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無心出岫3
-
2 # 朱純法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一點不予矛盾,在古代沒燈光,我記得我小時候農村沒電燈,假如晚上天氣睛好,月光照在地上確實就像秋天的霜一葉,李白的詩意是比喻:床前月光,是不是地上霜?
-
3 # 清揚488
這兩句詩所呈現的景象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李白思心切夜不能寐坐在床上,開啟窗戶月光照在地上好像地上下了一層霜。這是有前提條件的,有季節要求,窗戶必須是開的,否則月光照進來。古時是沒有玻璃的。這裡的地上霜是詩人的想象,李白有句詩是"白髮三千丈",誰的頭髮有這麼長?都知道不可能。
如果把床解釋成井邊的圍欄則解釋不通!李白思鄉心切夜晚站在井邊幹啥?難道還有其它想法?
-
4 # 十二讀書
問: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首先說一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出自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在中國的知名度和傳播度,就跟李白這個名字一樣,那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但是這一句可能並不是李白的原詩。有學者提出,《靜夜思》四句詩,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並且你很難知道哪一種抄本更接近李白的“原詩”,“舉頭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才確定下來的。
雖然50種多少有點誇大,但今天流傳的一般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就是被選入教材,我們所熟知的出自《唐詩三百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還有一個版本是宋代版本,載於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因為這些詩都是後人整理編錄的,所以很難確定哪個更貼近李白的本來版本,也或者後人在編錄時為了傳播而特意改寫了部分內容,也未可知。
雖然爭議不斷,但一般來說還是以《唐詩三百首》錄入為準。所以我們就假裝李白的《靜夜思》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一般說來,這首詩最大的爭議是“床”是什麼?
有的說是井欄,因為古代井欄又叫銀床;有的說是窗臺,因為床可以通“窗”,當然我是沒有看到這樣通的;還有的說是胡床。
在我看來,這些都不對,床就是臥榻,就是睡覺用的工具。
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從來沒有人否定曹丕、杜甫詩中的床是床,為什麼李白詩歌中的床就不是床了?這是什麼雙標?
題主問: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首先這裡的霜可能是真的霜。秋天,夜晚寒冷,“白露為霜”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首《靜夜思》是李白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創作於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
李白當時住的旅舍條件可能不是很好,四面透風,屋裡面溫度很低,灑在地面上的水凝結成霜了。這是有可能的。
第二點,這裡的“霜”是一種比喻,將秋夜的月光比作秋霜。這在詩裡就更常見: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也有“空裡流霜不覺飛”一句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
這裡詩人半夜被冷醒了,月光透過窗戶也好透過牆壁的裂縫也罷,灑在床前就像秋霜一樣。
但不管是哪種,這都是極其自然的描寫,是毫不矛盾的。
最後,十二想說,為什麼很多人抓著李白這首詩不放,因為這首詩不像李白的其他詩,李白的其他詩要麼想象新穎,雄奇奔放,要麼語言奇妙,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而這首詩平平無奇。所以很多人總覺得事情不會這麼簡單,這可是詩仙李白的詩啊,李白是何許人?天上謫仙人啊。
大可不必!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
此《靜夜思》如是。
自然天成!大道至簡!
-
5 # 青松2369396
床前明月光,這首詩,我們小時候就學過,工作後也教過學生,但那時的理解都是不客觀的。據史料記載,唐朝時除了宮廷官府寬窗大院,民間的窗戶又高又小,且那時沒有玻璃,月光很難照進床前。據有資料記載,古時南方有的地方把井欄杆叫“床”,如此看來,這句詩就好理解了。秋天的晚上,李白站在(或坐在)院子裡,看到明亮月光照在井欄前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霜似的白色,然後抬頭望著皎潔的明月,聯想到千里之外的家鄉今晚的月亮也同樣又圓又亮,不覺低頭勾起思鄉之情。我的分析供大家參考。
-
6 # 長安18子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這首詩一點兒都不矛盾!
首先,我們來看李白的這首千古名詩《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描寫思鄉之愁的五言絕句,是詩人在秋季夜晚望月有感而發所作。他透過靈活的運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將濃濃的思鄉之情表露出來。
詩的意思是: 照在床前明亮的月光,把地面映照的一片潔白,讓人誤以為是落下的白霜。抬起頭看著天上的月亮,低下頭不由得想起了故鄉。
第二,李白詩中的這個床,不是我們現在睡覺的床,而是一種從西域傳來的胡床,就像凳子或椅子一樣。所以,這個床不在室內,是在室外的。
第三,“疑是地上霜”一句,一個“疑”字,就是不確定、讓人誤以為,並不是確定的意思。
綜上所述,這首詩中一點兒矛盾都沒有。這一首能夠傳誦千年的好詩,是經過了時光的檢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發人深思,都是有道理的。
我的回答,你滿意嗎?
-
7 # 一文思索
這個問題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提問者故意將自己的智力降低到白痴的水平,同時也把自己假裝成毫無詩歌鑑賞能力的“詩盲”,甚至最基本的語文知識都沒有。
“疑是地上霜”,核心在“疑”,意即“好像、似乎是”,這是修辭學上典型的類比手法。稍有語文知識的讀者都不會將“疑是地上霜”理解為“就是地上霜”,更不會理解為“床前的地上有霜”。
採用類比法寫月和月光的詩句還有很多,如李白的另一首詩《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韓愈的“晴雲如擘絮,新月似磨鐮”、戴叔倫的“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李賀的“大漠沙如雷,燕山月似鉤”。以此修辭手法描寫月光,最堪與李白《靜夜思》媲美的是同為唐代詩人的趙嘏的《江樓舊感》: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舊似去年。
同是寫月光,李白“疑霜”,趙嘏“如水”,一個“思故鄉”,一個想念去年“同來望月”的友人,意境中無不是孤寂與憂傷。月夜總是讓人情緒低落,月光總是與寂寞、憂傷、思念、回憶、迷惘等藍色調的情感聯絡在一起。
遙想詩人李白,或與友人飲宴至深夜,回到寢房,醉意朦朧;或夢中驚醒,睡眼惺忪,目光迷離。眼見悽清的月光透過窗戶,瀉在床前的地板上,其清白,其綿柔,猶如滿地的霜。萬籟俱寂中,一襲寂寞籠罩而下,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意境之悽美,千百年來,無數愛詩之人,無不為之動情。誰還會去想“屋內地上怎麼會有霜”這樣的問題呢?
-
8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以前回答過這個問題,這算補充的。“床”的古今義是不同的,古義指坐具,今義指臥具。“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用的是古義,如果用今義去理解就有說不清的地方了。從“床”得古義來看,作者是坐著的,這與下文的舉頭和低頭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因為睡著只能抬頭不能低頭,坐著既能抬頭,也能低頭。作者雖然沒有說在屋裡在屋外,可以斷定作者是在屋外,只有在屋外才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種坐具十年前還能看到,幾十年前,誰家女兒出嫁,陪嫁妝,就有這種傢俱,現在很難看到了!
-
9 # 許科雲
李白: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有霜?
答:詩中的"疑"是好似的意思,李白一點不錯,錯的是現代人生在福中不知古人住的什麼房子。
挑近處說,上海當初是漁村,百姓只能住泥草房,就是清朝的天安門,看過老照片的人都能對比,上了年歲的老人都記得小時候社會上百姓的住房,有多少瓦房?
當到了中秋,月亮向南移位,射入光與窗戶呈60度角,當黑夜來臨時明亮的月光斜照入窗,因為房子面積小,正好照在了床前地上與外面地上同亮,(那時的油燈發出的是暗淡的紅光)作者才喻比銀色月光疑是地上雪白的霜,這有什麼好懷疑的?這也是作者的誇張喻比的寫作風格。
舉頭望明月,說明在床上一抬眼就看到明月,低頭思故鄉,說明詩人此時在他鄉,月近中秋是在外遊子思念家鄉的時刻,詩人借明月抒懷家鄉。
讀古文時,要象演員體驗生活一樣,大腦思維要進入當時現實中去思考和領悟,答案就簡單了。
-
10 # 使用者北艦老兵
謝邀請回答,在上小學時就學到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此毫無疑義,大意就是,月朗星稀的晚上,月光透過視窗投耀到床前,亮如白晝,詩人延用疑,就象地上下了一層霜潔白,明亮!李白寫了思念故鄉的這首詩,故此我一直這樣理解。
回覆列表
明月光下,那些羈旅歲月,我的床前曾有地上霜。
那是離家討生活的年代,明月中天時霜華一地,照徹我的床前。風起時,聽風與葉在屋頂上竊竊私語,有好幾次,想是狂風的痛苦失去,總在屋頂追逐著無情辭枝的黃葉,那灰瓦上踏出的粗魯腳步聲如暴雨肆虐,多次竟引我為無傘出門焦慮,開啟房門時,對面人家屋頂上積澱著的厚厚枯葉,則似乎眨巴著狡黠的眼睛問我:怎麼?你總錯!?而當空那罩著暈圈的太陽,則故做高深地迎面挑釁我的庸人自擾,此時,心頭往往泛起痛楚,但則是無耐的心緒更多,那是因生活所需缺失太多衍生的難堪。那個年代,最難以忍受的是,思親時的孤獨無眠,連老鼠這小東西都來肆無忌憚地取笑,每當這個時候,鼠輩們總是當著我的面,捉對兒在房樑上幸災樂禍地奔跑著,嬉鬧著,或做險象環生狀,似乎問我:我們,幸福著我們的幸福,你呢…
——我的地上霜,就是在這侷促的環境下一而再再而三地見到,以至形成牢固且鮮明的畫面,直至老年更是愈發明皙。李白的床前一地霜華,想來當時的生活狀態比我當年一定好不了多少,存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