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語情感導師微信
-
2 # 沌沌嬰孩
《水滸》充滿殺戮,《三國》則是為了實現理念的計謀和戰場廝殺。
少時 血氣之勇最盛,而頭腦卻處於不冷靜期。為了避看此成長非常期,需要培養敦厚仁慈之品性,而不是去鼓勵殺戮。
老年,因為身體原因,多力不從心,社會整體大環境也不再給老年人更多創業空間。老年需要的是心慢慢平和下來。再想著建國立業這種大事,多半會成為空想。
所以,才有了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
但是時代在變,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只要不死,奮鬥不息。這才是主旋律。所以老年人看三國也無妨礙。
-
3 # 樂朝分享
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男不看紅樓,女不看西廂”。
少不看水滸是因為《水滸》一書是揭竿起義,教人造反的,講義氣,重江湖,年輕人看了容易衝動犯錯誤;老不讀三國是因為三國中老講的是權謀之術,老人家經過一生風霜,老了以後再看三國這樣的容易老奸巨滑起來。人入老境,應平和心態,以養己身,不能使詐或想得太多,對身體有損,故而老不看三國。
男不看紅樓,女不看西廂,是因為《西廂》、《紅樓》都是寫感情的,人們覺得年輕人看了容易往”歪“處想
這種民間諺語之類的東西一般都有很多變體的,就看當時傳播這些的人怎麼解釋了,明白其大致意思就可以。
其實,什麼意思不必管它。這幾部書我都看了。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不要盡信書,但也不可不讀書。讀書就是讓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素質內涵,只要心中充滿正能量,好書都可去讀上一讀!
-
4 # 果果不少
一,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一句古代俗語,字面意思指的是人在年少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年老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
二,“少不讀水滸”一方面是因為水滸裡面主要是江湖義氣,兄弟感情,一言不合就造反,水滸傳中一味好勇鬥狠,少年人讀之無益,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徒增長其好勇鬥狠的毛病。
另一方面是因為《水滸》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發生和創作時代的苦難,帶有一定的灰暗色調,少年讀了可能會感到前途的渺茫,產生悲觀情緒。
三,“老不讀三國”是因為三國是權謀之術,老年人人生經歷多,只能進一步使其心機深沉、貪得無厭。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
“老讀《三國》淚空垂”,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當年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所以老不讀三國。
“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徒增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
總結: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說白了就是營造一個適合各自成長時期的的精神環境。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因為少讀水滸容易學梁山好漢的義氣,不好好學習去混黑社會,老不讀三國怕老了讀起來感慨壯志未酬,英雄遲暮。
-
5 # 狐狸鍋鍋
首先說說水滸傳《水滸傳》。看過的應該都知道,《水滸傳》裡的故事通篇都在講述一幫綠林好漢為了活命和生存而聚集在一起對抗北宋政府統治的故事。放到現在就是一幫通緝犯組成了黑幫組織,以武力及手段對抗中央政府的反面教材。
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自視甚高,不滿足於現狀,輕驕浮躁,現實與理想不符的雙重壓力下難免會出現扭曲心理。影視與網路上盛行的黑幫題材電影很容易會對青少年做出錯誤的人生引導。
狐狸作為一名九零後,當年被《古惑仔》系列電影的影響也覺得加入黑幫真不錯,不用工作就有錢花,去哪裡人家都畢恭畢敬。開豪車,吃美食,泡靚妞。紋身熱潮也是從那個時候興起的。大街上露出上身,兩條青龍盤踞胸口,那就是最靚的崽。
不過後來《古惑仔》當中的一句話點醒了我“我們矮騾子就是過著街頭砍人街尾收屍的日子,有錢賺沒命花”我深深記住了這句話。
金聖嘆先生說出“少不看水滸”也是為了年輕的時候要走正道,錢賺的對得起良心,花錢才會舒心。
再有《三國演義》
其實我覺得金聖嘆先生說的“老”並不單隻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也把一生有成,功成身退傳給下一代繼承人的老一輩包括在裡面。
《三國演義》裡面劉備的虛偽嘴臉,孫權的勇者無畏,曹操的奸詐謹慎恰恰是當代發現壯大自己最不可缺的三大要素,就好比是創業,初期需要人才時要虛偽,自己不夠強大就要放得下身段與面子。創業路上要不怕困難,勇往直前。走上正軌之後就要辦事留一手,不能輕易相信別人。
狐狸覺得恰恰就是過於的謹慎使得中國許多重要財富與文化傳承要麼失傳已久,要麼閉門自珍。不傳外姓,不傳外門這是這種流傳已久的陋習雖然不能說這是因《三國演義》而成,不過這卻是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傳統思想的延續。
-
6 # 心之驛站
少看水滸氣盛易惹事,老讀三國多謀無處施。
年輕人看不懂水滸水滸草莽眾多殺戮頻頻,雖然通篇以梁山好漢的命運沉浮為綱。但是年輕人未經過生活的洗禮,哪裡能體會出小說中所表達的人生無奈。倒是因為正值荷爾蒙爆發、渾身熱惱頭腦煩躁。看著那些打打殺殺的痛快淋漓,倒有些蠢蠢欲動手癢難忍。很容易做出招貓逗狗、打架鬥毆的事情,如果年輕人出點事,就可能毀掉一生。
案例:學“古惑仔”犯下命案,21年後陳某落網
1999年,陳某23歲,正年輕,血氣方剛,在晉江一家工廠上班;那時的《古惑仔》電影受到包括陳某在內的很多年輕人的追捧。陳某當時就想著過一把“古惑仔”癮,尋個刺激。陳某和幾個年齡相仿的老鄉搶劫餐館,老闆丁某被暴力致使窒息死亡,老闆娘受了重傷,老闆的兒子輕傷。陳某等人搶走了現金、手機、傳呼機、香菸等,總價值約7000多元。2015年4月,2016年4月同案犯馬某、吳某相繼落網。2020年6月陳某落網。
老年人讀三國徒增悲切三國場面恢弘,人物個個雄心壯志。老年人已經到了頤養天年的年齡,應該是詩酒田園、養花種草陶冶情操的時間,這樣更能令身心健康。看三國也是白激動!三國裡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用不上啊!學了諸葛孔明的妙計,可惜已經退休啦無處施展,估計只能在棋盤上殺伐決斷啦,那也容易上火哪!還是要心情平穩、簡單快樂才好。
所以:少年宜看勵志書,老叟多讀風雅頌。
年少的人多讀勵志的書,才能積極上進謀求一個光明的未來。老年人多做與情趣、興趣相關的事,保持健康快樂才能頤養天年。
-
7 # 霞客818
但是,民間卻流傳著“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這句話是誰說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寓意呢?
金聖嘆先生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何解?
先說“少不看水滸”,《水滸傳》這本書講的是108好漢黑暗的社會現實所迫,逼上梁山的故事。
年輕人缺少人生閱歷,思想相對單純,很難看到表象背後百轉千回的人際關係,爾虞我詐的算計。
人性是多面的,如果陪皇帝踢球的是宋江,誰又能保證他不是另一個高俅呢?
如果沒有走投無路,大部分的好漢一定還是願做良民,絕對不會選擇上梁山。
《水滸傳》可以說寫盡了人性的醜惡與複雜,是解讀人的最佳範本。
但是,年輕人只看到了“仗義”與“熱血”,路見不平一聲吼,卻無法理解成人世界的險惡。
他們相信“兄弟義氣”、“兩肋插刀”才是絕對真理,更深層次的東西,卻很難領悟。
這樣容易造成人生觀的偏狹,以及為人處世上的莽撞與非理性。
其次,年輕人血氣方剛,容易衝動,看到書中打打殺殺,除暴安良的故事,不自覺就會模仿。
輕則打架鬥毆、惹是生非,重則有樣學樣、生出反骨,造成了很大的社會不安定隱患。
所以,人們不鼓勵少年人讀《水滸傳》,希望他們能夠安守本分,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而“老不看三國”的其中一個原因,與“少不看水滸”正相反。
所謂“老讀三國是為賊”,賊是奸詐之意。
人們常說“薑還是老的辣”,意思是老年人閱歷豐富,辦事老練,不好對付。
《三國演義》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各種權謀算計,陰謀詭計,本來就城府很深的老年人,讀後更是工於心計,老奸巨猾。
但是人上了年紀,往往更追求返璞歸真,他們不再需要浮世的功名,只希望生活能夠簡單些。
所以,與其讀《三國》,不如看《水滸》,老夫聊發少年狂,人生才算活出了真豁達。
還有一種說法,“老讀三國淚空垂”。
《三國》中無數的英雄豪傑,縱橫馳騁,容易激起老年人的豪邁氣概,回憶起當年的壯志英姿。
但是,畢竟年紀不饒人,如今的他們雖志在千里,大多卻已經日薄西山,不復當年。
如果讀《三國》很容易產生今非昔比,人生遲暮的荒涼之感,引起悲涼的情緒。
所以金聖嘆奉勸各位老人“莫讀三國”,是不無道理的。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三國讓人感到世事無憑,富貴難長。
從鞠躬盡瘁的孔明、忠義無雙的關羽、火燒赤壁的周瑜到半生堅忍的司馬懿,一個一個都是人中龍鳳,卻壯志未酬。
最後統一天下的,卻是最不起眼的司馬炎,那麼他們辛勞一世,所為何來?
更令人感到絕望的是,這些英雄們的後代,扶不起來的又何止一個阿斗?
東吳孫家也是三代相繼,才成就了一方霸業,可惜後代盡是無能昏庸之輩,家業敗落之速,令人扼腕。
就算是算計了天下人的曹操,也逃不過“五世而斬”的命運。
被司馬氏奪權的曹爽,還認為“司馬公本無害我之心也”,可見曹家後繼無人矣。
《三國》告訴我們,“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人生在世,往往是一場空歡喜。
老人讀這些,聯想到自己奮鬥一生,留下的家業卻很可能被子孫敗於一夕之間,怎能不憂思,不傷悲。
所以說,“老不看三國”是為避免老人多思多慮,與其平添無謂的煩惱,不如享享清福。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俗語,告訴人們要在適當的年齡做適當的事。
當人在少年,要學著成熟與成長,而遲暮之時,則要學會坦然與放下。
人生,恰似一個輪迴,懂得順勢而為,
才不會留下遺憾。
-
8 # 阿奇文化
現在四大名著的電視劇迴圈播放,少年喜歡看水滸,老人談三國,司空見慣!
從表面上看,《水滸傳》單講一個“義”字,義字當頭,人做事容易衝動;《三國演義》多講權謀心術,對老年人來說最需要的是淡泊功名權力,故而金聖嘆有“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的說法。不止如此法,還有“男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的類似說法。
我的觀點是:看個人境界!怎麼講呢?
《水滸傳》是講義薄雲天不假,但歸根結底是在說好漢聚義,然後最終要昇華到忠於國家和百姓,當然不是忠於腐朽的朝廷。義與忠相輔相成,只有義容易演變成暴力;只有忠,則容易混淆真忠和愚忠。
《三國演義》講的最多的的確是權謀心術和殺伐決斷,但到頭來卻是三國歸晉,無數風流人物成了他人的嫁衣裳,天下終究逃不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鐵律。也就是說,三國的主題還是看透歷史規律,平常心看世事,而非躬於手段,套取功名利祿。
所以說,四大名著的解讀終究還是看境界,金聖嘆的說法不無道理,但那是針對看不透世事人情以及歷史規律的凡夫俗子來講的。當我們站在一個高度去審視四大名著,無非是在講人性,人對自由、平等、民主等人道主義的追求。當然,理解這這個程度,也就不受年齡限制了。
-
9 # 老施野談
老施來回答。
“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一句古代俗語,指的是人在年少無知的時候不應該讀《水滸傳》,怕的是有樣學樣,衝動犯錯;而年老謀深的時候則不應該讀《三國演義》,怕的是老年人流於狡詐。
這句話出自何人之口並無確切的記載,並不一定是金聖嘆所說。之所以“少不讀水滸”這句話被按在金聖嘆的頭上,估計是因為歷史上對於《水滸傳》的點評以金聖嘆為最,他以精到凌厲的人物分析和文字鑑賞,不僅風行一時,而且無人超越。《水滸》版本中有《金聖嘆評點本水滸傳》超越了此前的所有版本,進入明中期以後開始在社會上流行。因此。“少不讀水滸”這句話是被認為出自金聖嘆之口。其實,“少不讀水滸“後面又”老不讀三國”,然而金聖嘆並沒評點過《三國演義》,因此大機率上金聖嘆沒有說過這麼一句話。
不管金聖嘆老爺子說沒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句話,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是否真的有道理。
毫無疑問《水滸傳》中描寫了大量的血腥殘忍的情節。例如:武松殺嫂祭兄的場景十分血腥
那婦人 見頭勢不好,卻待要叫,被武松腦揪倒來,兩隻腳踏住他兩隻膊,扯開胸脯衣裳。 說時遲,那時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裡銜著刀,雙手去挖開胸脯,摳出心肝 五臟,供養在靈前;“查”一刀,便割下那婦人頭來,血流滿地。
比這更殘忍的還有,石秀攛掇楊雄殺妻。
楊雄向前,把刀先挖出舌頭,一刀便割了,且教 那婦人叫不的。楊雄卻指著罵道:“你這賊賤人!我一時間誤聽不明,險些被你瞞 過了。一者壞了我兄弟情分,二乃久後必然被你害了性命。不如我今日先下手為強。 我想你這婆娘心肝五臟怎地生著,我且看一看。”一刀從心窩裡直割到小肚子下, 取出心肝五臟,掛在松樹上。楊雄又將這婦人七事件分開了,卻將頭面衣服都拴在 包裹裡了。
還有李逵拿黃文炳做人肉燒烤。
李逵拿起尖刀,看著黃文炳笑道:“你這廝在蔡九知府後堂且會說黃道黑,撥 置害人,無中生有攛掇他。今日你要快死,老爺卻要你慢死。”便把尖刀先從腿上 割起,揀好的,就當面炭火上炙來下酒。割一塊,炙一塊,無片時,割了黃文炳, 李逵方才把刀割開胸膛,取出心肝,把來與眾頭領做醒酒湯。眾多好漢看割了黃文 炳,都來草堂上與宋江賀喜。
用現代文明的眼光來看,這些梁山好漢無不是殺人犯、虐待狂。今天的家長很有理由擔心孩子“少讀水滸”之後,會變得暴力殘忍。
真的會這樣嗎?
借用一些現代生物學和社會學觀點來看,就能得出一個意想不到的結論。
現代生物學認為,攻擊衝動是物種最重要的本能之一。本能不是功能,是更底層、更本質的生物現象。動物的生殖、自衛等等行為稱為功能,是由一系列複雜的衝動促成的。本能是生物最基本的屬性,不可能被去掉。
說到底,人也是動物,是生命現象,所以也有攻擊衝動的本能。也就是說,這不是什麼修養和性格問題。不可能有毫無攻擊性的人,就像不可能有不需要吃飯的人一樣。
要解決攻擊衝動,有什麼辦法?
兩條:要麼宣洩,要麼轉移。
宣洩很簡單,該打的時候打,該殺的時候殺。如果不想這麼直接野蠻,你也可以稍微包裝偽裝一下。比如:敬酒,勸酒這樣的行為就是典型包裝好的攻擊衝動。
人類社會的創造性活動,都和攻擊本能有關。包括巫術、儀式、藝術等等。不同族群採取不同方式處理社會關係、規範本能衝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生物學家發現,甚至在鳥類族群裡,已經了有類似人類社會的儀式化習慣,來緩和攻擊,維護群體的秩序。
與宣洩相比,轉移是更高明的手段。
你可能有這種體驗:和一個人呆在一起久了,哪怕是親人、最好的朋友,也會產生莫名的暴躁,彼此為一點兒小事兒發火,甚至可能動手打起來。
在頭腦發熱的衝動下,你會忘了他對你有多重要。這就是因為攻擊性是自發的,是人的本性。
那麼產生了攻擊衝動怎麼辦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憤怒換一個方向,可以找個沒人的地方摔個瓶子,也可以找本描寫劇烈打鬥的小說,比如《水滸傳》,咬牙切齒地翻翻。
華人愛讀《水滸傳》,一部分原因是:大眾透過看小說來轉移攻擊情緒。
現代人有更多轉移的方法:看個美國好萊塢槍戰大片;看一場劇烈的足球比賽,你嫌烈度不夠的話,可以看橄欖球比賽,甚至拳擊,MMA直播。
這些都是現代版的《水滸傳》。
它們對轉移人類的攻擊衝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以說,不是年輕人看了《水滸傳》學會了暴力,而是因為人有攻擊本性,所以才產生和需要這類讀物。要是沒有這些疏導渠道,事情會更危險。客觀世界不能違反物理規律,生命世界不能違反生物常識。
攻擊衝動得到控制,被有序地釋放,不僅不可怕,而且構成了人類文明。
所以,“少可以看水滸”,同樣,“老亦可以讀三國”。
回覆列表
雖然不絕對,但很有道理的。
1.有些少年血氣方剛,年輕氣盛,認知心智還不健全穩固,尤其喜歡追求——狂拽酷炫吊炸天的感覺。容易把各種故事當真,被煽情,進而衝動模仿。
水滸倡導“武鬥”,有大量好勇鬥狠情節(如武松醉打蔣門神),所謂“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這對於抵禦力低的少年就是一種災難。
就像當年風靡一時的古惑仔系列,渲染狂拽酷狠,培養了多少街頭混混爭相模仿,鬧出了多少人間悲劇,有多少迷弟,迷妹鋌而走險去打人或被打死。
老了之後可以看看,解解悶,反正也打不動了,不會惹出大事來。
2.老年精力體力都已經衰弱,應該清心寡慾,知天命而隨順自然。
而三國演義倡導“鬥智”,極盡各種互相算計,陰謀詭計,爭權奪利,充滿各種機巧心念,吹捧,忽悠,妄念。對於一些定力不強的,自作聰明的,本應該安度晚年的人心,是一種擾動,一種煽動。
年輕人看看,增長點見聞。
即使犯錯也沒關係,以後還有大把時間可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