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忠山學書
-
2 # 文仰山人
如果要選一個的話,應該是孫過庭。王羲之之所以被封為書聖,主要是他的行書,孫過庭留傳下的就是一篇行書《書譜》作品。一,書學觀念相同。孫過庭是目前發現的有較多文字評論王羲之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從王義之書法形成的條件、師承來源、風格特點、技法、精神風貌等激賞的人。充分說明孫過庭對王羲之研究學習非常的深;二,從技法層面來看。王羲之為什麼能夠成為書聖?百代師?就是因為他的用筆非常豐富,孫國庭的《書譜》一樣,用筆是非常豐富的,是完全傳承發揚了王羲之筆法的,比如說橫畫大多有一個輔助性前奏動作;又比如豎,大部分都有曲頭,又比如說轉,大量使用絞轉等等。三是韻味方面看。孫過庭評價王羲之是“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而孫過庭本人的書法也是一樣,字的結構千變萬化的,但是整體來看還是比較溫和平正的,是文質彬彬的,非常雅氣,非常有文藝範的。四,從對後代的影響來看,因為王羲之的字沒有真跡流傳下來,而孫過庭的書譜是真跡,所以後人為了得到王字的筆法,學習孫過庭是一個橋樑,絕大部分人學習王字,都會透過孫過庭,或者是兩者共學。當然與王羲之相似的,除了孫過庭,還楊凝式、米芾、趙孟頫等等,但最忠於王的還是孫過庭!附圖一孫過庭,圖二、圖三王羲之書作。
-
3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東晉王羲之之後,楷書大家出現了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虞世南、褚遂良等。行書大家有王獻之、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蔡京)、楊凝式等。草書大家智永、張旭、懷素等。王羲之楷、隸、草諸體兼善,對後世影響都很大,尤其行書和楷書為最,我認為趙孟頫書法風格更接近“書聖”王羲之。
一、趙孟頫藝術簡介。
趙孟頫(fǔ)(字子昂,號松雪道人,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被稱作“元人冠冕”。
他博學多藝,文學藝術開創一代風氣,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趙孟頫的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傳世畫跡有大德七年(1303年)作《重江疊嶂圖》卷、元貞元年(1295年)作《鵲華秋色》卷,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皇慶元年(1312年)作《秋郊飲馬》卷,現藏故宮博物院。
二、書畫詩印全才。
“先畫後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趙孟頫書畫詩印四絕,當時就已名傳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為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中與道教有關者有《洛神賦》、《道德經》、《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畫作名品甚多,關於道教內容的有《玄真觀圖》、《三教圖》、《軒轅問道圖》、《松石老子圖》、《溪山仙館圖》等。又有《玄元十子圖》,畫道教人物關尹子、文子等十人像,並旁書小傳。該作筆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於杭州刻版印摹,後被收入明正統《道藏》。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珠文”著稱。元延祐六年(1319年),得請南歸於家鄉。曾經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號道淵。
三、趙孟頫以楷書大家名世。
趙孟頫與夫人管道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的弟子。趙孟頫精通音樂,善鑑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Lavida,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隸書學梁鵠、鍾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評價其書法“因熟而俗。
四、趙孟頫書論深高。
趙孟頫浙江湖州紀念館塑像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前人得到古碑帖數行,專心學習,便能聞名於世。何況《蘭亭集序》是王右軍(王羲之)滿意的書法。如果不停地學習,怎麼會擔心書法勝不過別人。”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趙孟頫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他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稱“作畫貴在有古意,如果沒有古意,即使再精細也沒用”,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時人稱讚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並去除了二者中的“纖”及“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
趙孟頫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衎、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他工於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釋文:適太常、司州、領軍諸人廿五、六書,皆佳。司州以為平復,此慶慶可言。餘親親皆佳。大奴以還吳也,冀或見之。
左為王羲之草書《太常帖》,右為趙孟頫
五、國內外館藏版本對照。
趙孟頫《王羲之軼事帖》版本二種(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羲之性好鵝,山隂有一道士養好鵝十餘,王清旦乗小船故往,意大願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與,百方譬說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徳經》各兩章,便合群以奉之。羲之便住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
從趙孟頫《王羲之軼事帖》版本二種明顯看出很接近王羲之的書法風格。
-
4 # 崇賢服義
我覺得是當今的範笑歌最接近王羲之風格,範笑歌不但繼承王羲之,而且變化王羲之,古人的智永,孫過庭,米芾,趙孟頫,王鐸都是變化王羲之的一種,而範笑歌是變化多種,這是書法史上沒有的。
我覺得只要心理上不泥古薄今,單從書法上看,範先生就是繼承了二王的衣缽。
範笑歌書法集史上大成,將史上各體攬於懷內,其中當然包括二王書風,所以範先生被譽為百體書王。
-
5 # 千年蘭亭
後世書法家的字大多源於王羲之,他們多從王羲之書法的某一特點入手,並將此特點發揚光大,從而自成一家。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們都只代表了王羲之書法的一部分,而沒有真正接近王羲之的全部。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王羲之好比是大地,其中營養豐富。而歷史上的書法家,好比是大地上的各種植物,他們從大地吸取營養。
但各種植物重點吸取的營養物質不同。棉花需要的磷肥多,甘薯需要的鉀肥多,但沒有一種植物能同等地需要大地所有的養分,於是植物長成的形態各異,結出的果實各不相同。
回到題目。歷史上公認的將王羲之書法學習、繼承得較好的書法家無外乎四個人:米芾、趙孟頫、王寵、王鐸。
但他們也只是在某些方面將王羲之書法繼承得較好,比如,米芾繼承了他用筆的迅疾,趙孟頫繼承了他字形的端莊,王寵繼承了他筆意的蕭散,而王鐸則繼承了他字勢的雄強。
在書法上,王羲之好比是三江之源,順著其任何一個流向深挖,就可形成一條江河。後世的萬千書法家,都得益於王羲之書法,但沒有一個人能獲得某所有風格。
順便推薦一套《王羲之書法真跡欣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
6 # 使用者5526868234927
誰也接近不了誰。 書法是感測藝術。 屬於神經內科的藝術。 只是臨摹而已。 性情是個人的永久的產品。 絕對無法取代。 所以作品是個人的私有制
-
7 # 書道拍案
接近王羲之的什麼風格?哪本字帖的風格?稍微懂點書法史的都知道,有關王羲之碑帖並非只有《蘭亭序》和《集字聖教序》,還有多個風格迥異的尺牘和小楷,且沒有真跡流傳下來,所有的都是摹本。
如果非要回答這個問題,那麼就得限定在王羲之的某一個作品,否則就會有多種答案。比如,誰的書法更接近王羲之的《蘭亭序》?這樣答案就清晰明瞭了,非楊凝式莫屬。
楊凝式何許人也?
楊凝式,字景度,號虛白,癸己人,希維居士,關西老農,弘農人,陝西華陰人,唐末為秘書郎,歷任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楊風子”“楊瘋子”。
傳世作品有哪些?
存世墨跡與刻本有《神仙起居法》、《夏熱帖》、《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新步虛詞》、《雲駛帖》等。另外,在董其昌的《容臺別集》中還記錄有《挽僧詩三首》、《合浦散》、《洛陽帖》和《乞花帖》,不過皆已散佚。
和王羲之《蘭亭序》最接近的作品
《韭花帖》楊凝式的傳世墨寶之一,被稱“天下第五大行書”。《韭花帖》 共7行,63字,字型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集敘》的筆意。講的是楊凝式在午睡中突然醒來,肚子中正是餓時,恰逢有人送來韭花,非常美味,遂執筆言謝。
釋文“晝寢乍興, 輖飢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鑑察,謹狀七月十一日。狀。”
傳世版本有哪些?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為清內府藏本,今藏無錫博物館,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為裴伯謙藏本,見於《支那墨跡大成》,今已佚;一本為羅振玉藏本。三本中只有羅振玉藏本為真跡。
此帖歷來作為帝王御覽之寶深藏宮中,曾經入宋徽宗宣和內府,和南宋紹興內府。元代此本為張宴所藏,有張宴跋,明時歸項元汴、吳楨所遞藏。乾隆時鑑書博士冒滅門之罪,以摹本偷換,摹本留在宮中,即為清內府藏本;真跡後來流入民間,清末為羅振玉購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歷代名家評價
儘管《韭花帖》無論在用筆還是在章法上都與《蘭亭序》迥然有別,但其神韻卻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蘇軾評曰:“自顏、柳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黃庭堅評曰:“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
烏絲闌又作“烏絲欄”。 指上下以烏絲織成欄,其間用朱墨界行的絹素。後亦指有墨線格子的箋紙。如何理解“下筆便到烏絲欄”?很多人認為,詩中“烏絲欄”借指《蘭亭序》,“下筆便到烏絲欄”指一落筆便達到了王羲之的境界。這是對楊凝式《韭花帖》的高度肯定。
董其昌評曰:“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
8 # 王乃棟說書畫
後世書法家書風更接近王羲之書法的古今各一人。
古代有五代楊凝式,根據是宋代黃庭堅有一首描述他書法風格的詩:
俗書喜作《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其中烏絲欄即指《蘭亭序》,因為定武本《蘭亭序》是有長線直行格子的。
當然,黃庭堅是從筆法方面來說的,是說楊凝式的書體神似王羲之書法,從書體的外形來看是一點也不像,是一種精於筆法,遺貌取神的學習方法。
現代有書法家白蕉,他的書法專攻王羲之行草,寫的王體形神俱似。筆法精,形體像,可以亂真,誠為難得!
-
9 # wangchengzhia
趙孟頫更接近。書法至顏真卿,實際上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甚至可以說是一次革命。唐初書家,由於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提倡,基本是王羲之書風之繼承和發揚,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等,基本上是這一路徑。而顏真卿出,將篆隸揉入楷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別開生面,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書法藝術再次達到了一個高峰。而宋四家,無不受顏之影響,再上溯魏晉,成尚意書風。
而趙孟頫出,又以王羲之為正宗,極力推崇羲之之書法,身體力行,心摹手追,使其書法成為後世學王的典範,再開啟一座書法史上新的豐碑。
所以,我認為,趙孟頫繼承了王羲之的衣缽,將王書的秀美髮揮到了極致,是學習王羲之書法的典範,對後世書法產生了巨大影響,是繼王羲之、顏真卿後又一影響深遠的大書法家!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唐代的李北海,陸柬之,元代趙孟頫,等這幾個人和二王的風格是非常相近的,也是學的比較相像,繼承了二王的遺風,同時又有一點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