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分分鐘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就像脫離鹿群的小鹿,讓人憐愛卻又難以靠近。 在《志明與春嬌》中,張志明就是迴避型依戀最好詮釋:在親密關係中,無論是開始階段,還是最終走進穩定期,每個關係遞進的節點,無不逃避退縮,給人一種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的表象,令人著急。餘春嬌是焦慮型依戀,兩人相愛相殺。影片節奏跌宕起伏,劇情不斷反轉,讓人情緒起起落落。

    在親密關係確立前,情緒起伏讓人心動(迴避型依戀者總是讓人覺得很有魅力)。在長期親密型關係中,建立健康良好互動穩定的關係,才是雙方的需求。可迴避型依戀者情不自禁地就把親密關係帶入如同電影情節跌宕起伏,讓對方心累不已。他們自己也會被這種行為折騰的很難過,想改變卻無能為力。

    哪裡丟了東西,就去哪裡找。心理機制的建立,是在遭遇傷害的時刻,一種本能地自我保護,哪怕這種心理機制是不成熟不健康的。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父母中一方長期缺位(通常是父親),而另一位(通常是母親)會潛意識地把子女分化出伴侶的身份角色。對子女的互動中,不知不覺帶入伴侶相處的模式。因此,父母(通常是母親)就有以下的行為: 親密即控制。由於伴侶雙方的一方缺位,導致在潛意識層面,對伴侶關係產生關係破裂錯覺,雖然不會上升到理智層面,可是潛意識中會對缺位伴侶的替代人——子女產生強烈控制慾,進而強化伴侶關係沒有破裂的事實,為理智提供證據。這種行為的隱蔽之處在於,它往往帶著愛和照顧的名義。比如說:“孩子,你不能這麼做,你必須按照我說的來。”“孩子,你別不開心,我這麼做,完全是愛你啊,你不懂啊,我不能看著你犯錯,我這是為你好啊,你怎麼這麼不體諒媽媽的心!”這種行為,對迴避型依戀子女造成的影響是對親密依戀的認知錯位。在子女認知中,親密=被控制,從而對親密產生迴避的本能反應。

    另外,這還會造成孩子明顯地心理獨立期滯後,外表冷酷內心敏感脆弱等隱形問題。 責任的推脫。因為把子女分化了伴侶角色,所以在父母遇到問題和困境,自己無法解決而無法求助於缺位的伴侶時,本能地就會把責任推脫到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身上。比如:“我是為你,才忍受這一切委屈。”“我這一輩就這樣了,我唯一念想就是你能有出息。(潛臺詞就是我為了你犧牲了我的幸福)。”“你一定要出人頭地啊,否則我這些苦就白吃了。”由於孩子的年齡幼小、心理幼稚、認知不全面等原因,基本上來者不拒地承擔了這種類似原罪的責任,認為問題確實在自己身上。

    可是自己幼小又無力解決這種本不屬於自己的問題,由於上面控制造成的迴避機制,又在面對問題時進一步得到強化。在成年後親密關係相處中,對方透過撒嬌、嘮叨、埋怨等不同方式來尋找情緒共鳴或者需求關注時,迴避型依戀者就將其解讀為:對方將問題丟給自己(雖然對方本意並不是這樣)。可在迴避型依戀者的視角中,問題丟給我,我又沒辦法解決,這就是痛苦。此刻,他們立刻就轉向迴避的心理機制,直接逃避這種痛苦。

    其實,想想蠻有趣的,就好比馬戲團的小象長大後,仍然覺得自己掙脫不了小時候的鎖鏈。另外,這種兒時記憶也會造成迴避型依戀者缺乏應對問題的勇氣,不能正視現實。 缺乏真正的依戀。

    由於以上原因,導致父母對孩子是一種強控制加責任的推脫的相處模式,而恰恰缺失了父母與孩子的正常的親子關係,孩子得不到完全信任的依戀感。他們進化出的迴避機制在自我保護的同時,不斷強化自我暗示:我不需要依戀,我不需要親密關係。外化給人的印象就是,迴避型依戀者是獨來獨往的人,很難融入集體中,對人感情冷漠,缺乏正常情感交流,戀愛過於理智等等。可是,潛意識中對親密依戀的渴求缺從沒有停止,雖然被理智這個守門人全部遮蔽。在行為上就會表現出不斷尋求新的親密關係,這樣才能獲得安全感,可是他們又無法把握(更多是心裡層面因素)長期親密關係,所以一旦從吸引到親密關係確立,他們就會尋找各種理由結束這段親密關係。在迴避型依戀者中,花花公子和花花公主不在少數。可是別忘了,在他們記憶中,親密=傷害,他們是在逃避傷害。

    在親密關係中,一方如果遇到另一半是迴避型依戀者,雙方應該怎麼做,才能讓迴避型依戀者走出錯誤認知,共同塑造出健康穩定的親密關係呢? 剝離給迴避型依戀者的控制感。雖然這種控制感更多是種假象,是由迴避型依戀者自己腦補出來的。

    比如,直接告訴對方:“親愛的,我只想和你戀愛,從沒想過要控制你。”另外,迴避型依戀者要糾正親密即控制的錯誤認知。

    如果,迴避型依戀者存在心理不成熟、外在冷酷、內心脆弱等不同問題,也要從自己角度一點點做出合理地改變。 建立正確的親密相處觀念:對方在尋找情感共鳴和尋求關注時候,並不是向迴避型依戀者推卸責任和問題。

    即便,親密關係中真出現了問題,作為一個成熟獨立的個人,迴避型依戀者也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

    就像告訴馬戲團的小象,你已經長大了,力氣足夠大到輕輕一扯,就能擺脫那條困擾你的鎖鏈。 親密關係中安全依戀的提供。安全依戀是純粹兩個人的信任的依戀。迴避型依戀者,內心極渴望依戀、行為模式上牴觸依戀,行為和意識高度不統一,他們需要更多的陪伴,雖然他們並不明確提出。

    好了,每個愛上回避型依戀者的人,都是墜入人間的天使。當你們陪同迴避型依戀者建立正確的相處觀念、健康的親密關係後,你們收穫的愛情也較普通人體驗更豐富(迴避型依戀者在世俗觀念中是浪漫體貼而又富有魅力)。

  • 2 # 世界知識出版社讀書會

    依戀理論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理論,其基本理念是人在幼年時期和照顧者之間形成的關係會影響一個人對人際關係的理解,進而影響他(她)在人際互動中的行為模式。

    心理學家將人的依戀模式分為三種,分別是安全型依戀模式,逃避型依戀模式和焦慮型依戀模式。其中逃避型依戀模式在幼年的時候,照料者可能對他們比較冷漠,較少迴應他們的需求,造成了他們逃避型依戀模式。這樣人長大以後也通常比較冷漠,對於分離沒有太多的焦慮,對於父母親人沒有太多的依戀。

  • 3 # 心理諮詢師四四

    依戀關係是嬰兒期時嬰兒與養育者之間建立一種關係。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種依戀也因為兒童的個體差異分為不同的型別。

    1安全依戀

    母親在身邊時,嬰兒會獨自去探索,母親的離開會引起嬰兒短暫的不安,當母親返回時,嬰兒也會積極迴應母親的擁抱,並且這類嬰兒對於陌生人比較友好,母親在場時和陌生人的交往隨和大方。

    2抗拒型依戀

    這類嬰兒喜歡和母親緊緊靠在一起,很少有對外探索的行為,當母親離開後,他們會表現的焦慮異常,當母親返回時,他們又表現出矛盾的行為,想靠近母親又對母親離開的行為表示生氣。

    3迴避型依戀

    這類嬰兒和母親分離時,很少表現出抑鬱的情緒,甚至當母親返回後表現熱情時,嬰兒也表現的十分冷漠,但這類嬰兒對於陌生人很友善,對於他人的感受他們很少顧忌,經常忽略掉其他人的情緒。

    4組織胡亂/方向混亂型依戀

    這種型別的嬰兒混合了抗拒行和迴避型依戀的模式,他們對於接近還是迴避照料者表現的猶豫不決。

    題主所說的屬於第三種迴避型依戀,也就是對於他人情緒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狀態,這種型別過的嬰兒成年後,其性格特點可能也會受影響,比如自己比較獨立自主,但是很少替他人著想,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禮貌但不熱情,常常令人覺得有距離感,不能交心,其實是他們自己的心防比較高。比較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很少顧忌他人感受。透過對他們母親的表現可以發現,即使是親近的人,他們也會表現出一種天然的冷漠和忽視。所以有些時候他們並非不關心,而是真正的不知道自己沒關心他人。這些人的情緒敏感度可能很低,不容易察覺他人對自己的不滿。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肉彈獲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