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聶作平

    段祺瑞與馮國璋以及王國珍並稱北洋三傑。王龍,段虎,馮狗。

    段祺瑞為皖系軍閥首領 ,馮國璋為直係軍閥首領。段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當時稱為臨時執政)。

    段的歷史成就,主要在於收復外蒙和三造共和。所謂三造共和即指:

    一、武昌起義後,他聯名46名手握兵權的將領 ,致電清廷內閣,要求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體;

    二、袁世凱稱帝前,段多次勸諫;稱帝后,未受任何封賞。袁死後,段推黎元洪為大總統,平息南方革命軍的反對之聲並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三,張勳復辟,段率軍驅逐,恢復共和。

    馮國璋在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時,被國會補選為副總統。後張勳復辟,黎元洪避走。段祺瑞驅張後,恢復共和制,馮國璋繼任總統。

    從以上二人的主要歷史事蹟來說,顯然,段祺瑞遠比馮國璋更厲害,對歷史的影響也更大得多。正如梁啟超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另外,說說兩人的私德。

    段祺瑞有六不總理之稱。所謂六不,他一生為官清廉,做人的信條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其臨終所留遺囑,提出“八勿”: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儲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馮國璋在津門時,曾將老家東陵一帶的古樹伐後出售;任總統期間,入駐中南海,湖中多魚,乃歷代皇室所養。馮國璋令人大量捕魚,送到市面出售,所獲銀兩歸已。凡此種種,顯得有些萎瑣可笑。所以當時就有人撰聯嘲諷他:宰相東陵伐木,元首南海賣魚。

  • 2 # 腦洞大開的歷史

    先說結論:軍事上,馮國璋比段祺瑞厲害;政治上,段祺瑞比馮國璋厲害。

    (段祺瑞與馮國璋影視形象)

    先說馮國璋更厲害的地方。1902年袁世凱編練新軍,成立3個協,要選協統,馮國璋的名次排在段祺瑞之前。為了表示公平公開公正,袁世凱採用了透過“考試”競爭上崗的辦法,馮國璋順利考上,而段祺瑞連續兩次都掛了。第三次,袁世凱私下給透露考試題目,段祺瑞才穩穩考中。從後來在軍事上的表現看,馮國璋也強於段祺瑞。為了鎮壓武漢革命軍,袁世凱派出的是馮國璋而不是段祺瑞,馮在前線的表現也不負所望,連下漢陽漢口兩鎮,要不是袁世凱制止,連武昌也順利拿下了。

    再說段祺瑞更厲害的地方。當年袁世凱復出負責鎮壓武漢革命軍,既不能不打,也不能全滅,而要利用武漢革命軍這張牌要挾清政府。可是,馮國璋搞不懂裡面的道道,一心要把武漢三鎮全部拿下,好讓領導和全華人民知道自己能打。沒辦法,袁世凱只好把他調回北京當衛戍區司令。段祺瑞則很會來事,在袁世凱上位的事情上,不用老大明示就做得很好,與袁世凱一唱一和把清朝和平送終。袁世凱臨死選接班人,當年考試比段祺瑞厲害的王士珍和馮國璋都被排除在外,只有段祺瑞入了老袁法眼,進入接班人名單。這說明在袁世凱眼裡,段祺瑞在政治上比馮國璋強。

    最後來看馮國璋與段祺瑞直接交手。1917年張勳復辟後,副總統馮國璋扶正,當了一年左右的總統,開始和總理段祺瑞鬥法。剛開始,馮國璋還算硬氣,直接把段祺瑞給擼了,但不久又把人家請回來當參戰督辦。馮國璋的打算看起來很合理:軍事的歸你段祺瑞管,政治的歸我馮國璋管,權力劃分明確,省得互相鬥。這一安排很天真,事實上段祺瑞什麼都想要,要把馮國璋捏在手心。馮國璋實在受不了,想借“南巡”的機會回到江蘇老巢,結果段祺瑞一個指示,堂堂總統被安徽督軍倪嗣沖堵在蚌埠過不去,只好回到北京,繼續讓段祺瑞欺負。

    1918年7月,馮國璋代理總統期滿下臺,此後再無作為,而段祺瑞則繼續活躍。

  • 3 # 兔大聖公社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十四):豈日無衣,與子同袍。

    距離民國九年的新年還有3天的時候,北洋王朝曾經的掌舵人之一馮國璋一生謝幕。被稱為“北洋之虎”的段祺瑞前往弔唁,他看了一眼這位曾經的“馮四哥”,似乎有很多話要說,最終卻一語未言,悄然離去。

    在歷史上,“北洋三傑”三位從龍之士關係之親密,既有出生入死的袍澤之情,又有修身齊家的兄弟之情。崇尚黃老之學的“北洋之龍”王士珍與世無爭,一生夾雜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飄逸與神秘,與虎、狗二人一直交好。但是“北洋之狗”馮國璋,作為一位赳赳武夫,三人中的老大哥,與自命清高的“北洋之虎”段祺瑞則經歷著情同手足到仇人以對的轉變,背後是波瀾詭譎的北洋廟堂之爭。

    馮國璋與段祺瑞二人都曾求學於天津武備學堂,是同一期的學員,作為袁世凱麾下北洋新軍中的從龍之士,兩人曾經情同手足。在袁世凱掌舵山東時,兩家子女入讀同一所私塾,對於孩子中荒廢學業者,馮、段兩家長輩都可以代為批評教育,毫不避嫌與偏袒。

    而且在軍中時,馮國璋有時生病的用藥,對於藥方,段祺瑞都要親自過目後才可按方抓藥,悉心照料無微不至,袍澤之情溢於言表。而馮國璋對於這位年齡比自己小6歲的弟弟,也是一副知心耿直老大哥的做派,在接到段祺瑞請其北上任職大總統的“四哥速來”的電報時,哈哈大笑,連對左右笑道:“芝泉這個粗人。”但是這一切在兩人真正於廟堂共事而悄然褪變。

    在早些年間,北洋軍的大家長袁世凱逝世後,段祺瑞與黎元洪的“府院之爭”就曾令廟堂之間雞飛狗跳,黎元洪這樣的南洋新軍實權派,尚且不能與段祺瑞抗衡,受盡窩囊氣,而馮國璋有“長江三督”所依靠,麾下江、贛、鄂三省督軍馬首是瞻,但畢竟是個武人,廟堂之上對待段祺瑞還是一個老大哥做派,地位上升後的利益衝突,所以在赴任後迅速與剛愎清高的段祺瑞交惡,最終馮國璋憤而辭職。

    就在馮國璋逝世1年後,在直皖大戰中曹錕擊敗段祺瑞入主北洋,此時算是登頂北洋之巔的曹錕來到馮國璋的故居,對著遺像絮叨:“四哥,我給你出氣了!在小站的時候他就打不過我,你說我們兄弟為何會走到這一步。”確實,在袁世凱死後,逐漸做大的北洋軍實權派爭名奪利,攻伐不斷,各省督軍擁兵自重,割據偏安,而馮國璋偃武修文的夙願,不知有多少梟雄為之折腰而祭奠。

  • 4 # 歲七夸父

    我是七哥。

    兩人都是北洋政府的實權派領袖,彼此之間的爭鬥,也是不少的。就段祺瑞與馮國璋的權力爭鬥而言,從最終結果來看,段祺瑞明顯更厲害一些,而馮國璋就落了下風。(馮國璋、段祺瑞 劇照)

    而段祺瑞與馮國璋的權力爭鬥,真正產生了巨大矛盾的事情,就只有第三次府院之爭。在此之前,兩人都是關係極好的朋友——從北洋武備學堂一起學習,到小站練兵,再到兩人在北洋政府中同為朝臣,兩人都是摯友。但隨後兩人因在政見上的巨大分歧、對立,最終好友不再,開始權力之爭。

    1917年7月6日,馮在南京宣誓代理大總統職位,隨後進京與身為國務總理的段祺瑞,共同掌管北洋政府。起初,兩人關係還算處的可以,共同完成了對德宣戰的重大舉措。而接下來,兩人的事情就不太愉快了。(對德宣戰獲勝,北洋政府慶祝勝利)

    首先,兩人在軍權上爭奪。軍權,在北洋政府中,歷來是極為重要的權力之爭,誰掌握了軍權,誰就有了最大的實力。

    身為國務總理的段祺瑞,為人剛愎自用,對權力極為重視,自然不肯放過軍權;而馮國璋雖然表面態度溫和,待人看起來還算柔善,但“頗有心計”,自然在擔任大總統的時候,不願意像黎元洪一樣,做個任由段擺佈的虛名總統,所以軍權必須要爭。

    於是,馮想恢復袁世凱時期設立的“大元帥陸海軍統率辦事處”,藉此加強總統府的軍權;段對此心知肚明,堅持維護在國務院設立的“參陸辦公處”管理軍務,不同意恢復“統率辦事處”。馮決心已下,非做不可,於是在1917年10月28日,在總統府召開軍政討論會,第二天就成立了軍政討論委員會,以期奪取軍權。此時,馮與段已經開始總統、總理之間的鬥法了(北洋軍隊)

    11月19日,馮下令解除段祺瑞的陸軍總長職務,改任王士珍,隨後又讓王兼任總統府“統帥辦公處”的處長。如此一來,王就以陸軍總長的身份成了總統府的軍事幕僚了。於是,馮就成功地將原屬於國務總理段管轄範疇的陸軍職權,轉移到了總統府中了。

    段十分不滿,認為痛失軍權,做國務總理還有什麼用,於是在11月22日,統帥辦公處成立的那一天,請求辭去國務總理的職位。馮欣然批准,改任王士珍為總理。這次權力鬥法,馮勝。(馮國璋)

    雖然失去了總理職位,但段畢竟是北洋實權派的領袖,馮也不能就這樣趕他走,所以為了安撫這位老弟,馮便讓段督辦參戰事務,成立督辦參戰事務處。

    而督辦參戰事務處的機構設定很特殊。督辦參戰事務處,聘請各部部長作為參贊,各部次長作為參議,如此一來,內閣成員就成了督辦事務處的屬員了,督辦事務就成了北洋政府上的太上皇機構了,凌駕在國務院內閣至上。這無形間將段的權力又擴大了許多,比他當總理時期的權力都還大了不少。

    有了這番更為龐大的實力,段開始再次與馮爭鬥,這次爭鬥的議題,就是南北統一問題。

    1917年9月10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廣州宣佈成立護法軍政府,與北京的北洋政府對抗。於是在民國時期,就行了南北政府對峙的情形。為了維護南北國家統一,身為總統的馮,力主和平統一,促成南北和談、不動兵戎;段則力主武力統一南北,決定發兵征討護法軍政府。(軍政府要員)

    這一戰一和,完全對立的主張,迫使這對昔日的摯友,再次在北洋政府政壇上大動干戈。段憑藉督辦參戰事務處的職務,打著督軍的旗號,派得意門生徐樹錚四處遊說各地督軍積極支援武統南北。很快,段在1917年12月3日,成功召開了天津會議,會議商討的結果,便是各省按規定出兵、籌集糧餉,對南方作戰。

    這樣的結果,對馮而言,就意味著自己所提倡的“和平統一南北”的策略完全失敗了。但面臨段召開的督軍團會議,馮即使身為總統,也不得不下令對南方開戰。馮表面同意了武統,但內心卻打起了另一個算盤:1918年1月25日,釋出“南巡”通告,表明大總統馮國璋要到南方去慰勞將士、流民,以盡總統體恤愛民的職責。

    段對此,感覺到不對的氣息,懷疑馮是想借機逃到他的地盤江蘇去,然後在南京釋出總統令,以總統蒙難為由反對武統,倘若真如此,那段就敗了。於是,段連忙派安徽督軍倪嗣沖攔截南下的馮國璋。(倪嗣沖)

    馮在1月26號出發,剛下蚌埠車站,就被倪嗣沖攔住了。馮無奈之下,只好在1月28號回京,從此只能生活在段的監控之下。這次鬥法,馮完敗,從一個握有些實權的大總統變成了段的高階政治俘虜。

    身在北京的馮,“頗有心計”,依然在尋找機會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反抗段的控制。而反抗段的最好籌碼,就是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於是,馮從陸軍部秘密購買了一批軍械,以便配給自己的親信部隊。

    但不巧訊息走漏,段的親信徐樹錚得知後,便聯合奉系大軍閥張作霖,上演了一出好戲:徐要求張作霖截獲這批軍械之後,派軍入關,以武力壓迫做支撐,反對王士珍內閣,擁護段祺瑞出任總理。張求之不得,既得了軍械,又攀上了段這個高枝,便依計行事。最後,王士珍內閣倒臺,段祺瑞再組內閣。

    而段則藉此次組閣的好時機,全部任用段系政客擔任內閣要職,一舉奪回失去的軍權,終於再次將總統府的參陸辦公處轉移到了國務院,重獲軍權。這次鬥法,馮再次落敗,在軍事壓力下,完全處於下方。

    經過了這一年多的爭鬥,馮也迎來了總統換屆選舉。

    在這次總統換屆選舉中,馮也是很有意,想再次繼任總統大位,因而向清室借公債券,籌集120萬元進行總統競選。

    而此時,段也進一步開始加強自己的國務總理權力。段的親信徐樹錚,組建安福系,掌控了臨時參議院,順利修改《國會組織法》《參議院選舉法》《眾議院選舉法》,最後成功將安福系打入國會:新一屆北洋政府的國會中,安福系議員佔席330名,佔了議員總數的近六成。

    (北洋政府時期 國會)

    在安福系控制的國會選舉中,馮的120萬元活動經費,數量太少,根本難以收買安福系議員,最終只能敗下陣來,被段的安福系國會合法趕下了臺。這次鬥法,馮依然是完敗,合法地丟了總統寶位。(段祺瑞)

    從這幾次較大的政治衝突來看,在第三次府院之爭中,段更為熟練地運用了中樞權力制度,幾乎完勝馮;而馮則大多數時刻,始終處在段的下方,究其原因,就在於馮不夠熟悉中樞規則,對權術的運用比段就差了不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丁舞是什麼風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