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俊傑猛

    關於象棋界,誰比較悲情,大家公認的是王嘉良和閻文清。

    象棋的商業化程度比較低,比賽少,獎金少,棋手的收入有限,許多低水平棋手難以生存。

    所以,獲得過個人賽冠軍與否,是象棋選手生存狀況最重要的分水嶺,特大、大師稱號什麼的,反而不重要。

    當然,如果像張強那樣語言表達能力強,善於組織協調的,也行。

    所以,物件棋選手來說,個人賽冠軍 非常重要。

    李來群執紅勝王嘉良,大家可以看紅方如何入局。

    王嘉良一生無冠,並不是實力不濟,而是輸在運氣和胡榮華的盤外招,這也是大家同情王嘉良的最重要原因。

    閻文清積分領先,最後一輪卻不願意苟和,最終執紅輸給許銀川,也是最讓人遺憾的。據說,因此閻許二人結怨,很少有交集。

    這一點,必須談到王天一。有人說王天一缺乏統 治力,卻沒有想到,由於冠軍的重要性,王天一在奪冠後,再次進入冠亞軍爭奪戰,如果對方是非冠棋手,王天一會放水。這是王天一唯一情商高的地方。

    王嘉良和閻文清是最具代表性的悲情棋手,其實悲情棋手很多,胡榮華時代,嶺南雙雄時代,許多棋手都被壓制。

    蔡福如,傅光明,徐天利,萬春林,張強,卜鳳波,莊玉庭,孟立國,林宏敏,等等,許多都是悲情棋手。這些棋手,在一個時代,成了耀眼的背景,但是這個背景,耀眼而悲催。

    陶漢明執紅勝於幼華。

    既然有悲情棋手,當然有幸運棋手。

    王嘉良,閻文清算是悲情棋手,但孫勇徵,謝靖,陶漢明,於幼華,徐超, 算是幸運棋手了。

    他們的實力不足以奪冠,卻幸運地成為了個人賽冠軍的獲得者。

    有時候,命運真的難測。

  • 2 # 追求一句中的

    我的印象中是王嘉良。

    七十年代的時候人們的娛樂生活少,象棋就是人人都愛的遊戲了。那個時候,胡榮華最牛,其次是楊官璘,再就是李義庭、王嘉良。柳大華、李來群、呂欽是八十年代才起來的。這些棋手都拿過全國冠軍,李義庭最少,也拿了58年的冠軍,但王嘉良卻一個也沒有拿到。

    中國象棋那時有五大山頭兒,廣東楊官璘後來呂欽,上海胡榮華,京冀藏如意後來李來群,湖北李義庭後來柳大華,再就是黑龍江王嘉良後來趙國榮,其中只有藏如意和王嘉良沒有拿過冠軍,藏如意的棋力相對弱些,但王嘉良可不弱,前16屆比賽,王嘉良10次進入前六,屢斬冠軍吶!可惜,赫赫有名的東北虎一次第一都沒有拿到。

    或許是太失望了,王嘉良82年後再沒有再全國前六中出現過,反倒是他的弟子趙國榮時時曝光,屢獲殊榮。老王一輩子沒爭到的桂冠,到了趙國榮時拿了四次,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啊!

  • 3 # 春燕秋蘭

    在象棋界,比較悲情的選手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就象棋發展,感覺總體上前景不樂觀。

    我是一名象棋愛好者,單位工會活動象棋專案冠軍獲得者,街頭像棋圍觀者和參與者,象棋的收藏者,我的印象還停留在胡榮華、柳大華、李來群、呂欽、許銀川、張強時代,後期的冠軍或大師都不是十分了解了。

    象棋的發展推廣,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棋院和頂尖高手加以重視,目前狀態我認為還不如圍棋聯賽。

    第一、應該列入小學生、中學生體育活動內容。如果競賽、田賽競技水平低,棋類水平可以彌補,身材矮小跳高非要達標,就可以用棋類選修替代。

    第二、頂尖高手進行推廣。從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做起,增加影響力,壯大群眾基礎,增加比賽次數,場地費用用品相對容易,反而比賽不多,也沒有影響力。

    第三、做好象棋比賽營銷。不要一弄就全國比賽,區域性、省級對抗賽、市級對抗賽都可以嘗試,聯賽是棋院做的,地方體委也要做些功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鍊頭從兩片拉鍊上完全脫開,如何將它裝回到兩片拉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