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在北洋艦隊之前,清廷曾在名義上擁有另外一支近代艦隊,史稱“中英艦隊”、“中英聯合艦隊”,同時也被西方資料稱為“吸血艦隊”,但是不久即宣告計劃流產,清廷自是吃了大虧,但英華人也勾起了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

    在當時,整個清廷,除了吃裡扒外的外聘人員李泰國以外,沒有人不想廢掉阿思本艦隊。

    參與人士:

    皇權階層包括慈禧、同治帝和維多利亞女王;

    名臣包括了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帕麥斯頓、羅泰;

    英國內閣和中方內閣包括各地督撫那太多了就不一一贅述了。

    艦隊的購買,包含兩個程序:

    一、清廷各派系內鬥;

    二、清廷各派系聯合起來一致對外。

    1862年,太平軍兵勢迅猛,在攻克寧波、杭州等軍事重地,直至上海城下,“師夷長技以制夷”不光洋務派們懂,太平軍也曉得,所以他們喊出了一個口號“取百萬,置買火輪二十個”,所謂火輪就是當時被人們成為火輪船的洋軍艦。

    這個口號可把清廷噁心壞了,本來戰局走勢就不好預估,如果太平軍有了火輪船,那曾國藩的那些木帆板就劃回家哄孩子玩去吧。

    當時清廷有兩位洋大人:

    一位是大清首位總稅務司李泰國,因見識過太平軍初期的威猛,預估著清廷要完,所以朝廷召他進京將要委以重任的時候,他稱病回到了家鄉英國,不幹就交差辭職唄,那不行,要臉的事絕不能幹,工資照拿,療養照舊。

    另一位是“臨危受命”的總稅務司臨時代理赫德,髒活累活沒人幹?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還有好多人削尖腦袋往裡鑽呢。

    臨時工赫德先生從中看到了英國商機和本人油水,所以就威逼恐嚇清廷:

    曾國藩和胡林翼的部隊是很強,但是軍費緊張,艦船大炮也一般,夠嗆打得過太平軍,而一旦太平軍拿下上海,那洋槍洋炮洋船要什麼有什麼,到時候把你揍得不要不要的,你可別怨我不罩著你。

    說是威脅清廷,確切的說就是威脅總理衙門的恭親王奕訢,奕訢當時無論工作上還是生活中,都比較洋化,喝洋酒抽洋菸,就差燙頭了,和洋人關係也比較好,溝通上幾乎沒有障礙。

    雖然哥哥一直沒斷了防備自己,嫂子對自己也無非就是利用,但也不能讓大清就這麼完事呀,於是馬上奏報給兩宮太后,都知道落後就要捱打,所以直接購買先進艦隊的提議馬上就被透過。

    剩下的就是錢的問題

    當是的清廷財政已經捉襟見肘了,奕訢躊躇之際,曾國藩上書:

    購買洋船洋炮是現在緊迫態勢下的第一要務,火輪船船速快,大炮射程遠,都被英法列強掌握在自己手裡,在中國則很罕見,無不震懾於它的威力。如果能夠陸續購買,轉化為自己的戰力,甚至成了中國司空見慣的武器,那麼英法武器優勢,相應的也會降低。

    奕訢看了戰報也非常著急:

    寧波、杭州相繼失守,如果太平軍從寧波直接跑到海上就麻煩了,火輪船一定要買,在船到之前,也只能命令各地督撫予以攔截了。

    赫德給清廷勾勒的美妙未來是什麼呢?

    立刻購買的話,明年四月份左右會有至少一般的船隻到位,八月份全部交貨驗收,清廷則需要在四月份第一批船隻到達後開始募集人手參加為期一年的訓練,你們所購買的艦隻,六天就可以了到達南京。

    什麼效果呢?與曾國藩的“陸軍”配合,南京城破,僅需一天。

    太誘人了,清廷馬上同意了一切條件,問題是赫德只是個代理職務,頭上還蹲著個李泰國呢,所以這個差事最後落在了李泰國手中,誰能和錢有仇呢,李泰國馬上找到了外相,要求成立“中英聯合艦隊”,前提是不會在任何方面阻礙英國政府在中國的利益和行動,決議透過,同時李泰國也得到了海軍部的支援,一切準備停當,只待開工大吉。

    艦隻內部爭奪戰

    參與紛爭的主要有三個利益集團,曾國藩、李鴻章、奕訢。

    曾國藩:

    船要開到安慶或者漢口;

    配以楚軍水兵;

    其餘一切事宜我和胡林翼商量著辦。

    慈禧、奕訢:

    艦隊只能駐守上海,襲擊南京。以清廷的名義直接控制艦隊。

    寧贈友邦,不予家奴。藉助洋人架空曾國藩等人對船隻的控制權,分拆實力,北洋南洋各半,尤以天津為重。

    李鴻章:

    曾國藩求勢力擴充,李鴻章則是以錢為主,二人關係莫逆,掎角之勢共同對付奕訢,哪怕奕訢誘惑李鴻章說艦隊歸他排程,李泰國和赫德也聽李鴻章調配,李鴻章又不傻,當然知道這是挑撥離間,他和曾國藩死磕以後,最後還是慈禧和奕訢獲利,至於艦隊,還不是要歸清廷管理,一句話就收回去了。

    大洋彼岸的籌謀

    第一批八艘過了時的艦隻聚集後,英國招募了海軍官兵600人,並聘請了海軍上校阿思本為“總統”(艦隊指揮)。

    阿思本同時也瞭解了英國女王的底線,這隻艦隊只能在英國軍官的統轄之下,否則它將不具備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說根本使用、指揮權在英國,而非清廷,並且要藉此控制清廷海軍。

    如何控制清廷海軍?加入中國海軍,並向清廷提出要求,掌管清廷海軍所有兵權。

    一直消極怠工的李泰國終於顯示出了積極的工作態度,在清廷並沒有授權的情況下,私下籤訂了可恥又可笑的“李阿合同”,撿緊要的列舉如下:

    ①阿思本為艦隊司令。

    ②阿思本為清廷海軍總司令。

    ④只接受皇帝一人調遣,其他一律無視。

    ⑤皇帝對阿思本的調遣只能由李泰國一人傳達。

    ⑥船上都是英國水兵,要懸掛英國國旗。

    ⑦李泰國擁有“一票否決權”,意為:皇帝同意,但李泰國不同意的話,皇帝的命令無效。

    這種合同完全推翻了購船伊始的初步協定,清廷自然不能答應,並一一駁斥了英國領事、李泰國的種種可笑的藉口。

    並借用了英國駐華公使的一句話:“中國兵權不可假予外人”,英方啞口無言。

    可惜,據理力爭得來了還是“傀儡”控制權,而奕訢卻還在洋洋得意自己佔了上風。

    變數:李鴻章登場

    李泰國找到李鴻章要款12萬,含船隻欠款和軍人工資,而且每月費用不會低於3萬兩白銀,獅子大張口,李鴻章可不吃這套,他始終覺得這錢應該清廷直接掏,幹嘛總是惦記“我的稅收”。

    李泰國一急眼,李鴻章說了,我手下擁兵十萬,我可控制不好,萬一走火,那就打起來看吧。

    結果,阿思本和李泰國一起找到總理衙門的奕訢,堅決認為NO MONEY NO GOOD,並且撕毀了以前與奕訢達成的五項約定,堅決要求清廷執行“李阿合同”十三條,談判陷入困境。

    阿思本更是惱羞成怒直接宣佈,如果兩天內沒有答覆,他將解散艦隊,一切後果清廷自負。

    終局站隊

    曾國藩還盼著呢,結果就是艦隊和他完全沒關係,在聽了英方的條件,直接提出:要麼給湘軍水師,要麼賣給其他國家算了,170萬又不多,即便白給其他國家都行,藉機殺殺李泰國的傲氣。對李鴻章則說:這船的實際指揮權其實在李泰國手中,就算你我得手,也沒法有效使用,管理上無從著手。

    李鴻章當然選擇站在曾國藩一邊,他也知道沒法控制,英國水兵600多人,人船不離,清兵也不會操控,以後發生問題,面對一群洋人也不好處理。而且當時對南京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艦隊也沒什麼用了。

    左宗棠雖然與阿思本艦隊關聯不大,但是一直在與曾國藩、李鴻章溝通協調,他當然不願意讓英華人得逞了。

    奕訢則說,阿思本艦隊有害無利,這是非常明顯的事情,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清廷開始了外交斡旋,提出人走,船留下,英國當然不幹,這些大殺器哪能留給清廷,花錢也不行。

    無奈中,清廷支付官兵遣散費38萬兩,阿思本遣散費1萬兩,李泰國被開除,但恩賞14000兩銀子返回英國,英國官兵458人歸國,150人淪為駐華盲流,兵工裝置賣給了李鴻章。

    一年八個月,阿思本艦隊耗資173萬兩,收回106萬兩,錢船兩空,買了一個天大的教訓。

    .

  • 2 # 星輝650

    阿斯本艦隊,

    就是花中國錢受英國指揮替英國打仗替英國實現大英帝國利益的。

    吃中國喝中國,拿中國指揮權不在中國,完全就是花中國的人力物力幹英華人的事。

  • 3 # 漩渦鳴人yy

    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之後,當時太平軍拿個傘,南京城此時佔據江南富庶之地的太平軍,可以說無論是眼界還是錢糧都得到了擴充,因此太平天國開始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我要找洋人做生意!他們要買的東西有很多,比如說洋槍洋炮,但是他們特意提出來的一款武器,讓當時的滿清政府為之一振!

    這個東西就是,當時英國和法國軍隊使用的軍艦!這玩意兒可不得了,大家想想英法聯軍為什麼一直在揉捏著清政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京城製作城市,它沒有一個像樣的戰略防禦地帶!如果當時的太平軍掌握了海運,並且從海上出發去進攻北京城,你別說打不打的下來,這一天到晚的慈禧就吃不好,穿不暖,整天思前想後就這件事情,那麼清政府的軍隊就別想走出北京城了!

    清政府自然並不希望去讓當時的太平均擁有這樣的一支達摩克利之劍,他們要想盡辦法阻止太平軍擁有這一把長劍!主要辦法有兩個,第一阻止太平均擁有對外交易的渠道,這主要地點就是上海,廣州,北京這三大城市只要有了這三個城市,就有了河陽人進行交易的通商口岸,那麼就可以去換取一些物資,其中軍艦這種東西只要給錢那當然拿得下來!

    此時的滿清政府海軍的建設簡直落後的一塌糊塗,還沒有搞洋務派的滿清政府根本就沒有辦法抵抗一支即便是二流淘汰下來的軍艦!

    但是很快當時的太平軍就快打到上海了,這對於滿清政府來講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這正在打下去,等到上海真的被太平軍拿下來,滿清政府就算想後悔也晚了,因此先下手為強,我先組織一支艦隊先把能夠購買的那些軍艦買下來,或者說我即便都不能買下來,我組建一支強大的艦隊去阻擋你也是可以的。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英華人適時地向清政府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就說英華人可以幫你們訓練戰艦,並且提供戰艦,你們只需要付錢,其它事情交給我們來辦!

    鑑於這個道理,當時的滿清政府也十分同意這個作戰意見!所以大把大把的銀子從互不抬的出去,想要去購買戰艦!當時的曾國藩,李鴻章還有左宗棠,其實對這件事情並不感冒,怎麼講的?再怎麼折騰也是海軍的事情,花的錢又是中央自己要出的錢!這種事情關他們什麼事兒,但是很快這件事情就超出了當時這三個人的掌控!

    首先第一點錢並不是中央自己出。按照滿清政府的設想,這筆錢除了中央政府先付一定的定金以外,其餘的錢都是沒有任何規劃的,這筆錢本身出的就很荒唐,臨時決定的事情如此大筆的資金從哪兒去調動的,因此滿清政府把這鍋甩給了地方政府,也就是曾國藩,李鴻章之流,就讓他們自己拿錢去把這個窟窿先給補上!

    李鴻章和曾國藩自然也是人精啊,你叫我現在把錢補上沒問題,可是這錢補上了以後你這一句話的事情,把這件艦隊收到你自己手裡面了,我這錢白花了,我人財兩空啊!李鴻章和曾國藩這個時候對這個艦隊就開始出現一點兒異議。

    也許是看當時的中國不給錢,因此主持這件事情,英華人自然十分的著急,我畢竟等著錢要花,那此時已經組建起了600多人的英國軍隊打算要過來增援了,急等著錢用,而且這些人本身也十分的貪錢好力!所以,誇下海口說你只要把餞退給我組建起來,我拉著這個艦隊跑到南京城,給南京城轟成雞粉!

    因此,李鴻章,曾國藩還有左宗棠等一批地方上面崛起的人,基本上都不同意這個意見!第一搶錢第二搶功勞,這種事情發生在我頭上,我怎麼會幹這麼蠢的事兒?所以他們得找理由讓當時的滿清政府趕緊杜絕掉這個思想!

    首先最簡單的就是錢,我不給錢,你中央要是拿不出錢來這個計劃,最後只能流產不了了之!但是對於這件事情,中央的態度十分堅決,畢竟當時關乎的是一箇中央大人物的臉面,這個人就是當時滿清的攝政王。

    這個辦法行不通,那就只能想想其他的辦法,比如說,這支艦隊的歸屬權,這是艦隊如果真的組建起來毫無疑問肯定是歸中央指揮的這個軍艦國之利器,這點歸中央指揮沒有任何疑問,但是如果這支艦隊不聽中央的話,那能怎麼辦呢?

    這支艦隊主要還是英華人來管理,就連艦隊的軍艦上面的指揮人員和作戰人員都是英華人,也就是說拿著自己的錢去養別人的老婆,你萬一真的和列強開戰,這支艦隊二話不說肯定會直接投降或者把炮口對準你,那你到時候怎麼辦呢?

    而主持這件事情,英華人態度十分堅決,滿清計程車兵不能登上軍艦,也不能夠在這些軍艦上的工作,總之這支建築的一切事務全部交給英華人或者交給他自己去打理,滿清政府不能有任何的插手,這件事情直接動刀了,滿清政府的要害!

    為了對付一個太平天國,我把地方上面的稅收已經放了一個口子,養了這麼多狼了,現在我還要養一隻老虎,那我這日子還過不過啊!這個條建議提出來滿清政府甭管這錢花進去多少錢,趕緊終止了這個協議,這支艦隊不能見真的,要建起來的話,滿清政府絕對會因為這支戰艦頭疼一個世紀!

    所以最後這支艦隊在賠了幾十萬兩白銀以後不了了之,什麼軍艦啊,人啊,都不見影子,最後還是搞洋務運動,自己組建起來戰艦!

  • 4 # 海浮人

    “北洋水師”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支鐵甲艦隊。但是,早在北洋水師建立之前,中國還曾有過一支在名義上僅存在5個月就“夭折”了的鐵甲艦隊,這就是所謂的“阿思本艦隊”。“阿思本艦隊”事件,可謂1862~1863年中英政壇上的大事件。從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到中國的慈禧太后,從英國首相帕麥斯頓、外相羅素和其他內閣成員,到中國清廷首輔議政王奕沂、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一千大員,從英國最活躍的對華外交官之一李泰國及海軍軍官阿思本,到中國最有實力的督撫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都捲入了這一事件。從組建到解散都是匆匆了之,到頭艦隊還是被解散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建立緣起——“安內”與“攘外”的雙刃劍

    首先,“安內”,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是導致清王朝構建阿思本艦隊的主要原因。

    1856年初,太平軍銳不可擋,清政府試圖透過購買外國艦炮進行鎮壓。四月初,上海英方稅務司李泰國向清方建議:“宜買此輪船數只,掃除狂寇。”但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朝內部“攘外”呼聲高漲,此事未達成協議而暫行中止。1860年5月,代總稅務司赫德屢次向奕訴等建議:“購小火輪船十餘號”,“現在派人前往英國購買,到明年四、五月內有一半可到中國,其餘一半明年可以全到,約一年的時間練練華兵,等到咸豐十三年三月內,即可將此項兵丁全數載人火輪船,前往長江,六月之內可到南京:步軍由山路攻打,輪船由水路攻打,兩路夾攻,一日之內可侯成功”。

    1862年,形勢劇變,太平軍攻克寧波後擬購建輪船艦隊,上海形勢十分危急。太平軍攻克上海的目的之一是“取百萬置買火輪二十個”。這種情況使清政府受到很大震動,於當年2月27日,由廣督勞崇光與赫德議定:購中號兵船3只,小號兵船4只,僱英華人130名左右,急欲組織艦隊。其實赫德自作主張,寫信寄回英國託人代辦。3月14日,奕訴向赫德正式發出委託購艦方案。6月29日,奕訴從上海得知:赫德已僱定該艦隊管帶阿思本,“所有各船舵工、炮手、水手及看火人等,均由該員僱募”。在英國,阿思本艦隊於1862年12月購建停當。赫德的代理人是在英休假的總稅務司李泰國,此人命名該艦隊為英中艦隊。命名其8艘艦艇為“中國"號、“江蘇”號、“北京”號、“廣東”號、“廈門”號。“天津”號、“遐荒”號、“巴拉萊特”號。清方曾命名其中的7艘為“一統”號、“金臺”號、“廣萬”號、“得勝”號、“三衛”號、“百.粵”號、“鎮吳”號。內驅逐艦6艘、炮艇1艘、供應船1艘,離英時英籍乘員600餘名。

    由此不難窺清,該艦隊應運而生的主要原因來自太平天國運動的急風暴雨。在長毛擁有火輪船艦隊的魔影之下,在長毛艦隊開赴夭津的雷夢之前,清王朝惶恐萬分地要搶先購建西式海軍艦隊。為其次,僅僅指出它是清王朝波不急待的“安內”之舉,顯然不夠全面,他還是清王朝“隱然馭外”之策。

    1861年8月23日,曾國蕃接悉購艦上諭後畫龍點睛地奏復:“仰見皇上聖慮周詳,安內攘外之至意。”圖把“安內”與“攘外”並列,道出了這一決策的雙重性。確實,上諭中寫明:“內忠既除,則外國不敢輕視中國,實於大局有益”,奕訴的原奏中也披露甚明:“中外同心,以滅賊為志。誠恐機會一失,則賊情愈張,而外國之情必因之而肆”,要亟乘此時,臥薪賞膽,“為國家謀久安之策,則防患正不可不深。”話講得有點吞吞吐吐,但意思是清清楚楚。倒是李鴻章講得乾脆:“此次購備輪船,近以剿辦發逆,遠以巡哨重洋,實為長駕遠馭之良策,利不僅在一時。”即兩個目的:一個對內,一個對外,一個明,一個暗。這柄雙刃劍並非雙刃同時都劍光逼人,它的對外的一面暫時似不露鋒芒,易給人以不存在的錯覺。這是因為對清王朝與英國侵略者來說,當時兩者之間的矛盾趨於緩和,而兩者同太平天國革命之間的矛盾則更為突出。

    二、角逐——艦歸誰手的龍爭虎鬥

    清王朝內部有反對使用洋船的政治力量,各個洋務集團則為奪取該艦隊的控制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當時最具實力的是曾國藩集團,曾氏從一開始就堅持3條:其一輪船駛至安慶、漢口,其二,配用楚軍水師的勇丁,其三有關事宜由曾國藩與官文、胡林翼商定。由其部下盛永清、袁俊、歐陽芳、鄧秀枝、周文祥、蔡國喜等管帶,兵丁150名全為兩湖人。曾國藩駁斥方案為:“雖系因材器使,究嫌參差不齊”,上述等人須“由蔡國祥於所部弁勇中豫為派定”。對此,清廷也只得讓步,上諭表態,贊曾國藩所籌均甚妥當。

    得地利的是李鴻章集團。李鴻章的淮軍抵滬後,與上海的買力、官紳勢力結合,羽翼漸豐,上海相對優越的條件使他頗為躊躇。奕訢最早的中方經辦人是李鴻章的前任薛煥,薛煥有權決定該艦隊的租買。他指定上海道吳煦經管有關財務,最後所有經手的輪船簿據及餘剩銀兩現在都存放在上海,奕訢“行知李鴻章查照辦理”。在關鍵的1862年5月,總理衙門不敢與李泰國、赫德交涉,奕訢致函李鴻章:“應由閣下與李泰國、赫德兩稅務司會商”,“勿庸飭令北來”。李鴻章接辦後,對其佔有艦隊的使用權更為有利,因為上海的買辦官紳勢力已有10餘年自辦小型近代海軍的經歷,而且李鴻章手下還有一批近代海軍人員。這使他胸有成竹,可以輕而易舉地接收管理該艦隊,而不必像曾國藩那樣事事從頭做起,忙於開創。

    更為重要的是,李鴻章掌握了上海這個財富重鎮,並同曾國藩聯絡密切,結成了“湘淮一家”式的聯盟。上海當時僅海關稅收就佔襲國海關總稅收的一半以上,李鴻章“當暴富之名”,奕訢不得不對他折腰請助。但李鴻章對曾國藩特別照顧,常撥餉銀接濟。他們二人一個求勢,一個求錢,又都想控制這支艦隊,所以能心志不一地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奕訢。奕訢集團同樣也想得到阿思本艦隊。他身為先帝之弟,當今皇叔,又肩負議政工大任,主持軍機處、總理衙門、內務府、宗人府,為臣者無出其右,清廷外交、內政、`軍事以至皇室事務,皆歸其秉持,可謂軍國樞紐在握,生殺大權己操。如此說來,奕訢集團完全可以代表清廷名正言順地控制該艦隊。然而,周室式微,諸侯僭越,奕訢卻並非曾國藩、李鴻章的對手。

    在此事件中,拉攏李鴻章是奕訢集團的重要措施,奕訴告訴李鴻章:經費上不能只令江海關一關支出,行政上要李泰國、赫德都聽候李鴻章的酌定,此事辦成,回上海聽候撥用。奕訢還私下通知李鴻章:“帶兵十數人或數十人,於該輪船到時立即上船,都是阿思本辦事,以分其權。”奕訢暗中揚李抑曾,並不是真的要把艦隊交給李鴻章,在很大程度上是著眼於李鴻章採取進一步行動,即將該艦隊的船隻轉送北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清朝內部大肆角逐之時,阿思本艦隊尚未離開英倫三島。清方為“安內攘外”而購建海軍,好不容易與洋鬼子串通一氣,連艦船的汽笛聲還未聽到,就已悄悄地龍爭虎鬥起來。

    三、中國絕不走印度化之路

    1863年1月16日,李泰國擅自代表中國政府與其擅自選定的艦隊司令阿思本簽訂一份合同。該合同以《十三條》之稱著名。十三是個不祥的數字,該合同對中國意味著災難。該合同規定阿思本擁有駭人聽聞的“完全指揮之權”:“阿思本充任管帶時對歐洲創造之船隻,以及由歐洲人充當船上官兵之中國船隻,不拘為中國皇帝所僱用,或在皇帝授權下為當地行會所僱用,均應有完全指揮之權”。阿思本榮任了指揮全中國洋船或有洋人在船的艦隻的海軍總司令。

    該合同規定李秦國有傳達、解釋與否定中國皇帝諭旨之權,而該艦隊直屬中國皇帝管轄,中國皇帝只能透過李泰國實施此種管轄。合同中有兩條保證這一規定:一是除李泰國傳達的諭旨,其他任何諭旨可置之不理;二是任何諭旨都要李泰國本人認為滿意。李泰國榮任了為所欲為的中國海軍大臣。

    李泰國對《十三條》的解釋十分發人深省:“它是經過長時期深思熟慮而決定下來的行動計劃,可以不致在今後迷失方向”,是為了不讓有一丁點權力給“中國官員所濫用”,是為了“把中國皇帝牢牢束縛住。”毫無疑問,中國皇帝應當像印度莫臥兒帝國最後幾代皇帝那樣在宮廷中睡睡懶覺就行了。其主要目標是控制中國的海軍、艦隊、新式船隻。

    荒謬的“十三條”送達清廷即遭到清政府官員一致的強烈反對。1863年5月初,清政府與先於“阿思本艦隊”到達中國的李泰國,以所定合同“十三條”是由李泰國和阿思本專定,不肯聽命於中國,尤為不符合中國體制,難以照辦為由展開激烈辯論。經過“嚴詞駁詰”,李泰國理屈詞窮,同意收回“十三條”。雙方議定由中國派武職大員為艦隊的總統,以阿思本為幫總統,艦隊聽命於中國地方督撫的節制和調遣等五條章程。但對於清廷來說還是不公平的。曾國藩,和李鴻章,奕訢私下都反對。

    雖然有這一協議,但後來並未實踐,如果這個協定付諸實現,那麼中國的命運和中國的行政權就等於交託在列強手裡。

    四、“阿思本”出師未捷身先死

    1863年5月下旬,阿思本率艦隊到達中國。此時,李泰國竟突然變卦,將五條章程全部推翻,要挾清政府,必須按他們制定的“十三條”辦事。英國也與其一唱一合,威脅清政府,“非以此合同不能照辦”。

    當初,曾積極支援購買英國艦船的曾國藩是想把這支艦隊的指揮權掌握在他的手中,以加強其軍事實力。然而,當發現這支艦隊已不能歸他指揮後,極為憤懣。他提出主張:要麼撥數船給湘軍水師蔡國祥統帶,要麼將這些艦船變買給其他各國。李鴻章權衡利弊後,同曾國藩站在了一起,主張將艦船遣回英國,中國收回購船資金。

    對此,阿思本惱羞成怒,威脅道:如果清政府在48小時內不接受“合同十三條”,就宣佈解散這支艦隊。這時,清政府迫於國內壓力,照會英國政府:留下艦船,遣散船員。英國駐華公使普魯斯卻堅持“既不用其人,則船應交還本國”的無理要求。在屢次交涉毫無結果的情況下,清政府屈服侵略者的壓力,同意將艦隊遣散,艦船由英國變價出售。

    五、巨大的撥款開銷,清王朝賠了夫人又折兵

    從購艦船到遺散艦隊的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裡,喧囂一時的“阿思本艦隊”計劃,耗費清政府白銀172萬兩。艦船遣散變賣後僅收回一百零二萬一千餘兩,清政府白白損失白銀六十九萬九千餘兩。在組建阿思木艦隊時,清廷耗費了巨大的銀兩。這筆鉅款包括三次撥款、輪船月費、遣回經費和零稅銀等如下圖(單位:兩):

    從圖中可以看出,艦隊開支是一筆鉅款,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財政壓力。高比例的遣回費用看出了清廷的無奈與弱小,落後就要捱打,受人欺負。

    浮人語

    就這樣,歷時一年多的“阿思本艦隊”計劃流產了,清政府錢船兩空。這是中國近代海軍建設的一次重大挫折,為以後中國國防建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歷史教訓。

    阿思本艦隊是清政府試圖建立的第一支海軍艦隊。它的破產不僅使清政府籌建海軍的計劃化為烏有,且造成清廷財政虧空和日後海軍建設的艱難。它清楚表明:英國“幫助”清國籌建艦隊,完全是出於殖民意圖:控制艦隊進而控制清政府的海軍大權。阿思本艦隊的遣散,對剛剛起步的洋務運動是一個不小的刺激,它清楚地表明單靠列強購船炮創辦近代化海軍是不可能的,由此清政府走上自己設廠遣船,自創海軍的道路。

    參考文獻:

    《籌辦洋務始末》

    《洋務運動》

    《吳煦檔案》

    《太平天國史》

    《李文忠公全書》

    英國藍皮書《英中艦隊》

  • 5 # 世界歷史唯物觀

    阿思本艦隊是清政府在外交史上的笑話之一,因為清政府當時不信任漢人,八旗子弟又不懂水師,所以直接買了支艦隊。

    這支艦隊耗費百姓三百五十多萬兩,直接買了一整支的艦隊,艦隊官兵都是英華人,有點類似僱傭兵的意思。

    而且這份合同,擺明了就是英國坑清政府,因為沒有那個國家會犯傻到把海防交給其他國家,這支艦隊說到底就是白費。

    因為這支艦隊編制不屬於清政府,且遵從的法律是英國法律,對於清政府的命令,並不是絕對要服從。

    所以這支艦隊,就像是請來看門的打手,可偏偏這些打手,清政府還鎮不住,使得其成為了英國鉗制清政府的存在。

    當時五口通商之後,清政府並沒有交出治外法權,也就是英華人在清國領土上,需要遵從大清律。

    這對於英華人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何況當時英國認為清朝百姓未開化,勢必會對洋人行商等活動造成影響。

    所以阿思本艦隊一到清國,清政府立馬知道上當了,知道受騙了,可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合同寫著也只能履行。

    最後還是李鴻章等人從合同上找到不合法之處,利用英國的法律,廢除了這支艦隊,且不要賠償讓他們滾蛋。

    而後便是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始了北洋水師建設,等到1881年的時候,清政府才算是有了一支近代海軍。

    可惜的是北洋水師的建設,隨著其成軍就結束了,七年未添置一艘新艦,沒有更新武器裝備。這就說明清政府的思想,依舊是沒有長遠的改變。

    所以最後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被後起之秀的日本所打敗,此後便是再也沒有建立起強大海軍。

  • 6 # 亮仔學史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面對列強的侵略是一敗再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也使得中國有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王朝完完全全被英法給打怕了,開始有人提出要購買英國的船隻,加強海防。加之此時太平天國拒絕了英華人的不平等條約,讓英華人看到,只有和清政府合作才能更好的維護在中國取得的既得利益。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1861年,英華人赫德向恭親王奕訢建議,購買英國先進的艦船來消滅太平天國。經過清政府的談判,決定用65萬兩白銀從英國購買7艘艦船,並且委託英國駐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返回英國去招募僱傭兵,最終花重金請來了參與過兩次鴉片戰爭的英國海軍上校阿思本,因此這支“中英聯合艦隊”也被稱為“阿思本艦隊”。

    就在清政府就要與英華人合作的時候,卻遭到了包括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李鴻章等一批重臣的一致反對,最終這件事情草草收場,那麼為何他們如此意見一致的反對?

    首先,英華人獅子大開口,從原先的65萬兩白銀,不斷要求清政府再提高撥款,最終開出了92萬兩白銀的天價。要知道,當時清朝和太平天國打的不可開交,江南賦稅重地已被太平軍佔領,朝廷實在是拿不出這麼多錢,要想湊齊,就只得繼續盤剝百姓,萬一鬧出民變是誰都不想看到的。

    其次,英華人囂張跋扈,他們堅持艦隊上的一切權力由阿思本說了算,並且艦隊上只要英華人,而不要華人。這引起了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堅決反對,他們一致認為,艦隊主帥必須由華人擔任,英華人只是作為教官幫助華人訓練海軍,一切事務也必須由華人說了算。

    最後,可能就是這幫重臣的小心思了。阿思本在艦隊成立之前就誇下海口必定攻破天京消滅太平天國,要知道,這可是觸動了湘軍乃至淮軍的根本利益,眼看太平天國已經日薄西山,走向滅亡是指日可待,自己辛辛苦苦的戰鬥了多年,如果被英華人搶了先,不但自己多年的努力沒有回報,反而使這“封王”的功勞拱手讓給了英華人,這是功臣派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最終阿思本艦隊因兩國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而解散,但清政府依然付出了三十多萬兩的損失,可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就現在來看,依靠外國幫助自己鞏固海防那簡直是在痴人說夢,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必須要有一支完全忠於祖國的人民軍隊的存在,那才是萬全之策!

  • 7 # 牧漁子

    阿思本艦隊本來就是英華人想侵略中國的工具,被大清的股股之臣聯手廢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一、清政府被海軍艦隊的強烈需求及英華人控制中國海疆的野心。

    要了解這些股肱之臣為什麼一定要廢掉阿思本艦隊,我們必須先認識一個人,這個人叫李國泰,是英華人,但他也是大清的海關總署的總稅務司,正是他促成了阿思本艦隊的成立。

    這個背景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那個時候,清政府可謂內憂外患,焦頭爛額。一方面,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大有一統江山之勢。另一方面,英法聯軍攻入京城,火燒圓明園,趕得皇帝北逃承德。屋漏偏逢連陰雨,咸豐皇帝又在這個時候駕崩了。接下來,北京城裡就出現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次北京政變。小皇帝登基,太后垂簾聽政。這個時候,朝廷迫切的希望國家能快速安定下來。鎮壓太平天國的軍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英法艦隊輕而易舉的攻破天津,打進京城。再加上趁火打劫的俄華人,割走了外東北和外西北的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都讓清政府清晰地認識到學習西方,建立近代化軍隊的重要性。

    迫於西方的壓力,清政府任命了英華人李國泰為海關總署稅務總司。中國的關稅主權遭到了蹂躪和踐踏。雖說李國泰有皇帝下詣任命,只聽命於朝廷,但它實質上聽命於誰,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為了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海關稅收體系,李國泰想清政府提出了建立中英聯合艦隊的提議。清政府清楚,沒有近代化的輪船,單靠那些木船、帆船想保衛萬里海疆幾乎是不可能的,又苦於自己沒能力製造這些東西。於是,就採納了這個建議,由清政府出資,英華人提供技術和指揮訓練人員。英華人阿思本被任命為這支艦隊的總指揮,所以這支艦隊也叫阿思本艦隊。

    二、阿思本艦隊建立之後,清政府和英華人都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最後不歡而散。

    清政府為了控制這支艦隊,原本要任命華人擔任艦隊的統帥,英華人任副手。但是,李國泰作為大清國的談判代表私自和英華人簽訂了協議,任命了英華人阿思本為艦隊統帥。艦隊上下的各級官員也由阿思本任命,艦隊雖然都是大清的官兵,但重要的職務和技術人員皆有英國委派。實質上清政府對這支艦隊已經失去了控制。

    這是艦隊有七艘炮艦和兩艘貨輪組成。噸位都是幾百噸的小艦艇,雖然無法和西方海軍相提並論,但他出現的時候也是遠東第一艦隊了。不過這個艦隊還沒有做出任何貢獻的時候,雙方的矛盾就開始激化了。首先是李國泰向清政府提出錢不夠,一加再加,最終是原來預算的幾乎三倍,同時還要求海關總署每一年拔款百萬兩給艦隊用。清政府沒有養過這樣的艦隊,從一開始就弄的先天不足。對於經費問題,朝中也爭吵不斷。

    後來艦隊提出順江而上,攻打天京的計劃,有觸動了湘軍的利益。曾國藩甚為光火,認為剿滅長毛賊,主要靠陸上進攻,你水軍瞎摻和什麼?於是,曾國藩、曾國荃、李鴻章上書朝廷,沒說他們一句好話。大意就是,每一年發給他們的經費都快要又買一支艦隊了,而這支艦隊有個英華人控制著,我們圖什麼呢?而英華人說,對,本來就是為你大清國服務的,你不出錢誰出錢?後來的幾年之內,風起雲湧的洋務運動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的目的是用自身的力量興辦洋務,建立自己的水師。

    雙方爭執不下,都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船隻被拍賣,人員就地解散。也讓清政府明白了,想依靠別國的力量來加強自己的海防根本不可能。

  • 8 # 微創視野

    但李泰國一心只為英國政府辦事,違反清政府的本意。首先鬧茅盾的是錢的問題,原來定65萬兩白銀後追加到92萬兩。清廷原意是由華人為艦隊統帥,英華人副之,然而李泰國私自與阿思本鑑定合同,內明定阿思本為艦隊司令,由阿思本全權統領艦隊一切事務,船上只用洋人。卻由清廷全部出錢養艦隊,“中國費數百萬帑金,竟不得一毫權柄”

    加上阿思本為打太平天國,竟提出艦隊直接攻入天京,這當然觸動了湘軍的利益,令曾國籓,李鴻章及為不滿。更令清廷總理衙門腦火,最後為權柄之爭談判無果而解散。

  • 9 # 另類文史

    阿思本艦隊成立的初衷是對付太平軍對東南沿海地區的騷擾,當時清政府內憂外患,焦頭爛額,英法聯軍剛剛侵擾北京,幾乎同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在江浙兩廣地區如火如荼,將整個強政府的稅賦收入體系搞得雞飛狗跳,無法收拾。

    在這個時候,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向奕訢提出建立一支中英聯合艦隊,用於鞏固海防(對付海盜以及洪秀全太平軍),以保障海關稅收安全,這一方面是為了保障英國在華利益,同時也是中國國防的現實所需。

    然而艦隊成立後,艦隊總司令阿斯本中飽私囊,並且提出要預支一千萬兩白銀作為艦隊四年的經費,並拒絕清政府派駐人員上軍艦參觀學習的要求,如此獨斷專行,雖然有美國和法國多方調停仍然未果,

    而此時曾左李三人圍攻天京激戰正酣,阿斯本突然提出要率領軍艦“轟殺匪亂”,這讓曾左李大為不滿,因為當時天京城即將告破,這時候阿斯本來搶功,未免不倫不類,讓曾左李難看,出於多方面因素的促成,曾左李上報奕訢,並痛陳利害,驅逐妄自尊大的阿斯本,讓其帶領軍艦離開中國,其軍艦後來拍賣後,不知所終。

    這支艦隊成立的初衷是維護中英雙方的共同利益,解決所託非人,所以最後狼狽散場。弱國無外交,強國任意而為,從這艘艦隊的命運上來看,所言非虛。

  • 10 # 帝國中興

    第二次鴉片結束之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準備向英國購買一支艦隊,這就是後來的阿思本艦隊,這支艦隊清政府總共花費92萬兩白銀共七艘主力艦,1863年艦隊抵達天津,清政府要求水手從英國招募,但是艦隊指揮權必須和艦隊司令必須由清政府掌握,遭到阿思本的拒絕,同時期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正在江南地區和太平天國作戰,阿思本就向清廷提議派艦隊直接攻擊南京,這一計劃是清廷解除阿思本艦隊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海關稅務司赫德向恭親王奕建議購買英國軍艦用來剿滅南方的叛亂,購買艦艇的經費由海關撥發,艦隊人員由李泰國在英國招募,艦隊在1863年9月18日在天津成軍,但是艦隊雖然成立了可是在艦隊指揮官的問題上雙方發生嚴重分歧,清政府的要求是必須讓華人擔任艦隊指揮官,同時挑選中國海軍學員上艦學習,但是阿思本並不想讓清政府來統管這支艦隊,雙方圍繞這一問題陷入嚴重的分歧,這為解散阿思本艦隊埋下了伏筆。

    當時太平天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李鴻章的淮軍已經攻陷南京的門戶蘇州,而南京也被曾國藩和曾國荃的湘軍圍困,太平天國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但正巧在這時李泰國和阿思本向清政府提出建議,由阿思本率領艦隊南下和曾國藩的湘軍會和,一起加入對南京的戰鬥,這一建議遭到曾國藩和曾國荃的嚴厲拒絕,倘若阿思本率艦隊共同進攻南京那就嚴重觸及了湘軍的利益,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到嘴的肉怎末可能讓外華人分一杯羹呢?

    後來李泰國和阿思本親自前往北京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談判,並威脅到如果清政府不答應他們的條件那他們就把艦隊解散,清政府在給他們的回覆中說中國花費數百萬白銀組建的艦隊卻不能對艦隊進行指揮,我們的兵權怎麼能讓你們外華人掌控呢?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並照會英國政府撤除阿思本艦隊。之後艦隊被阿思本帶回英國進行了公開拍賣,至此這支艦隊消失在歷史的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z=xy是一個什麼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