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彎鬚穇鰳觽皪

    中國醫學發展到金元時代,已有良好的基礎,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人們思想解放。出現各種學術流派,所謂的“醫之門戶分於金元”的說法指的就是這一情況。從宋代開始至金元時代研究各種醫學分科的專門學術著作問世。

    金元醫家學說在理論上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在北方,彼此之間開展了熱烈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醫學的發展。在這種學術氛圍之下,培養了四位著名的醫家——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後世稱他們為“金元四大家”。劉完素被稱為寒涼派,治病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張子和被稱為攻下派,最拿手的是使用汗下吐治病;李東垣被稱作補土派,喜用補中升氣之方治病,創外傷內感之辨惑法;朱丹溪被稱為滋陰派,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治方常以涼潤滋陰。雖然,張子和師承劉完素,但他們的醫學理論卻不同,用藥法則也不同。師承關係上,更妙的是,朱丹溪向羅知悌習醫,而羅知悌受業於劉完素,且旁通李東恆、張子和等之所長。但使用的方劑與醫學理論又不相同,每個人自成一家,都有一套醫學理論。

    劉完素(1120一1200),字守真,號通玄處士,金代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人,所以後人尊稱他為劉河間。他是當時聲名顯赫的醫家,他和他的弟子組成了“寒涼學派”,是中醫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涼派”的創始人。

    劉完素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母親身患重病,他四處為母求醫,當時的醫吏們嫌他俸金微薄不給他母親治病,最後他母親病死家中。從此他立志學醫,年輕時就刻苦通讀了《黃帝內經》。朝勤夕思,廢寢忘食,十五年從不間斷。相傳他的這種做法感動仙人,因此仙人傳授醫術於他,極似扁鵲。他不愛做官,金章宗完顏景曾三度請他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他一直在民間行醫,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現在在河間還留有他的遺址。

    劉完素一生著作有《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論方》、《三消論》、《傷寒標本心法類萃》等,其中《素問玄機原病式》最能代表其學術思想。在他的學術思想中認為各種疾病因火邪致病者居多。因此在治療上他主要主張使用寒涼的藥物,因此為寒涼派的代表人物。

    張子和(1156—1228),名從正,字子和,號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今河南蘭考縣)。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使用“汗、吐、下”三法之高手。家族三世行醫,自其祖母韓氏開始,到張從正這一代已經行醫近百年的時間。幼年隨父學醫,到20歲時就開始四處懸壺出診。他在繼承父業之後又拜劉完素為師。由於勤奮好學,很快就享譽醫林。後來經過別人的推薦,在金興定中期被昭進京做御醫。但由於他為人放蕩不羈,無威儀,喜好讀書喝酒,其高標遠旨的攻邪思想又不被當時的醫家們接受,最後決定隱居。

    隱居後張子和潛心行醫,一生共寫了6部著作,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只留下了兩部——《儒門事親》15卷、《張子和心境別集》1卷。《儒門事親》注重闡發邪實為病的理論,倡導攻下三法治療諸病。書中以六邪歸納諸病之因,以三法治之,名之為“六門三法”,此即為該書所創立的“攻邪論”的主要思想。在學術思想上,他在繼承師傅劉完素的思想的過程中不拘泥於師傅的思想,而具有新的見解,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革新思想的醫學家。主張“古方不能盡治今病”。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各種病邪的外侵,所以必須攻邪外出,不能使它停留體內,否則就進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後人稱他為“攻邪派”。他強調在治病時應多用催發汗、催嘔吐的藥物。但他的觀點遭到他人的反對,有的人說他是故弄玄虛。這就是他選擇退出朝廷隱居的原因。

    李東垣(1180一1251),字明之,名杲,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他出身於商人兼地主家庭,幼年時母親身患重病,家人也為他母親請了很多醫生,但因醫術不高,母親醫治無效身故。李東垣悲痛之餘,深感一個良醫的重要性,從此他立志學醫。為了求師拜學,他不惜重金拜易州人張元素為師,由於他勤奮學習,其師盡傳其術。

    李東垣所處的時代是金元混戰年代,民族矛盾極為嚴重,社會兵連禍結,各種流行性疾病四處傳播,人民生活不安定。李東垣看到人民患病大多數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勞累過度所致。如果在治療時一味地採用劉完素寒涼攻伐的藥物,常常會耽誤病情。為此李東垣廣泛地推廣“內傷學說”,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療上擅長溫補脾胃,因此後人稱其為“補土派”或者是“溫補派”的門人。他的一生著書《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醫學發明》等,而其中《脾胃論》即為他的學術思想的代表作。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亭,字彥修,元代婺州人(今浙江義烏),因家鄉有小溪,所以後人尊稱他為朱丹溪。丹溪幼年喪父,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幼年好學,對看過的書籍過目不忘,即能成誦。早年習舉子業,30歲時有志於醫學,36歲時又從許文懿學理學,有“東南大儒”之稱。一天,許文懿對朱丹溪說:“吾臥病久,非精於醫者不能以起之,子聰明異常人,其肯遊藝於醫乎。”一提到學醫,便引起了他痛苦的回憶,因為在他30歲時,母親心脾疼痛,當時醫生都束手無策,四方求治無效。回想起這一切,他就心膽俱裂,痛不可追。透過老師的開導。他認識到一個人只有精通一門技藝之後才有益於人,就算沒做官,也就像做官一樣普濟天下,從此他便棄舉子業,潛心學醫。

    元英宗至治三年,他來到杭州求學,得知羅知悌是劉完素的再傳弟子,有真才實學,就決意從他學醫。但由於羅知悌很難接近,朱丹溪在剛開始時多次吃閉門羹。但他依然心誠志堅,就這樣竟然能恭候在門外長達三個月之久。他的這種求學的精神感動了羅知悌,從而授業於他。羅知悌果然名不虛傳,不僅為劉完素的再傳弟子,還旁通張子和、李東恆之學。朱丹溪虛心向他求教,從學多年,盡得其術而歸,回到家中,他一舉治癒了師傅的痼疾,因而名揚天下。

    朱丹溪在治療眾多患者的臨床實踐中。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提倡滋陰降火,故後世稱他為“滋陰派”。

  • 2 # 知恩在變強

    中國醫學發展到金元時代,已有良好的基礎,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人們思想解放。出現各種學術流派,所謂的“醫之門戶分於金元”的說法指的就是這一情況。從宋代開始至金元時代研究各種醫學分科的專門學術著作問世。

    金元醫家學說在理論上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在北方,彼此之間開展了熱烈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醫學的發展。在這種學術氛圍之下,培養了四位著名的醫家——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後世稱他們為“金元四大家”。劉完素被稱為寒涼派,治病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張子和被稱為攻下派,最拿手的是使用汗下吐治病;李東垣被稱作補土派,喜用補中升氣之方治病,創外傷內感之辨惑法;朱丹溪被稱為滋陰派,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治方常以涼潤滋陰。雖然,張子和師承劉完素,但他們的醫學理論卻不同,用藥法則也不同。師承關係上,更妙的是,朱丹溪向羅知悌習醫,而羅知悌受業於劉完素,且旁通李東恆、張子和等之所長。但使用的方劑與醫學理論又不相同,每個人自成一家,都有一套醫學理論。

    劉完素(1120一1200),字守真,號通玄處士,金代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人,所以後人尊稱他為劉河間。他是當時聲名顯赫的醫家,他和他的弟子組成了“寒涼學派”,是中醫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涼派”的創始人。

    劉完素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母親身患重病,他四處為母求醫,當時的醫吏們嫌他俸金微薄不給他母親治病,最後他母親病死家中。從此他立志學醫,年輕時就刻苦通讀了《黃帝內經》。朝勤夕思,廢寢忘食,十五年從不間斷。相傳他的這種做法感動仙人,因此仙人傳授醫術於他,極似扁鵲。他不愛做官,金章宗完顏景曾三度請他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他一直在民間行醫,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現在在河間還留有他的遺址。

    劉完素一生著作有《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論方》、《三消論》、《傷寒標本心法類萃》等,其中《素問玄機原病式》最能代表其學術思想。在他的學術思想中認為各種疾病因火邪致病者居多。因此在治療上他主要主張使用寒涼的藥物,因此為寒涼派的代表人物。

    張子和(1156—1228),名從正,字子和,號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今河南蘭考縣)。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使用“汗、吐、下”三法之高手。家族三世行醫,自其祖母韓氏開始,到張從正這一代已經行醫近百年的時間。幼年隨父學醫,到20歲時就開始四處懸壺出診。他在繼承父業之後又拜劉完素為師。由於勤奮好學,很快就享譽醫林。後來經過別人的推薦,在金興定中期被昭進京做御醫。但由於他為人放蕩不羈,無威儀,喜好讀書喝酒,其高標遠旨的攻邪思想又不被當時的醫家們接受,最後決定隱居。

    隱居後張子和潛心行醫,一生共寫了6部著作,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只留下了兩部——《儒門事親》15卷、《張子和心境別集》1卷。《儒門事親》注重闡發邪實為病的理論,倡導攻下三法治療諸病。書中以六邪歸納諸病之因,以三法治之,名之為“六門三法”,此即為該書所創立的“攻邪論”的主要思想。在學術思想上,他在繼承師傅劉完素的思想的過程中不拘泥於師傅的思想,而具有新的見解,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革新思想的醫學家。主張“古方不能盡治今病”。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各種病邪的外侵,所以必須攻邪外出,不能使它停留體內,否則就進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後人稱他為“攻邪派”。他強調在治病時應多用催發汗、催嘔吐的藥物。但他的觀點遭到他人的反對,有的人說他是故弄玄虛。這就是他選擇退出朝廷隱居的原因。

    李東垣(1180一1251),字明之,名杲,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他出身於商人兼地主家庭,幼年時母親身患重病,家人也為他母親請了很多醫生,但因醫術不高,母親醫治無效身故。李東垣悲痛之餘,深感一個良醫的重要性,從此他立志學醫。為了求師拜學,他不惜重金拜易州人張元素為師,由於他勤奮學習,其師盡傳其術。

    李東垣所處的時代是金元混戰年代,民族矛盾極為嚴重,社會兵連禍結,各種流行性疾病四處傳播,人民生活不安定。李東垣看到人民患病大多數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勞累過度所致。如果在治療時一味地採用劉完素寒涼攻伐的藥物,常常會耽誤病情。為此李東垣廣泛地推廣“內傷學說”,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療上擅長溫補脾胃,因此後人稱其為“補土派”或者是“溫補派”的門人。他的一生著書《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醫學發明》等,而其中《脾胃論》即為他的學術思想的代表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倒車時怎樣調正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