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書居

    魯迅在他的不少作品裡,都提及“目連戲”,如《社戲》、《女吊》等。這既體現魯迅對“目連戲”的喜愛,也反映了“目連戲”的影響力之大。那“目連戲”究竟是什麼戲呢?這就有必要對“目連戲”的演變歷史及其內容做一番梳理。

    目連是一個佛陀的名字,“目連戲”講述的是目連救母故事。這個故事最早見於印度佛經——《佛說盂蘭盆經》,經文說的是佛陀目連為救其母於惡鬼道中,在佛的點化之下於七月十五作盂蘭盆會齋僧,得到十方眾僧之力,最終度脫其母。

    東漢時期,隨著印度《佛說盂蘭盆經》傳入中國,目連救母故事開始在中國民間流傳,傳播範圍日益擴大,並逐步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目連文化。中國版的“目連救母”說的是一個叫目連的人,他的母親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受盡折磨。目連是個很有孝心的兒子,他心中不忍,每次去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 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黑乎乎的粥,得以騙過小鬼,最終救得他的母親。福州的“拗九節”、“拗九粥”,就是根據“目連救母”的故事而來的。在這一天,已經出嫁的女子要送“拗九粥”回孃家孝敬父母,所以“拗九節”又稱“孝順節”。

    “目連救母”的戲曲在中國流傳範圍相當之廣,現已確知的就有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北京、山西等省份。不同地方表演“目連救母”藝術形式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類的,即著重體現了目連對母親的“孝”。其實縱觀整個目連救母故事,我們可以發現,“目連戲”在中國的千年演變過程,折射的正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歷史程序。

  • 2 # JIAAOU毛十二

    讓我們來追根溯源的瞭解一下吧~

    首先,目連戲是戲劇的一種

    什麼是戲?現代漢語詞典裡這樣解釋:

    演員在舞臺上化裝表演故事的藝術:~劇。~文。~碼(戲曲演出的節目)。~劇性。其次,什麼是目連?

    目連是個人名,他是佛教故事中的一位大孝子,西晉·竺法護翻譯的《盂蘭盆經》中敘述目連始得六通後,想要度化父母以報哺育之恩,卻發現亡母生於餓鬼道中。目連盛飯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連哀痛,於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訴目連,其母罪根深結,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應仗十方眾僧之力方能救度。於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為父母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以此大功德解脫其母餓鬼之苦。

    最後,什麼是目連戲?

    目連戲是一類戲劇的總稱,這類戲以《目連救母》的故事為題材,結合了佛教與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的戲劇藝術,保存於民俗活動中的古老劇種,是目前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劇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戲祖”。

    這個“戲祖”的足跡還遍佈大江南北:

    明初,安徽南陵已有以搬演目連戲為主的戲班。之後,安徽的涇縣、旌陽、宣城、太平,江蘇的宜興,浙江的紹興、新昌、開化,江西的婺源以及湖南、四川、山西等不少地方都有目連。

    目連戲和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是浙江紹興人,透過上面的內容我們已經知道,目連戲早就在紹興有所傳播,而且又是最早的戲劇,所以在那個年代,魯迅先生的娛樂活動基本離不開目連戲所以目連戲對魯迅先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目連戲最吸引人的,就是對“鬼”的世界的表演,魯迅對這類文化“小傳統”的偏愛,形成其獨特的審美愛好與文化取向,便有他對情節和形象的誇張怪誕詭異,且常寓諷喻於故事之中的表現藝術的獨特喜好。此外,目連戲所體現的那股赴湯蹈火、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恰恰與魯迅“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的堅韌相一致。 ——牟伯永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成就於養育他的紹興,

    所以紹興的各種文化形式,都對他的作品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

  • 3 # 君清傳媒

    四下一片漆黑,深藍色的燈光打在煙霧繚繞的白色霧氣上,陰森恐怖的畫面中,突然蹦出一個花臉的大鬼,張著血盆大口,朝一女人撲去,女人雙手顫抖,左顧右盼正準備尋找藏身之處,大鬼迎面飛起,一腳將女人踹倒在地,緊接著又蹦出幾個青發紅面的小鬼,巨齒獠牙,拿著鎖鏈、刀叉、套版子,朝著驚魂失魄的女人走去,陰森詭異的背景音樂,讓人背後一陣發涼,眼看女子就要被眾鬼捉拿了,我大叫一聲,捂住眼睛不敢再看。

    沒錯,我看的就是鬼片,鬼片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愛看的電影題材,有的人是出於心情壓抑,想透過鬼片來轉移注意力,還有的人就是單純的喜歡刺激的感覺。電影中懸疑的的故事情節,詭異的背景音樂,還有那讓人寒毛卓豎的鬼臉,每一樣都深深吸引著這些追求刺激的鬼片族。

    不過我看的這個可不是一個簡單的鬼片,而是河南省南樂縣流傳的民間鬼戲,最早透過印度的《佛說盂蘭盆》傳入中國,唐朝時期人們將其改編成說唱文學《目連救母》後,從此被世代傳承下來,據說它是歷史上最為有名、劇種最多、儲存最完整的漢傳佛教戲劇,堪稱戲劇的“鼻祖”和“活化石”。同樣愛看鬼片的我,最近也迷上朋友給我介紹的這個鄉村鬼戲“目連戲”,它不僅含有中國戲曲界特有的韻味,而且從故事情節、配樂到鬼的形象,每一樣都不亞於現在的鬼片。

    週末空閒時終於有機會和朋友來到了南樂縣的前郭村,親自體驗一下,這個流傳了近千年鬼戲地方的目連戲的風采,也就有了開頭那段驚悚的畫面。來之前朋友就告訴我說,目連戲之所以叫《目連救母》,是因為它主要講述目連的母親被好吃懶做的弟弟陷害,被陰間的閻王派鬼捉拿,目連在長大習得一身本領後,救出母親,為其洗涮冤屈的故事。聽著就讓人產生好奇和聯想的劇情,來到這後也果然沒有失望。

    當戲中鑼、鼓、大鑔、海螺、大弦、這些中國戲劇特有的伴奏一出來的時候,整個注意力和情緒都跟著故事的發展一起跌宕起伏。目連鬼戲“鬼”就在“鬼”在,它不僅是故事情節都有鬼的存在,連舞臺的背景、燈光、音響,都給觀眾製造出一種恐怖的氛圍,完全把觀眾帶到想幹又不敢看的刺激當中。尤其是它臉譜的設計,或青面紅發、或紅面綠髮,各個都雙目兇惡,在加上其中一些帶彩的,像鋸解、開膛破肚、噴火等特技,看得我完全入了迷,身旁的觀眾們都不離神,有驚悚的鏡頭時還會配合的大叫,還有一些年輕的女孩甚至閉上眼睛,老一輩的鬼片還真是不輸現在呢。

    戲劇結束後,我們和朋友帶著意猶未盡的崇拜,大著膽子來到了後臺,想要表達我們內心對目連戲的喜歡和敬仰。後臺的表演藝術家們都在卸妝,讓我詫異的是他們竟然如此年輕,一個年紀稍大點的演員在知道我們的來意後,邊撕著臉上的鬍子,便嘿嘿的笑道:”現在村裡不掙錢,年輕的人都出去打工了,但是如果有表演的話這些年輕人啊說啥都會回來,老被傳下來的活兒,不能毀到俺們這裡。

    這位老伯的話讓我聽了深深的感動,看著劇場寫著“目連救母”的背景橫幅,以及演員自己動手製作的粗糙樂器,我彷彿看到了在北宋時,每到正月十五左右,鄉民就一如既往的拎著馬紮、領著老人孩子來村口廟前看戲的場景,老一輩歷代傳承下來的東西,不應只止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封號上,而是讓這在中國火了800年的戲祖,真的能夠透過我們的年輕人進一步發揚光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河流之王塔姆含住的人會死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