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深度揭秘
-
2 # 曹老師xixi
姜維無論如何都是比不了諸葛亮的。《三國演義》中的姜維戰平趙雲,智鬥諸葛都是虛構的情節。姜維的一生,為諸葛亮的繼任者,蜀漢的佼佼者,但卻內不能定朝野,外不能抵外辱,西晉著名文學家評價姜維:
“維欲速立其功,勇而無決也。”當然此時的蜀漢也是到了窮途末路,就是諸葛亮再續命10年,蜀漢早晚還是會破敗。但是如果把姜維放到同時期的劉備時期,能否能達到與諸葛亮成就一樣的高度呢?顯然是不能的。
諸葛亮26歲出山,幫助一無所有的劉備,一年後舌戰群儒,說服東吳聯合抗曹,二年後佔據荊州,三年後攻取益州,對待東吳多次不戰而屈人之兵,坐鎮成都後,迅速穩定了蜀中大局,讓劉備集團鼎立於天下,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穩定西南,多次北伐,屢挫曹魏,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病逝五丈原,其《出師表》樸實真誠,名傳千古。
而姜維,原為魏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隴右三郡望風而降,姜維攜母未及時隨雍州刺史郭淮撤離而被俘獲,歸降蜀漢,逐漸在蜀漢集團嶄露頭角,被諸葛亮重用,因此不存在大戰趙雲,智鬥諸葛亮的情節,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不顧蜀漢經濟,十一次北伐,幾乎戰功,據記載十一次僅勝3次,最後一次北伐與魏將鍾會相互牽制,被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抄了成都老家,姜維最後使用離間計,計殺鄧艾鍾會。
透過姜維的經歷,可以看出,姜維確實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北伐的不順,也不能怪姜維的無能,問題與諸葛亮時期是一致的,都是因為益州疲弊,當時姜維時期,蜀漢朝中迅速混亂,重要大臣遇刺被害,無異於是姜維的責任,諸葛亮在蜀漢可以稱為為頂梁之柱,而姜維只能作為三軍主帥而已。
-
3 # 泡麵侃史
小友的意思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浪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是吧。按照陳壽記載的三國志當中的姜維攻伐魏國的時候的戰績,確實是比諸葛亮厲害,諸葛亮五次北伐基本都是失敗的,但是姜維十一次北伐是勝過敗少,從這點來看的話,確實是姜維把諸葛亮拍死了。
但是諸葛亮在政治上的能為不是姜維可以比擬的,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可以說蜀國聲音基本就是一致的,就是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也隨著諸葛亮的到來瓦解了,就包括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雖然失敗了,但是蜀國對於諸葛亮基本抱怨也是隨著諸葛亮的到了消失。
但是姜維的十一次北伐雖然戰績可以,但是歷經了坎坷,這也是姜維的無奈吧。畢竟姜維原本是不屬於蜀華人的,而是魏華人。如果再加上這個因素分析的話,那麼姜維的才能確實是比諸葛亮強。
-
4 # 瘸哥說史
姜維充其量是將才,不可為帥。打打殺殺可以。要是內安朝廷,外抵侵略。就不行了,雖說出祁山比成績比諸葛亮理想,但這不能說明他就比孔明強,只是單方面有作戰特長而已。
-
5 # 妖百慧1
“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惜哉!”
諸葛亮身負雄才大略,懷抱天下,可惜生不逢時,姜維雖然能戰敗趙雲又得到諸葛亮的真傳,奈何更是生不逢時,孤掌難鳴。
01姜維的軍事思維與諸葛亮同路,姜維在當時是諸葛亮能遇到的最具謀略的將才,所以諸葛亮把真傳授給了姜維。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姜維故里是今甘肅天水,名將李廣的同鄉。姜維最初是頂替父親從軍的,從的是魏國的軍隊,任中郎。後來與蜀軍交戰中諸葛亮用計,才逼得姜維歸降了蜀漢。
因為諸葛亮看上了姜維的軍事才能,怎麼著也要把他挖過來。要說姜維是諸葛亮看中的最滿意的接班人,卻也不見得,因為當時蜀漢人才匱乏,既能帶兵又懂謀略的人才太少,諸葛亮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能培養的人。當諸葛亮遇到會用謀略,能讓他吃了敗仗的姜維的時候,矬子裡拔將軍就是他了。
02姜維與諸葛亮交集的時間太短,就病死了。諸葛亮遇到姜維的時間太晚,再加上姜維是統兵將領,不可能天天和諸葛亮在一起,即便諸葛亮傾囊而授,姜維也需要時間消化,更需要實戰演練。歸降蜀漢的時候姜維27歲,諸葛亮死的時候姜維33歲,前後只有5年。我們現在的孩子還有9年義務教育,再加上4年大學,前後13年,走上社會後還要假以時日的磨練,才能獨當一面。所以姜維和諸葛亮運氣不好,相遇的時間太晚。
諸葛亮培養姜維,只在軍事謀略方面,其它方面並沒有達到全方位的培養。這就造成了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姜維只能作為一名普通將領帶兵,而不是軍事決策者。
03或許是二人交集時間過短,或是諸葛亮忽略了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姜維的個人的威望和履歷都達不到像諸葛亮一樣服眾,造成姜維初時不掌控軍權,等到姜維說了算的時候,大勢已去。還造成姜維被劉禪誤解,有力使不出的局面。如果諸葛亮能算到姜維的尷尬局面,在教授他謀略的同時,培養他的人脈,鞏固他的威望,把自己的一切資源都用來打造姜維的話,姜維的能力和況景絕對不可同日而語。也許諸葛亮沒有想到自己會早早離世,一切都還沒來得及佈局吧。
(1)公元234年10月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8個月後,蔣琬出任大將軍一職,正式執掌蜀漢軍權。
蔣琬待姜維還不錯,上表奏請姜維為涼州刺史,看到沒,姜維官職太低,這時候提拔了,蔣琬表示:“若維徵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維鎮繼。”甘願做姜維後盾,助他北伐奪取涼州。可惜蔣琬沒多久就病故了。
(2)蔣琬去世後,姜維的黴運開始了,著名的保守派費禕執掌軍權。費禕圓滑世故兩面三刀,姜維想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主動出兵北伐,費禕不支援北伐。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原本已經定下的“姜維出擊,蔣琬為援”攻取隴右戰略,在蔣琬去世後應該由費禕援後,可是費禕每次調撥計程車兵不超過萬人,援後只是裝裝樣子,最後只派偏軍襲擾,導致姜維這幾年的戰果嚴重縮水,活白乾了。
04“姜維的命運是悲劇的,即使他力挽狂瀾也改變不了當時的時代矛盾,內憂外患接踵而來。”(1)姜維自己不掌軍權,處處受費禕限制,幾次北伐雖有勝利,但被費禕拖累的成果甚小。他又不能與費禕爭,自己本身歸降沒幾年,還不得犯疑忌啊。
(2)這時候的後主劉禪親近宦官黃皓,黃皓總在劉禪面前說姜維的壞話,姜維想殺他沒殺成,只得在躲到沓中屯田避禍去了。
(3)費禕死後,姜維總算掌握了軍權,可惜為時已晚,內憂外患接踵而來。錯失了北伐的機會,蜀漢不去攻打曹魏,錯失了良機,反而曹魏在司馬昭的指揮下開始攻打蜀漢了。
(4)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西南各少數民族都還老實,那時候蜀漢兵強馬壯,人才濟濟。可是等到姜維掌軍權的時候,蜀漢缺少良將人才,老一輩的將軍多數已經過世了,出現了人才斷層。於是有些勢力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5)“公元263年,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蜀國被滅。”
05結束語。姜維的軍事思維與諸葛亮同路,這是諸葛亮選擇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姜維武功高強,在人才匱乏的背景下就算是一個傑出的人才。 諸葛亮讓姜維接班雖屬無奈,但卻是最好的選擇。
鄧艾說:“姜維是英雄,可惜生不逢時,當前境況,即使諸葛亮在世也會失敗”。姜維文武雙全,假以時日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是三國後期唯一一個可以稱之文武雙全的將領,可惜生不逢時。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的後蜀,依然留下了那個時代最後的輝煌。
回覆列表
諸葛亮從未讓姜維繼承什麼遺志,姜維也從未說自己繼承諸葛亮什麼遺志,所以不要貼金。若說北伐就叫繼承諸葛亮遺志,那麼蔣琬費禕顯然違背諸葛亮遺志了,而所有北伐的人都繼承了諸葛亮遺志。諸葛亮早就決定由不思進取的蔣琬做自己繼承人,難不成諸葛亮也消極了?姜維有一萬種方式可以反駁,偏偏說自己能做到諸葛亮做不到的程度,你是不懂啥叫反駁麼?這大概是新時代的刻舟求劍吧。曹操曹丕曹睿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六代人搞不定的事情,司馬炎一代搞定,所以司馬炎能力超群?
姜維時代的曹魏正在搞司馬代曹,比曹丕曹睿時代穩定強大?學費禕那一套大概就是今天的彎彎,一代不如一代。
只看到自負才武,講道理的話,諸葛和姜維面對的對手不一樣國情不一樣,我覺得不能說明姜維比諸葛亮強,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避免思維僵化。諸葛亮生前(各種原因)沒做到≠諸葛亮(能力上)做不到。一個人要完成另一個人未竟的事業,可能是認為自己比前人強,也可能是客觀條件有變化,亦可能就只是繼承前人遺志繼續奮鬥罷了。照你的邏輯,中國別發展經濟了,誰要發展誰就是覺得自己比前幾代領導人強。費禕,姜維時期的蜀漢只能是下坡路的蜀漢,無法與諸葛亮時期比較。而該時期的魏國卻並不比諸葛亮時期的魏國差。客觀環境上自己的條件更惡劣,敵人並沒有變差,那麼姜維認為自己可以做得到,當然是個人能力的問題。
就蜀漢那一個州的地盤,跟魏比種田比發展?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姜維堅持諸葛亮騷擾魏國邊境的方針恰恰說明他認為諸葛是對的,費禕把整個戰略路線都改了,按你的邏輯他才是自我感覺比諸葛強呢。
姜維不是一州打十州嗎?怎麼,一國之力還不如江東賊患未除的時候?那蔣琬費禕可真是白痴了。怎麼戰略眼光極強的姜維當上大將軍後就從蔣費的邊疆無虞變成民有菜色了?沒有諸葛亮或蔣費之才還強行窮兵黷武就是有戰略眼光了?一場大敗直接蜀國軍力近乎崩潰,謝就是有戰略眼光了?費禕明確告訴他沒有諸葛亮的能力就別亂北伐,張翼更是厭惡他履行兵事,怎麼就成姜維戰略眼光高超了?合著和諸葛亮並稱蜀中四相的費禕戰略眼光遠比不上姜維了?
確實比提出“廢掉利用天險防守”的諸葛亮“首席大弟子”強了不少,周瑜為東吳開疆擴土成功,姜維成功幫魏國帶路,區別就是一個為國家帶來了土地,另一個把國家搞得滅亡了。不過姜維本就是魏華人,所以也不能說他就是蜀奸,畢竟人本來就是個屈膝投降的降將,對他而言再投降一次也不是什麼難事,這還能美化成重返母國懷抱呢!堪比二哥“千里走單騎”,對嗎?
按比例來看嘛,洮西之戰對魏國西部戰區的打擊極大,但是還不至於使整條戰線崩盤,也並非是坎尼會戰那種大決戰;但是段谷對整個蜀國的打擊就要大的多了,可以說是動搖國本了,畢竟蜀國的體量不能和魏國比,要是絕對損失和魏國洮西之戰一樣,那蜀國基本就完蛋了。
1.王經打了一場敗仗就成名將了?更何況他還是違抗了上司陳泰的部署做死戰敗。2.姜維這一仗明明是先勝後敗的局。擊敗王經後,再圍狄道完全是敗筆,不僅事實佐證了這一點,而且當時蜀魏都預見了這個結果。姜維作為後三國時代蜀國軍事支柱,確實對延長蜀國國祚有一定的功勞,他個人的忠心和人格魅力也值得人敬佩,但他既沒有實現丞相光復大漢的遺志也沒能阻擋住曹魏統一三國的最終目的,而且他所展現出來的軍事才能,戰略眼光也沒有達到被後人拿來研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