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騎無聲
-
2 # 夜狼文史工作室
關於民族英雄岳飛之死,史學界基本上已經達成了這樣的共識:表面上岳飛是被奸相秦檜害死的,實際上背後的主謀乃是昏君宋高宗趙構。
但是細究之下,問題又並非如此簡單,如果宋高宗地下有知,他可能會發出如此的感嘆:其實我也非常憎恨秦檜。
清朝史學大家趙翼在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記》中曾經直截了當地指出了宋高宗和秦檜之間存在著異常激烈的敵對情緒,“幾如曹操之於漢獻帝矣”,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秦檜當丞相時,“誅賞予奪,悉其所主持”,作為一國之主的宋高宗“反束手於上,不能稍有可否”,總而言之一句話,皇帝趙構在很大程度上被奸相秦檜架空了,成了金鑾殿上的擺設,恰如木偶戲裡的傀儡。
也許諸位覺得趙翼所言有些誇大其詞,危言聳聽,但實際上這個推斷有著足夠充分的歷史證據。先請看《宋史•李浩傳》中的記載:自秦檜用事,塞言路。及上總攬威權,浩與王十朋等始相繼言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秦檜當政的時候,就像一扇閘門一樣擋在了宋高宗和臣子之間,他圈子裡的人自然唯其馬首是瞻,他圈子外的人幾乎不能和皇帝直接交流,直到宋高宗恢復了權力行使權,李浩、王十朋等忠正之士才真正獲得了向皇帝進言的機會。
再請看《宋史•王綸傳》的一段文字:(紹興)二十六年(秦檜死於二十五年),試中書舍人。高宗躬親政事,收攬威柄,召諸賢於散地,詔命填委,多綸所草。
從此處我們可以注意到兩個重要資訊,其一,秦檜死後,宋高宗才開始“躬勤政事”,才得以“收攬威柄”;
其二,秦檜掌權時把賢良方正的大臣都排擠到了有名無權的閒散官職上(所謂“散地”也),以便他和他的爪牙控制朝政,專權獨斷。
也許有人會說,人家宋高宗是懶得費心費力,才讓秦檜站在前臺替他吃苦受累兼賺捱罵的,實際上不是趙皇帝做傀儡,而是秦丞相當木偶。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南宋名臣虞允文給宋高宗所上奏章中的一句話可以作證——“秦檜盜權,十有八年,檜死權歸陛下。
”一個“盜”字,早已把奸相秦檜權慾薰心,欺上壓下的醜惡行徑揭露得明明白白,徹徹底底。
秦檜第一次拜相是在紹興元年,即公元1131年,那時他根基未穩,第二年就因為被人彈劾下了臺。
公元1138年,秦檜抓住主戰派之間的矛盾東山再起,第二次登上相位,這一登就是十八年,一直到他死亡才撒手放權,也就是虞允文所說的“秦檜盜權,十有八年”。
二次任相後,秦檜的求和政策跟宋高宗心底的想法不謀而合,而秦檜在高宗面前又畢恭畢敬,唯命是從,於是趙皇帝對秦丞相的寵信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以至於前者忽略或者放縱了後者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讓他的黨羽爪牙幾乎佔據了所有的朝堂重位,把主戰派大臣趕出京城或者放到閒職上掛了起來。
長此以往,秦檜最終成了大宋王朝金鑾殿的實際主宰者,宋高宗淪為高高在上,空有其表的名義皇帝。
後來,宋高宗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奸相專權的局面早已形成,難以撼動,他也只能無何奈何地面對現實,同時他對秦檜的感覺逐漸發生了改變,由寵信而懷疑,由懷疑而憎惡,由憎惡而忌憚,忌憚之下,宋高宗採取了一個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做法,並且一直堅持到秦檜死去那一天。公元1155年,當宋高宗聽說秦檜已經死亡時,不禁長吁一口怒氣,對身邊的人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朕自今日始,免得膝褲中帶匕首(從今天起,朕再也不用在靴筒裡暗藏匕首了)。
此事見於記錄大理學家朱熹言行的《朱子語類》,而朱熹與岳飛的兒子嶽霖是同時代人,比宋高宗和秦檜只晚二三十年,因此這個記載的可信度還是非常高的。
-
3 # 易海居士1
最高權力者當然要彙集大臣們的意見然後做出最後的叛斷!當然從歷史角度來`看:同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應該以和為貴!不應該打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休養生息乃是立國之本!所以自然而然也就沒人指責最高權”力!
-
4 # 春眠不覺曉12345
在封建皇權高度集中社會,誰敢說皇帝的不是,又有誰敢挑戰皇權。即使朝代更換這種法不加於尊的皇權思想還得維護。又有誰敢為一個與己不相干的人去得罪皇權?因此歷史的悲劇故事在反覆地重演著……
-
5 # 吹古說今lns二郎
岳飛死後,宋金和議達成。南宋向金奉表稱臣,每年向金進貢25萬兩金銀,絹25萬匹,雙方東以淮河、西到大散關為界。但金朝使臣每次來宋,對趙構任意謾罵,使趙構盡失帝王尊嚴,又無可奈何。當時,岳飛之死已經引得天下不滿,知識分子和廣大百姓對岳飛的死始終憤憤不平,隨時都會發現不滿言論。如岳飛被殺三年後,有內侍右武大夫白鍔館客張伯麟在太學壁上題字:“夫差,爾忘越王之殺爾父乎?”當時徽宗已經死在金國,所以大家都明白這話是諷刺趙構的。 宋孝宗心裡明白,不為岳飛平反,難以收攬民心,難以激勵將士抗敵,對宋王朝統治不利。當時,秦檜已死,趙構仍活著,是太上皇。於是,為了平息民憤,鼓勵將士抗敵,宋孝宗以趙構的名義,下詔為岳飛平反昭雪,追復岳飛原有的官職,並將岳飛遺體依禮改葬。後來又為其建造“忠烈廟”,以示紀念,追封為鄂王。此時,對於岳飛的罪名徹底推翻,終於恢復了他抗金名將的名譽。 同時,宋孝宗將冤殺岳飛的責任,一股腦兒全都推到秦檜頭上,想造成這樣一個假象:冤殺岳飛的罪魁禍首不是宋高宗趙構,而是奸相秦檜。但真正的責任人宋高宗並沒有被追究,也很難被追究,當政者為岳飛平反,也只是迫於群眾呼聲的壓力,以及時局的要求。
回覆列表
一岳飛被殺,最主要的兇手確實是宋高宗趙構。秦檜只是邦兇。為什麼沒有人質疑最高權力者?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中國傳統的皇權思想、忠君思想一直佔統治地位。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是“皇權至上”就是皇上永遠是“聖明的”是不會錯的、也是不能錯的。錯誤永遠是臣子輔佐不當,或者是“矇蔽聖聰”。質疑最高統治者會動搖封建皇權的根本。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竟然沒有“皇帝犯錯誤”。實在是皇帝的過失,怎麼也遮掩不過去時,也不能懲罰。北宋仁宗皇帝不就上演過一出“打龍袍”的鬧劇嗎?第二、是這個秦檜確實罪大惡極!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漢奸、賣國賊。秦檜的罪行,在正史、野史、小說、民間傳說,都有一致的記錄。用現在的話說:有一條穩固的證據鏈。[宋史]對秦檜是這樣評價的:奸臣:秦檜,兩居相位,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禍心。倡和誤國,忘讎倫…。中國古代的規距,都是隔代修史。是為了保證史籍的客觀、真實。上文的宋史,正是元朝人寫的。今天,大多數人對秦檜的瞭解,就是殺害了忠臣岳飛。其實秦檜的罪行絕不僅僅是殺了一個岳飛而己!公元1127年秦檜自金營“逃回”。據他自已說是:殺金人之監已者奔舟而來…。就是殺了金兵看守,坐船跑了回來。弔詭的是:他不僅帶回妻子王氏,連Y鬟僮僕都一起帶著“逃”回來。這種“勝利大逃亡”自然遭到滿朝文武官員的質疑。但是:高宗不僅把這種洶洶的與論壓了下去,還讓身分不明的秦檜當了宰相。後人懷疑秦檜是金人派來的內應,看來不無道理。後來宋、金“和談”中,金人竟然提出一個:不經金國同意,不得罷免秦檜宰相,的條件。秦檜究竟是誰家的宰相,起了什麼作用,不是昭然若揭了嗎?在手握重權的十九年中,秦檜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緊密配合金人,推行了一條賣國求和的投降路線。對朝中主持正義、反對投降的官員,進行了殘酷的打擊迫害。[宋史]是這樣記載的:一時忠臣良將,誅除略盡。其頑劣無恥者,率為檜用。多以誣陷善類為功…。除岳飛外,被其迫害的高階官員就有李綱、韓世忠、馬直北、趙鼎、胡銓、李光…等一大批,至於中下級官員受其陷害的。可以說不計其數。我們大家都熟悉的詩人陸游,就是直接遭受秦檜打擊,屢遭貶斥,鬱郁終生!在海南的海口市,有一處[五公祠],是海南人民為了紀念五位為海南建設做出過貢獻的貶謫清官。除唐李德裕外,餘四位都是宋高宗朝,被秦檜迫害的高官。其中趙鼎,雖被流放,依舊上疏抗爭,為秦檜忌憚,必欲置之死地。凡同情趙鼎之地方官員,皆被秦檜貶黜、調離。趙深知檜意兇險,憂恐誅連親友,遂忿然絕食而亡…!在朝庭上,秦檜高調反對抗戰,是投降派的首領。秦檜對高宗說:臣僚畏首尾,多持兩端。此不足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乞專以臣議,勿許群臣預!(摘自[宋史.秦檜])意思是說:陛下如果決心講和,就按我的意見辦。別讓他們亂干擾!帝日:朕獨委卿。(朕就讓你一人,專管此事)。可見秦檜賣國求榮的奸言行是自發積極的,他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漢奸!往事千年,秦檜已經變成了一個符號。就是漢奸、賣國賊心同意語。必將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