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什麼是軲轆韻、進退韻?它們對詩的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前言
軲轆韻、進退韻?是一種押韻的特別方式,對於詩的發展其實沒有什麼作用。
軲轆,象聲詞,表示輪子。今天很多人作“軲轆格”詩,把一句詩分別放入好幾首詩的不同位置。
估計題主是軲轆與轆轤搞混了。古詩詞中有一種押韻方式叫做轆轤韻。
《滄浪詩話》作者是南宋 嚴羽,他在提到律詩的押韻時,講到了幾種押韻方式:
有律詩上下句雙用韻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一仄韻;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韻。唐章碣有此體,不足為法,謾列於此,以備其體耳。又有四句平入之體,四句仄入之體,無關詩道今皆不取)。
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嚴羽提到的有三種押韻方式,都是指七言律詩。後面兩種就是轆轤韻和進退韻。
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意思是七言律詩的2、4、6、8四句,前兩句押一個韻,後兩句押一個韻,不過這兩個韻至少是鄰韻。
例如黃庭堅的《謝送宣城筆》:
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須:七虞】 不押韻
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無:七虞】 不押韻
漫投墨客摹科斗,勝與朱門飽蠹魚【魚:六魚】 押韻
愧我初為草玄手,不將閒寫吏文書【書:六魚】 押韻
前兩聯押【虞】韻,後兩聯押【魚】 韻。
宋朝人袁文、嚴羽、黃朝英等人都提到,唐朝鄭谷、齊己等人定過三種詩格,像《謝送宣城筆》這種是”轆轤韻者,雙出雙入。“
除了嚴羽的《滄浪詩話》,宋人吳處厚的《青箱雜記》也記載道:
載鄭谷、齊己、黃損等定今體詩格雲:“用韻有數格,曰葫蘆,曰轆轤,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例如李師中《送唐介》詩:
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難:十四寒】 不押韻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如山【山:十五刪】 押韻並遊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寒:十四寒】 不押韻天為吾皇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還:十五刪】 押韻
這首七言律詩中,第二句韻腳“難”與第六句“寒”同部,第四句韻腳“山”,與第八句“還”一個韻部,這就是進退韻格七律。
葫蘆韻,《青箱雜記》說上二下四(12句),不過《瓶粟齋詩話》中提到,楊詩《明發道經生米市,隨喜西林寺留題》這首五律(8句)是葫蘆韻:
貪睡能無起,挑燈強未殘。【殘:十四寒】不押韻
春聲忙野店,月色淡柴門。【門:十三元】 押韻
又踏黃塵路,前追紅葉村。【村:十三元】 押韻
秋衣那敢薄,病骨自難溫。【溫:十三元】 押韻
是詩起僅"寒"韻一韻,餘皆"十三元",此"葫蘆格"也。《瓶粟齋詩話》
又如蘇東坡 《傅堯俞濟源草堂》也是如此:
微官共有田園興,老罷方尋隱退【廬】。栽種成陰十年事,倉黃求買萬金無。先生卜築臨清濟,喬木如今似畫圖。鄰里亦知偏愛竹,春來相與護龍雛。
第二句韻腳:廬,【魚】部;無、圖、雛則是【虞】部。這種第二句用鄰韻的押韻方式。
不過,這種五律葫蘆格,是上一下三,而不是《青箱雜記》說的上二下四。
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其實上面這幾種押韻方式,在唐朝有個說法叫做”兼韻“,作為律詩,其實都出韻了:
唐人有嫌韻、兼韻之法。嫌韻即出韻也。兼韻亦名幹韻,謂兼取通用韻中一二字也。 寒與刪、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圍爐詩話》
寒與刪、先,是鄰韻,在古體詩中是可以通押的,但是在律詩中不能作為一個韻部通押。例如杜甫《客舊館》 :
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
這首詩的第六句韻腳是:聲,屬於【 庚】,其他韻腳亭、青、冥都屬於【青】。
在科舉考試中,以上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肯定會作為落韻處理,是科舉試帖詩的大忌。不過,平時作詩,未必要像科舉那麼嚴格。
現代人作詩,就更加放開了束縛。例如主席的七律《長征》也是用了“兼韻”的方式。
問題:什麼是軲轆韻、進退韻?它們對詩的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前言
軲轆韻、進退韻?是一種押韻的特別方式,對於詩的發展其實沒有什麼作用。
軲轆,象聲詞,表示輪子。今天很多人作“軲轆格”詩,把一句詩分別放入好幾首詩的不同位置。
估計題主是軲轆與轆轤搞混了。古詩詞中有一種押韻方式叫做轆轤韻。
一、《滄浪詩話》中提到的押韻方式《滄浪詩話》作者是南宋 嚴羽,他在提到律詩的押韻時,講到了幾種押韻方式:
有律詩上下句雙用韻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一仄韻;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韻。唐章碣有此體,不足為法,謾列於此,以備其體耳。又有四句平入之體,四句仄入之體,無關詩道今皆不取)。
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嚴羽提到的有三種押韻方式,都是指七言律詩。後面兩種就是轆轤韻和進退韻。
二、轆轤韻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意思是七言律詩的2、4、6、8四句,前兩句押一個韻,後兩句押一個韻,不過這兩個韻至少是鄰韻。
例如黃庭堅的《謝送宣城筆》:
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須:七虞】 不押韻
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無:七虞】 不押韻
漫投墨客摹科斗,勝與朱門飽蠹魚【魚:六魚】 押韻
愧我初為草玄手,不將閒寫吏文書【書:六魚】 押韻
前兩聯押【虞】韻,後兩聯押【魚】 韻。
宋朝人袁文、嚴羽、黃朝英等人都提到,唐朝鄭谷、齊己等人定過三種詩格,像《謝送宣城筆》這種是”轆轤韻者,雙出雙入。“
三、進退韻除了嚴羽的《滄浪詩話》,宋人吳處厚的《青箱雜記》也記載道:
載鄭谷、齊己、黃損等定今體詩格雲:“用韻有數格,曰葫蘆,曰轆轤,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例如李師中《送唐介》詩:
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難:十四寒】 不押韻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如山【山:十五刪】 押韻並遊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寒:十四寒】 不押韻天為吾皇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還:十五刪】 押韻
這首七言律詩中,第二句韻腳“難”與第六句“寒”同部,第四句韻腳“山”,與第八句“還”一個韻部,這就是進退韻格七律。
四、葫蘆韻葫蘆韻,《青箱雜記》說上二下四(12句),不過《瓶粟齋詩話》中提到,楊詩《明發道經生米市,隨喜西林寺留題》這首五律(8句)是葫蘆韻:
貪睡能無起,挑燈強未殘。【殘:十四寒】不押韻
春聲忙野店,月色淡柴門。【門:十三元】 押韻
又踏黃塵路,前追紅葉村。【村:十三元】 押韻
秋衣那敢薄,病骨自難溫。【溫:十三元】 押韻
是詩起僅"寒"韻一韻,餘皆"十三元",此"葫蘆格"也。《瓶粟齋詩話》
又如蘇東坡 《傅堯俞濟源草堂》也是如此:
微官共有田園興,老罷方尋隱退【廬】。栽種成陰十年事,倉黃求買萬金無。先生卜築臨清濟,喬木如今似畫圖。鄰里亦知偏愛竹,春來相與護龍雛。
第二句韻腳:廬,【魚】部;無、圖、雛則是【虞】部。這種第二句用鄰韻的押韻方式。
不過,這種五律葫蘆格,是上一下三,而不是《青箱雜記》說的上二下四。
五、兼韻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其實上面這幾種押韻方式,在唐朝有個說法叫做”兼韻“,作為律詩,其實都出韻了:
唐人有嫌韻、兼韻之法。嫌韻即出韻也。兼韻亦名幹韻,謂兼取通用韻中一二字也。 寒與刪、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圍爐詩話》
寒與刪、先,是鄰韻,在古體詩中是可以通押的,但是在律詩中不能作為一個韻部通押。例如杜甫《客舊館》 :
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
這首詩的第六句韻腳是:聲,屬於【 庚】,其他韻腳亭、青、冥都屬於【青】。
結束語在科舉考試中,以上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肯定會作為落韻處理,是科舉試帖詩的大忌。不過,平時作詩,未必要像科舉那麼嚴格。
現代人作詩,就更加放開了束縛。例如主席的七律《長征》也是用了“兼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