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猛禽950

    看哈,

    小人書在五,六,七十年代是老幼皆宜的一種讀物,

    它最大的功能便是育教結合,五十年文盲很多,它普及大眾既學文化又能識字,

    然後,小人書又發展成為一種產業,

    對國家政策方面的宣傳起了很大作用,

    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又起到了很大作用,

    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小時候看小人書,很多都是哥哥們管別人借的,哥哥們看完,我們弟姐妹們再看,

    當然,父母有時也看哈哈哈

  • 2 # 泥人161

    六七+年代,各種小說都非常流行,碾轉傳閱,連環畫雖然稱是小人書,不但孩子們愛看,連成年人也愛不釋手,都非常愛看小人書,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 3 # 叢中笑6603

    看。

    如果你經歷過那個年代,就知道,在那時,看連環畫的人很多很多,男女老幼,都愛看。

    那時的連環畫,各種題材都有,而且畫面精緻,人物山水畫得徐徐如生。很多人都愛不釋手。

  • 4 # 北大荒二代農墾人

    那個年代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網路,就連收音機也是非常稀缺的,收音機是從小說聯播,楊家將,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連播,才開始走進百姓家。

    那個時候很多人,也是沒有錢購買的,如果能買得起一臺收音機,按照今天的標準,也不次於買一臺轎車的價格了。

    很多小學生休息的時候,他們就奔向奔向了大街小巷,在大街小巷的街邊上,有很多出租連環畫小人書的攤位。

    這些攤位上,大媽大爺都是一些退了休,沒有事情,他們購買了幾千本小人書。

    每天用紙箱子裝的,用推車推到大街小巷的書攤兒,然後擺在地上,再擺上一排小板凳。

    許多小孩子們,到這裡看小人書,一分錢一本,看完一本大爺大媽給你記著,到什麼時候不看了,一起算賬。

    看一次連環畫,一天有時花費2毛錢,都覺得非常奢侈了,小孩子們為了看連環畫,省下早餐錢,撿拾廢品去賣。

    那時候父母親的工資,一個月也就30多元錢,30多元錢就養活一家五六個人的生活。雖然不是那麼富裕,但是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看連環畫花一毛錢,一個月也是3元錢,頂一家人十分之一的生活費了。

    看小人書也不是每天都去的,去看連環畫,有時候就當過節了,

    在街邊一排排,看小人書的人群中,不光是孩子們,有許多上了班,下班休息的工人,單位職員。

    大人們也非常願意看連環畫,到書攤邊的幾位哥們,坐在那裡看看小人書,邊看邊嘮嗑,相當於今天的網咖,茶館,咖啡廳。

    那個年代看連環畫,也是一個非常好看的風景,街邊一排排連環畫擺在那裡,有很多連環畫是多集,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封神演義等,很多本組成。

    大人孩子們看小人書的時候,看完這本,還想看下一本,被故事裡的情節深深地吸引。

    有時情不自禁多看了很多本,這時候書攤的大爺大媽,是非常高興的,他們的收入又增加了。

    大媽大爺們忙著給你看書的大人,孩子們記賬,還對損壞的小人書進行貼上修補,用比較硬實的紙張,給小人書包一個封皮,這樣連環畫能看的持久一些。

    天氣晴朗的時候,大家都坐在小板凳上看連環畫,非常的悠閒,一旦突發雷陣雨的時候,看書的大人孩子們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你就能看到,大爺大媽們手忙腳亂,把小人書紛紛的往箱子裡裝,然後放到推車裡,用塑膠布四面綁緊,推到小巷子裡避雨。

    大爺大媽們最怕連環畫被雨水浸泡,如果小人書被雨水浸泡了,那他們就損失大了,即使自己被雨水澆溼了,也非常怕小人書被澆溼了。

    風雨無常,必須時刻警惕暴風雨的到來,所以,擺攤的大爺大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今天的連環畫,已經基本看不到了,只有在一些收藏市場,還能看到一些小人書的出現。

    已經成為老人們的一代,他們用自己辛勤的勞動,獲得生活的回報,每當看到連環畫,他們回憶過去非常貧窮的生活,非常懂得珍惜生活,珍惜糧食,都是從捱餓的時候過來的。

    今天他們的退休生活,無憂無慮,社會永遠在向前發展,連環畫永遠刻在老人們的回憶中。

  • 5 # 老城百鍊生

    看小人書是我們六七十年年主要文化活動,那時電影少,電視還不知道是個什麼東西,別說看,聽都沒聽說過。大人小孩的娛樂活動就是聽收音機,看連環畫小人書。

    那時連環畫很普遍,但說的內容就那麼幾種,有《地道戰》,《地雷戰》,《雞毛信》,《小兵張嘎》這都是大家常看的書,不僅孩子愛看,大人們也愛看。大家的許多歷史知識都是從這連環畫上得來的。

    記得那時一本連環畫,一般也就2分,5分,一角多錢,也不貴,大人們高興之餘就分慷慨的買上一兩本作為給孩子的獎勵,但買回的書一般得大人先看,然後大人再講給孩子聽。漸漸孩子們就知道很多人物,象“潘冬子”,“張嘎子”,都是從這連環畫上知道的,大人們乘涼時閒聊,也說的是連環畫裡的故事。

    時間過去很多年了,我還很懷念那段看連環畫的歲月。

    時間過去多年,你還記得那段看連環畫的歲月嗎?說說你的想法。

  • 6 # 懷玉手寫

    新中國成立後,連環畫成為教育民眾的一種重要方式,充實著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尤其是50年代-70年代末這一段時間,是連環畫最為繁榮的時期。想必那個年代的朋友都對連環畫有著比較深刻的印象。那時候連環畫的種類多種多樣,大人,小孩都喜歡看。

  • 7 # 梅清幽

    六七十年代,電視機還沒有普及,連收音機都還是極少數人手裡才有,好多人還是文盲不認識字。計劃經濟時代物質匱乏,買個東西光有錢還不行,還需要糧票、油票、肉票、布票等等這票那票一大堆,各類書報雜誌、文學作品等各類書籍,普通人還很難接觸到,就是新華書店有售,普通人一家要養好幾個小孩兒,也捨不得花錢去買這些書籍。但是連環畫(俗稱小人書)一出現,不僅圖文並茂、還價廉物美,每一本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一本也就是幾分錢到兩三毛之間,贏得了許多大人和孩子的喜愛。好多都是大人喜愛看才買的,看完後才又給家中的小孩看。連環畫是六七十年代豐富大人和孩子的業餘生活的主要精神食糧,是他們獲取文化知識、拓展外界資訊的主要來源。

    1.連環畫,因為體積小,便於攜帶,並且圖文並茂。畫中形態各異的小小人兒被繪圖者寥寥幾筆就表現的的栩栩如生,優美動人,所以也叫小人書,它是六七十年代大人和孩子的主要精神寶典。六七十年代還有好多人是文盲,不識字。那時候電視機也沒有普及,有收音機的人家也不多,各類書籍、報刊雜誌,普通人家也很少接觸到。小人書一出現,圖文並茂,價廉物美。普通勞動者和小孩子就是不認識字,但是透過小人書中的各種人物形態的繪畫,也能連蒙帶猜的再透過別人的講解,瞭解到一個大致完整的故事,偶爾的也能認上幾個字。小人書是六七十年代大人和孩子的最愛,也是他們最早的精神啟蒙讀物。

    2.小人書的繪畫和文字部分匯聚了當時業界的精英,都是當時的佼佼者完成的,可謂匠心獨運,在現在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翻開小人書中一幀幀形態各異的精美圖畫,凝聚著繪畫者獨具匠心的藝術造詣,再配上文字工作者畫龍點睛的精煉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就透過小人書展現在大眾的面前。買不起書籍的大人和孩子,不識字、半識字的各階層人民和還沒有上學啟蒙的孩子,都可以手捧一本本的小人書,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知識,獲取有用的資訊,吸收書中的正能量,達到“寓教於樂”的作用。

    連環畫這種小人書,興盛於六七十年代、甚至於八十年代初期,是當時的大人和小孩子最喜愛看的讀物。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四大名著陸續搬上熒屏,各類的文學書籍,報刊雜誌飛入尋常百姓家,小人書也漸漸式微。但是由於小人書中精美的圖畫和精煉簡潔的文字,組成一個個完整的動人故事,使得小人書在今天達到了很高的收藏價值。

  • 8 # 老夥計610322

    小人書圖文並茂,簡單易懂,大人小孩都喜歡看。

    孩時我對小人書偏愛痴迷,購買了百十本,為了以書養書,星期天和暑假期間我也曾經擺過小人書攤,一分錢允許看一本,書頁比較厚的就二分錢看一本,來攤看小人書的不完全是學生小孩,其中大人也很多,他們有的是遊商店累了,坐在臺階歇歇腳,順便看看小人書,有的是一邊看書一邊在等候人,特地來小書攤來看小人書的大人不多見。

    我買回家的小人書都要給爸爸過過目,有時爸爸還會將書中的情節,不厭其煩地講給我們聽,叫我們向書中英雄人物學習,不要做書裡的那些壞人,我們姊妹幾個似懂非懂地呦呦點著頭……

  • 9 # ranjianjun

    作為上世紀70年代人,對於看連環畫所獲樂趣一定是最有發言權的了。那個年代,物質匱乏,資訊閉塞,某人家中如得一書,肯定是如獲至寶一般。全家老小爭相觀看,是常有之事。雖說過去三十多年,現在回憶起來,也是津津有味哦!

    我對許多歷史事實熟知的第一來源就是連環畫,像什麼“四大名著”、《說岳全傳》、《楊家將》、《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封神演義》……基本上從那時候就形成自己三觀基礎。當一段時間沒有借的書看了,自己就用長輩們給的錢買連環畫看。還鬧個笑話:記得自己帶了一毛的錢到了書店,工作人員見了就問我要買什麼書?我說有沒有一角錢一本的打仗的書(連環畫)賣?那他回答的那句話讓我終身難忘。沒有一角錢打仗的書,只有一角錢打爛仗的書,周圍人卻鬨堂大笑起來,書自然沒有買成。

    一晃眼,三四十年過去了,當年愛看書的少年已近半百。曾經的的連環畫大都絕跡江湖,但愛看書的習慣已成自然,時常手不釋卷,只為孩子們樹立榜樣。教育他們多讀書,方有知所為所不為,家國情懷永記不忘!

  • 10 # 使用者李森

    六七十年代連環畫,那時候叫小人書。所謂連環畫是根據小說章回繪畫的,一套幾十本,十幾本的都有。

    那個年代打發業餘時間的,除了下棋打樸克,就是看書。聽廣播要到有收音機的人家去聽,我們大院二十幾戶人家,僅一家有收音機,挺不方便的。

    小人書就成了寶貝,那時候買本小人書花毛把七的,價錢倒不算貴,成套成套的買,還是買不起。往往我家有幾本看完,借給他家看,再從他家借回幾本,大人小孩輪流看,直到翻爛為止。

    往往在看勁頭上,找不到書斷了線,就只能去小人書店看了。

    記得那時候我們家附近,有兩家專門出租看小人書的書店,生意非常紅火(實際是小鋪子)。屋子有十二三平米的樣子,牆上掛滿了小人書皮(封面)供挑選,地上擺了五六個長條凳子供坐人。看一本書付二分錢,成套看十本以上每本付一分錢,只許在店內看,不能帶走。看書的有小孩,也有大人,常常是滿座的。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小人書店就消聲覓跡了。取而代之的則是收錄機,電視機,電腦,手機。小人書也淡出了人們視線,成為了歷史。但大人小孩都喜歡看小人書的時光,還是讓人津津樂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什麼補肺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