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雪寒
-
2 # 御史蘭臺
古人造詞都是有一規律的,有時會選用與某事相關的“實物”來指代某事,就如“大動干戈”一詞,亦遵循了此種造詞法則:干戈泛指兵器——兵器指代戰爭——大動干戈的本意即指“發動大規模戰爭”——小而化之,就是“大打出手”的群毆——後來漸漸演化為“大張聲勢地行事”或“大費手腳”。
“干戈”是兵器的代稱,具體到“幹”與“戈”,即為士兵使用的“盾”與“矛”,亦代表戰爭中的攻與防。
“矛盾”一詞,也是由這一對“冤家兵器”演化而來,最著名的典故是出自《韓非子》:
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幹”是“盾”的別稱。《揚子(揚雄)·方言》盾,自關而東或謂之盾支,或謂之幹,關西謂之盾。
盾牌
“幹”開始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類的獵具、武器,本是用於進攻的,後來用於防禦,就像現在警察用的防暴叉一樣,其本意就是“盾牌”。
現代防暴叉
在古兵器中,矛與戈還是有區別的。
戈
戈是一種曲頭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戈因為有橫刃,不僅能刺,還可以勾。商朝至戰國時期的典型進攻性兵器就是曲頭的“戈”,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橫擊和鉤殺,勾割或啄刺敵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稱啄兵。
戈的組成
在方陣進攻時,戰車部隊正面出擊,高速闖入敵陣,站在車上的戈兵藉助車勢用戈頭“收割”車邊敵人的頭顱,就像鐮刀一樣。從秦代開始戈逐漸被戟和直頭的矛所取代。
矛是兵刃中最長的兵器,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所謂丈八者,是以周尺來計算的,相當於一丈四尺有餘。《三國演義》中張飛的兵器就是丈八蛇矛,柄長矛利,最適於刺殺。
張飛的丈八蛇矛
矛的由來,從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甚是悠久,《典略》中說:“周有屈盧之矛。”只是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的方法,極其簡單,不比後來的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在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最初形狀的矛。
矛
車戰時代,兩陣相距極遠,不拿長兵器肯定要吃虧,所以對陣雙方都利用矛作為進攻性的武器,同時配合箭弩。到了後來的馬戰時代,矛就覺得有點長了,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一種新的作戰兵器——槍就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了。其實從外形上來看,當時的槍只不過是矛的縮小版而已,不像後來的那樣精緻。
岳家槍
成熟的槍型與槍法,就如傳說中的岳家槍、楊家槍一樣,都是套路精奇,殺傷力極強的神兵了。
回覆列表
乾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具體“幹”指盾牌,上古時期,秦稱“盾”,山東六國稱“幹”,“戈”指進攻的類似矛的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稱。
《詩·周頌·時邁》:“戴戢干戈,載櫜弓矢。” 漢桓寬《鹽鐵論·世務》:“兵設而不試,干戈閉藏而不用。”《說唐》第一回:“金鼓喧天,戈耀日。”
盾在古代起先叫做“幹”,後來才叫做盾,也叫做盾牌.古代戰場上使用的盾牌大多做成長方形、梯形或圓形,在盾的背面都有把手,用來抓握.戈是一種裝有長柄的冷兵器,它主要用於啄擊、鉤殺和投擲,比較適用於戰車作戰.戈起源於原始人群的狩獵工具,最初是模仿獸角和鳥喙的形狀,將獸角綁在木杆上,以延長人的手臂的作用距離,這就是初期的戈的雛形.從殷周到春秋時期,戈一直是戰場上的一種主要作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