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哥哨位
-
2 # 紅色手電筒
這個首先要從這兩個國家的地理條件來說,德國是一個歐洲大陸國家,對於海軍的要求並不高,在德國周圍有歐洲傳統的陸軍大國法國、俄國(後來是蘇聯),想要在這種環境下生存,首先要有一支強大的陸軍,而海軍是以後發現了海上貿易和到海外爭奪殖民地以後的產物,對於德國來說陸軍是必需品,而海軍是奢侈品。
德國的海岸線不長,而且主要在波羅的海這個“澡盆海”,面向大洋的海岸線很短,對於發展海軍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動力,德國要想擴張,首先是要在歐洲大陸上攻城略地,而不是揚威於海外。
對於日本來說,要保證自身的安全首先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這一點和英國類似,都是利用大海作為屏障。
而日本的情況正好相反,雖然日本對於東亞大陸覬覦已久,但是要想在東亞大陸站住腳,就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海軍,有了強大的海軍才能運載陸軍在亞洲大陸站住腳,而且利用海軍在機動性的優勢,能夠在多個地點登陸,退一萬步講,就算是在亞洲大陸上被打了回來,只要有一個比較強的海軍,就可以保證日本四島不會遭到入侵。
德國海軍的公海艦隊曾經顯赫一時,但是最後的結局卻是自沉於斯卡帕灣,這個結局是德華人不能忘記的。
現代的軍隊,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是一個極其燒錢的玩意,想要發展起來,就必須要大筆的銀子,在一戰前英國和德國的海軍軍備競賽時,當時兩國競賽的主要內容是建造戰列艦,而一艘戰列艦花的錢相當於2個陸軍師的裝備費用,二戰時期只會更貴。而德國和日本都是後發的國家,資金並不充裕,這樣子只能是投入一個方向,所以從資金上首先就是不能平均分配,而必須要有重點,德國是選擇了陸軍,而日本是選擇了海軍,這是由於兩國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希特勒上臺以後,重整軍備的重點是陸軍和空軍,這對於德國對付歐洲大陸上的國家已經是足夠的了,但是一旦大力擴充海軍,就會和英國發生直接衝突,這個是德國立即要避免的。
日本是航母發展的幾個先驅國家,經過30年的發展,日本航母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而且在侵華戰爭中,日本的艦載機飛行員得到了實戰鍛鍊,在世界上的同行中屬於超一流水平。
而德國在一戰戰敗以後,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的海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像什麼戰列艦、潛艇、航母這種東西吧,德國海軍就不用考慮了,德國沒有錢,也不許玩這種東西。而日本在一戰以後,處於在太平洋上與美國爭奪制海權的要求,對於一戰後的新生海軍艦種抱有極大的興趣,日本可以算是現在航母國家的先驅之一,日本、美國、英國在二戰前仔細探索了航母的各種技術方案,不過到了二戰前,美國和日本成了航母國家的先進代表,而英國也是落到了後面。
德國在二戰前擴軍備戰的重點是陸軍和空軍,對於海軍並沒有太大的投入,當時德國海軍還是按照正常的發展套路的在袖珍戰列艦、驅逐艦、護衛艦什麼的,對於潛艇也沒有怎麼重視,航母倒是造了一艘,但是就沒完工。
德國的齊柏林航母受到美國的列克星頓號的影響比較大,但是德國參觀的時候,上邊還裝著一大堆203艦炮,但是沒過多久美華人就給拆了,但是德華人沒注意到這一點,到了設計“齊柏林”的時候,把這個已經落後的理念給帶了上去。
-
3 # 小約翰
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它打破了依靠飛機場作戰的傳統戰爭模式,極大地擴充套件了打擊範圍,是戰爭取勝的利器。
二戰期間,航母大顯身手,居功至偉。
同為二戰發起國,日本為什麼擁有那麼多航母,而德國沒有?
兩國的地理環境不同海軍的發展有一個基本條件,那就是必須擁有漫長的海岸線。
歐洲海權大國都有自己的海岸線,出海口寬寬綽綽,唯獨德國的位置是最差的。
英國地處倫三島,孤懸北大西洋之上,進出自由、不受任何制約;而且英國還有數量可觀的海外領地。
法國位於歐洲大陸西部,西臨大西洋,南有地中海,出入方便。
俄國出入地中海和大西洋有點費事,但遠東艦隊可以停泊黑海,可自由出入太平洋。
西班牙、荷蘭、美國、都有很長的海岸線,進出不受別國制約。
日本更是一個島國,浩瀚的太平洋,為航母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既然如此,日本怎麼能不造航母?
再說有了海岸線,就需要保護。
日本四面環島,什麼地方都可以登陸,任何地方都需要保護,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建造航母的緊迫性不言而喻。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本身就是個內陸國家,它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邊是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部是丹麥。德國海軍有出海口,能通向北海和波羅的海。
但是出海口窄得可憐,而且還被日德蘭半島分割開來。
一旦跟英國開戰,無論是英國空軍還是海軍,都能將其出海口牢牢封鎖,即使有航母也難以透過這道鬼門關。
兩國的戰略重心不同由於日本是島國,海軍非常強大,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嚐到甜頭。
日本海軍先是在黃海打敗了大清海軍,逼迫清政府割地賠款;而後在對馬海戰中,將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打殘,為日俄戰爭勝利打下基礎。
二戰爆發後,日本無論是征服中國、挑戰美國、或者南下東南亞獲取戰略資源,離開航母都寸步難行。
所以發展海軍是日本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是日本的國家戰略。
日本在二戰中,要集中精力發展海軍,全力以赴製造航母。
而德國由於出海口狹窄,只能因地制宜發展小型艦船,尤其是發展潛艇。
因為比起航母,潛艇不僅廉價,而且安全,戰果也不錯。
一戰後期的1917年,德國對協約國發動了無限制潛艇戰,一年中有2566艘協約國船隻葬身海底,德國僅損失了78艘潛艇。
雖然這場較量是以德軍失敗而告終,但是潛艇的巨大威力還是讓德華人念念不忘。
所以當二戰爆發後,德國軍方還把戰略重心放在潛艇和普通軍艦上。德國海軍將領鄧尼茨獨創了以潛艇為骨幹的“狼群戰術”,而且收效很好。
在1942年一年內,德國潛艇共擊沉盟軍船隻1160艘,總噸位達630萬噸,德軍損失小的驚人,損失率卻不到7%。
由此可見,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優先選擇潛艇是最佳選擇。
事實證明,德國不建造航母的戰略是非常正確的。
如果不是美國雄厚的國力和強大的軍隊,如果不是德國失去了維持戰爭的資源,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反之,如果德國建造航母才是最大失策,只能為英國海軍提供活靶子,費時費力又費錢,何苦呢?
事實上,德國當時也出臺了建造航母的相關計劃,並且已經制造了出來,它就是“齊柏林”號航母,
但是它的建造過程只完成了85% ,在1940年4月被希特勒叫停。
叫停的原因眾所周知,那就是隨著二戰的爆發,德國對材料與能源的需求劇增,到處都要投入軍費,航母建造不得不終止。
1945年4月德軍戰敗在即,為了不讓它落入蘇聯人之手,德軍主動將齊柏林伯爵號鑿沉。
後來蘇聯將其打撈上來,運往了列寧格勒,最後作為靶船炸燬,齊柏林號從此消失。
回覆列表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閃電戰”橫掃歐洲戰場,德軍的“虎式坦克”王者般的存在;德國空軍也是實力的象徵,“斯圖卡”轟炸機的嘯叫聲讓人聞風喪膽;納粹德國潛艇“狼群戰術”更是幾乎掐斷了英國的命脈。然而,二戰時期德國卻沒有一艘航母馳騁疆場,而英、美、日等國家卻是依靠航母來支撐海上較量。是什麼原因導致納粹德國沒有研發航母呢?
上圖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齊柏林”號航母的油畫圖,其實它從未上戰場。納粹德國沒有發展航母由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國情因素,德國曆史上就缺乏研發航母的追求和技術。從地理上講,德國缺乏出海口,德國的海岸線不短,但卻很憋屈,東側出海口是波羅的海,英國只要堵住厄勒海峽就可以把德國海軍堵在波羅的海。西部出海口直面北海,這裡是英國的地盤,而當時英國是海上霸主,德國的優勢在陸權,因此,德國缺乏海洋霸權的傳統思維。
二是現實原因,二戰時期英國海軍很強大,德國海軍力量不及英國三分一,雙方驅逐艦對比230:30、巡洋艦之比為64:8,如此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德國顯然是沒有心情發展航母,就連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都是孤身作戰,有航母沒有護航艦船也是白搭,造出來的航母也不過是活靶子而已。
三是德國海軍以空軍的權力之爭。納粹德國對於海軍建設是有討論的,而且是很尖銳的爭執,海軍代表雷德爾是倡導建造航母的,而空軍代表戈林則倡導的空軍致勝論。本來傳統上德國就不重視海軍建設,加上戈林的強勢阻止,納粹德國的航母就被扼殺了。“齊柏林”號航母始終就處於為命運抗爭中,不過,希特勒是支援戈林的,所以,戈林佔了上風。
其實,二戰時期德國的國情並不適合發展航母,按照二戰前的預測,雷德爾的計劃要在1942年才能達到具備和英國海軍對抗的能力,而且並不能戰勝英國海軍。航母建造非常消耗國力,要達到英國海軍水平,德國即便是放棄陸軍、空軍也未必做得到。
戈林的“空軍致勝論”只所以能夠佔上風,並非光是戈林的霸道,也以德國的國情有關係。“齊柏林”號航母復工後技術問題不斷,說明德國並不具備成熟的航母建造經驗,艦載機也是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
日本是一個島國,日本發動二戰就是要稱霸太平洋地區,這是日本發展航母的原因,不過日本國力有限,航母建造很難達到英美那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