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佈置的。
一、原文:節選《小石城山記》唐代文學家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二、譯文: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著它走過去什麼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北而後向東,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
從洞往裡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佈置的。
擴充套件資料
一、文學賞析
這篇遊記以作者的遊蹤為線索,記敘了親身經歷的旅途見聞和山川景物,幾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發了他貶逐永州後遊歷自然時觸景生情的感感慨。
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遊賞自然尋幽探奇。“無所不到”以排遣悠閒時光和懷才不遇的煩憂的精神狀態,繼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無論是方位的指點還是景觀的描繪,都是在循序漸進中進行的,自然景緻隨著觀賞者的遊歷漸次展現,這樣的筆法使這篇散文的景物描寫達到了緊湊而自然流暢的效果。
同時,也給小石城山的發現籠罩上一層神奇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隨著橫亙路頭的積石的出現,緊接著以簡潔形象的筆墨勾勒了積石二仁呈現的房屋形狀及四圍像小城的外貌,於是與“石城”之稱吻合。此後寫石上如門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靜;“環之可上,望甚遠”,則見其高曠;石上沒有土壤,卻疏密相間、高昂低伏地生長著秀美的樹木竹子,又顯其奇麗。
二、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柳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
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
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佈置的。
一、原文:節選《小石城山記》唐代文學家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二、譯文: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著它走過去什麼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北而後向東,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
從洞往裡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佈置的。
擴充套件資料
一、文學賞析
這篇遊記以作者的遊蹤為線索,記敘了親身經歷的旅途見聞和山川景物,幾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發了他貶逐永州後遊歷自然時觸景生情的感感慨。
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遊賞自然尋幽探奇。“無所不到”以排遣悠閒時光和懷才不遇的煩憂的精神狀態,繼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無論是方位的指點還是景觀的描繪,都是在循序漸進中進行的,自然景緻隨著觀賞者的遊歷漸次展現,這樣的筆法使這篇散文的景物描寫達到了緊湊而自然流暢的效果。
同時,也給小石城山的發現籠罩上一層神奇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隨著橫亙路頭的積石的出現,緊接著以簡潔形象的筆墨勾勒了積石二仁呈現的房屋形狀及四圍像小城的外貌,於是與“石城”之稱吻合。此後寫石上如門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靜;“環之可上,望甚遠”,則見其高曠;石上沒有土壤,卻疏密相間、高昂低伏地生長著秀美的樹木竹子,又顯其奇麗。
二、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柳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
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