而已。樵斧響在此山而此山既又空空,則人家所居與樵夫所來處自然在此山之外。斧聲歷歷在耳,為寫實;隔嶺遙遙猜想,為寄虛;在虛實相濟之下,已將山勢之重疊廓遠生動傳出了。不過,若以妙絕常境的心眼去領會,則此處 “山空”之景就非僅尋常題記之詞了。與此相近,陳與義筆下之“山空”或正是其空性之念的外化物吧。詩意究竟何指?值此亦不能不令我們感到困惑了。上面既提到王維,且再就王詩來說,其寫終南山有云: “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此間意味與它頗有奪胎之緣,試想,題目既作《出山》,豈無投宿之念,而空山樵斧又恰好送來了人間煙火的資訊,雖然其遠在此山之外。不過,這樣理解又似與詩意有違,“隔嶺有人家”的言外之意,安見得不在喻示自適於此山之幽靜空虛的情懷呢?要知道,從詞氣上品味,分明是一派安閒。於是,我們最終只能說,此間意蘊,須求之於遠近虛實之間,若呆作解會,就索然無味了。
“日落潭照樹”,請注意,照樹者是“潭”而不是“日”,當太陽西落之際,Sunny斜射於潭池水面,經過折射而後映照著岸邊林木,造成一種富有夢幻色彩的光照效果,使這一瞬間充滿了神奇意味。不僅如此,平靜的潭水像一面明鏡,而折射的Sunny恰到好處地投向川穀一側時,竟使整個川穀格外明麗,置身此地,恍若心靈深處也被這斜陽水光映得通亮。這一切,真有點法國印象派繪畫的味道,只不過來得渾融而空靈。如果說這一瞬間的景象是一種整體的靜觀,從而使 “川明風動花” 與上句之間有一氣氤氳之好,那麼,其中“風動花”的景象又使這靜觀的清明中透出了靈動的流麗。不難想見,此際動花之風,乃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清風,否則,水波動盪,光影零亂,就不可能折射Sunny以 “照樹”而致 “川明” 了。看來,詩人之所以要在這靜照而空明的境界中特意點出輕微靈妙的那點動感,無非取以動寫靜而其靜更靜之義。
山空樵斧響,隔嶺有人家。
日落潭照樹,川明風動花。
若從常情常景上去推想,則前兩句所寫之境界亦無非常境而已。樵斧響在此山而此山既又空空,則人家所居與樵夫所來處自然在此山之外。斧聲歷歷在耳,為寫實;隔嶺遙遙猜想,為寄虛;在虛實相濟之下,已將山勢之重疊廓遠生動傳出了。不過,若以妙絕常境的心眼去領會,則此處 “山空”之景就非僅尋常題記之詞了。與此相近,陳與義筆下之“山空”或正是其空性之念的外化物吧。詩意究竟何指?值此亦不能不令我們感到困惑了。上面既提到王維,且再就王詩來說,其寫終南山有云: “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此間意味與它頗有奪胎之緣,試想,題目既作《出山》,豈無投宿之念,而空山樵斧又恰好送來了人間煙火的資訊,雖然其遠在此山之外。不過,這樣理解又似與詩意有違,“隔嶺有人家”的言外之意,安見得不在喻示自適於此山之幽靜空虛的情懷呢?要知道,從詞氣上品味,分明是一派安閒。於是,我們最終只能說,此間意蘊,須求之於遠近虛實之間,若呆作解會,就索然無味了。
“日落潭照樹”,請注意,照樹者是“潭”而不是“日”,當太陽西落之際,Sunny斜射於潭池水面,經過折射而後映照著岸邊林木,造成一種富有夢幻色彩的光照效果,使這一瞬間充滿了神奇意味。不僅如此,平靜的潭水像一面明鏡,而折射的Sunny恰到好處地投向川穀一側時,竟使整個川穀格外明麗,置身此地,恍若心靈深處也被這斜陽水光映得通亮。這一切,真有點法國印象派繪畫的味道,只不過來得渾融而空靈。如果說這一瞬間的景象是一種整體的靜觀,從而使 “川明風動花” 與上句之間有一氣氤氳之好,那麼,其中“風動花”的景象又使這靜觀的清明中透出了靈動的流麗。不難想見,此際動花之風,乃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清風,否則,水波動盪,光影零亂,就不可能折射Sunny以 “照樹”而致 “川明” 了。看來,詩人之所以要在這靜照而空明的境界中特意點出輕微靈妙的那點動感,無非取以動寫靜而其靜更靜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