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忙人71904673

    逢入京使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逢入回京使者,託帶平安口信,以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表達了思鄉之情,詩文語言樸實,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之情於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深,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①

    唐 岑參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⑤君傳語⑥報平安。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④龍鍾:形容流淚的樣子,這裡是沾溼的意思。

    ⑤憑:憑藉,依靠。

    ⑥傳語:捎口信。

    詩詞譯文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

    滿面龍鍾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幹。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

    唯有託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創作背景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於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計程車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後,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雲:“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麼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儘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詩詞鑑賞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溼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裡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如同隨口而出,特別是後兩句寫馬上相逢的情景,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鏡頭集中清晰,如影視特寫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鍾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牆為淺咖色,沙發應該選什麼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