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漠史記

    姓氏的來源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所以說官職演變來的姓氏,也是構成中國眾多姓氏的重要組成部分。

    望採納。

  • 2 # 楊錫銘67156595

    謝謝悟空邀請問答,古代西周開始,朝廷設有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權重位尊,顯赫一時,族人引以為榮,便用官職做了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太史、少正、宗政、即墨、亓官、樂正、左丘等等。

  • 3 # 閒聊天下事

    例如這些姓氏的歷史名人有:

    1、司徒映:唐朝人,唐文宗時,為太常卿。

    2、司徒詡:五代時南漢人。厲永年間任項城縣令,有政績,漢初升為禮部侍郎。

    3、司空圖:唐朝人,鹹通年間進士,累官禮部郎中,因避戰亂隱居中條山王官峪。著有《詩品》二十四卷。

    4、司空曙:唐代詩人,官至虞部郎中,為"大曆十才子"之一。

    5、司寇惠子:據《禮記》上說,司寇惠子是春秋時魯國有名的大夫。

    由於各種原因,歷史上的複姓司馬、司徒、司空、司寇、司國、司城、司士、司鴻、司德等,其後裔大多改為單姓,“司”。其實這些複姓最初就是由“司”這個姓氏發展來的。

    司氏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原始社會神農時代,負責占卜神權的司怪已經開始以司氏為姓氏。夏商周時期,國家形成,權力機構都冠以“司”名,與國家首領姓氏都成為貴族統治者的稱呼。儘管夏商周朝代交替,首領的姓氏改變,但是司名管理體制基本保留下來,進入周朝被更加制度化,體現在《周禮》中,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的貴族已經有用司氏作為姓氏,與封爵“侯”,官職“尉”這些貴族統治者的標誌同樣,都是地位高貴的姓氏,有普遍發展成為姓氏的趨勢。

    但後來,隨著朝代的更替,各朝代為加強自己的皇權,就對傳統士族大姓都進行抑制,為突出國姓,甚至廣泛賜姓。司氏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自然就成了受抑制的物件。

    簡單說,司氏雖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但在中國古代歷史長河裡,卻一直沒能像劉、李、趙等姓氏一樣掌握過大一統的皇權,所以被排擠或被迫改姓了。這也是劉、李、趙等姓為什麼是大姓,為什麼人數多的原因。

  • 4 # 金山萬丈

    1.中國現存的複姓有81個:

    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万俟、聞人、

    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

    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孫、鍾離、長孫、宇文、城池、司徒、

    鮮于、司空、閭丘、子車、亓官、司寇、巫馬、公西、顓孫、壤駟、

    公良、漆雕、樂正、宰父、穀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段幹、

    百里、呼延、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

    公仲、公上、公門、公山、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

    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東宮、仲長、子書、子桑、即墨、

    達奚、褚師、吳銘

    2.中國古代複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陽

    B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北宮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陽 賓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濤 長魚 車非 成功 成陽 乘馬 叱盧 醜門 樗裡 穿封 淳子

    D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臺 鄧陵 第五 地連 地倫 東方 東里 東南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關 東閭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鬥於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幹 多子

    E爾朱

    F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浮丘 傅餘

    G幹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皋落 哥舒 蓋樓 庚桑 梗陽 宮孫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穀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鮭陽 歸海

    H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茄眾 蔣丘 金齒 晉楚 京城 涇陽 九百 九方 雎鳩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餘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角里 閭丘

    M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臺 萬俊 昌頓 慕容 木門 木易

    N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O歐侯 歐陽

    P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醜 僕固 濮陽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裡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R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S薩孤 三飯 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T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髮 塗欽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撥

    W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于 鮮陽 鹹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魚 徐吾 宣於 軒轅 軒丘 閼氏

    Y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Z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劉文 額爾 達力 蔡斯 浩賞 斛斯 夾谷 揭陽

    複姓的來歷

    一、由封邑而來。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

    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又如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

    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鍾離等複姓,

    都屬這種情況。

    二、因居地而來。

    如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

    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如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複姓都由官名而來;

    公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業。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

    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

    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

    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百里

    1、出自姬姓,以封地為姓。周朝時,有姬姓虞華人,入秦後,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後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稱百里氏。

    2、以人名為姓,是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的後代。周初,周武王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兒子虞仲的子孫在虞國(在今山西平陸縣北)。春秋時,虞仲有個後人叫奚,因住在百里鄉,又稱百里奚,他在虞國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和虞君都當了晉國的俘虜,成了奴隸。這時,秦穆公向晉獻公求親,晉獻公就把女兒嫁給他,同時把百里奚也作為陪嫁的奴僕之一送往秦國。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隸,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國的奴隸。秦穆公是個有雄心壯志的國君,一直在收羅人才,他聽說百里奚是個有才幹的人之後,決心把他追回來。他怕用重金去贖會引起楚國對百里奚的重視,就按照當時奴隸的身價,用五張羊皮把他作為逃奴贖回來秦穆公同百里奚交談後,對他大加讚賞,封他為大夫。百里奚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百里氏。

    第五

    出自田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消滅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故改變了原來的姓氏,以次第相區別,分列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遷者往第一門,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遷往第二門,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以次類推,田廣的田英最後遷徙,住在第八門,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

    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現在保留複姓的很少。

    現在姓第五的主要分佈陝西涇陽、旬邑、淳化以及臺灣(有個第五村)。

    東方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命姓,稱東方氏。

    2、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的後代。東方朔本姓張,他的父親張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親田氏生下他三天後也死了,他右鄰居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正值東方天亮,所以起名叫東方朔。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為姓,稱東方氏。

    東郭

    出自姜姓,是齊國公族之後。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時,齊桓公有子孫住在都城臨淄外城的東門一帶,稱為東郭大夫。其後代子孫遂以居住地命姓,稱東郭氏。

    東門

    出自姬姓,以居住地命姓。春秋時,魯莊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魯國任大夫。他家在魯國都城曲阜的東門旁邊,人稱東門襄仲。當時魯文公有個寵姬叫敬嬴,同襄仲的關係很好,襄仲就勸魯文公立敬嬴所生的兒子倭為太子,但受到大夫叔仲的反對。襄仲後來出使齊國,他私下要求齊侯支援倭繼承魯國君位。齊侯正想拉攏魯國,便答應了。魯文公死後,襄仲在齊國的支援下殺死了文公正夫人所生的公子惡何公子視,立倭為魯宣公,由襄仲執掌國政。當時魯國有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個家族,稱為"三桓"。三桓一直在擴張自己的勢力,威脅到魯君的地位。襄仲竭力維護魯君,多次企圖剷除三桓,卻沒有成功,因此同三桓成了死對頭。襄仲死後,他的兒子公孫歸父繼任大夫。公元前591年,魯宣公去世,季孫氏乘機譴責襄仲過去立宣公是"殺嫡立庶",驅逐了公孫歸父。公孫歸父逃往齊國,後來以東門作為姓氏,其後子孫遂以東門命姓,稱東門氏。

    段幹

    以封邑名為姓。春秋時,有一個哲學家叫老子,他後來被尊為道家的始祖。老子名叫李聃,他的孫子李宗在魯國任卿士大夫,享用"段"那個地方的物產,後來又受封享用"幹"那個地方的物產。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命姓,或者姓段幹,或者單姓段,或者單姓幹。

    段幹複姓後來有的改為單姓段,有的改姓單姓幹。

    端木

    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得意門生叫端木賜,字子貢。他是河南浚縣人,善於言辭,精通經商之道,孔子稱他為瑚璉(古代宗廟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來比喻有立朝執政才能的人)。

    4.複姓變單姓的方式是多樣的。

    “孫”、“袁”、“馬”可能是從“公孫”、“軒轅”、“司馬”等姓簡約而來。

    “朱”和“田”則可能是“豬”和“天”之音。

    金代女真人改漢姓,《金史》記載“兀顏曰朱”和“呵不哈曰田”。

    “兀顏”和“阿巴嘎”(即“呵不哈”)分別是女真語的“豬”和“天”;他們嫌“豬”太鄙俗,“天”又太神化,於是用“朱”和“田”來替代。

    古代“齊魯”是東夷之地,“東夷”又是女真之先;幾千年前當東夷語言發生變化時,齊魯地區的“天”“豬”兩族,可能也改成了“田”“朱”兩姓。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

    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

    鍾離簡化為鍾

    公孫簡化為孫

    首字可為單姓的複姓:夾谷、左丘、宗正、巫馬、顓孫、聞人等。

    所以這裡,閣下所說的“只有。。。這個”還有待商榷。

    司寇姓,拼音:sī kòu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4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一、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夏、商、周時期官吏司寇,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近有學者說,“在商王朝和西周初年的銅器銘文和卜辭中均未見司寇之官名,因此司寇之官稱是西周以後的官位。”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其實,據典籍《禮記》的記載,夏、商時期就已有司寇這一官職,職能相當於後來秦、漢、魏、晉時期的司隸校尉,宋、明、清時期的刑部尚書,今天的司法部部長,掌管建國之三典,輔佐君王全面處理法律、司法事務,具體管理司律、刑法、監獄、糾察、治安等,是直接掌有生殺大權的重臣。

    到了周王朝建立以後,改稱“司寇”為“秋官大司寇”,也就是秋官府司的最高行政長官,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時期,司寇已是王朝的重臣,被列為六卿之一。在周恭王姬繁麇(姬伊扈、姬扈,公元前974~前966年在位)、周懿王姬囏(公元前965~前954年在位)時期的銅器銘文中,已經記載了有關司寇的歷史。

    在西周時期,周王室和魯、宋、晉、齊、鄭、衛、虞等諸侯國中,都置有司寇之官,其職責是驅捕盜賊和據法誅戮臣子等等。而在宋國、魯國中,司寇又分為大司寇和少司寇,這在典籍《周禮·秋官》中有記載,大司寇之副貳有小司寇兩人,此小司寇在宋、魯兩國稱之為“少司寇”,孔子就曾出任魯國司寇之職,後因與把持朝政的季氏不合而辭職。宋國的大司寇為六卿之一,而少司寇則為六卿以外之卿官,不過其地位也很高,但與《周禮》中記載的小司寇情況有所不同。而在楚、陳二國中則稱之為司敗,職能一樣。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多設立有司寇這一官位,職能不變,兼有對國內各封邑行政官吏的考核與任免之權力。另外,在各諸侯國中還有秩別較低的司寇,例如在史籍《左傳》中提到的鄭國野司寇,就是隻負責在野鄙(邊境地區)中掌管刑獄的官吏。

    與中原諸夏不同的是,在春秋時期的楚國、陳國沒有“司寇”之官位,而稱相同職能的重臣為“司敗”。

    到了戰國時期,不少諸侯國中仍稱刑官為司寇,官職位次於宰相(丞相),主掌一國之刑獄,和春秋時期的大司寇職能相近。不過,在趙國中稱其為“邦司寇”,而秦、楚、魏三國則稱相應的刑官為士、理或尉,其中秦國在法典《雲夢秦律》中,將所有看管刑徒(囚犯)的小吏(獄吏)皆稱為“司寇”。

    到了秦朝、兩漢、魏、晉時期,中央王朝強制將有罪刑徒們皆發配到邊遠地區去抵禦外寇匈奴,於是乾脆就稱刑徒為“司寇”,則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情形。而原本的司寇一職則稱為“司隸校尉”,是負責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職能與兩週時期的司寇相彷彿。

    到了宋、元、明、清諸朝時期,人們也別稱刑部尚書為“大司寇”,稱其屬下的刑部侍郎為“少司寇”。

    在歷朝歷代大大小小司寇們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二個淵源:源於己姓,出自西周初期王室大司寇蘇忿生,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顓頊帝的後裔古蘇國國君蘇忿生,助周伐商,因此在西周王朝建立後,出任周武王姬發屬下的大司寇,他輔佐周武王穩定國家秩序,保障社會治安,頗有政名。周武王再賜封其邑於蘇地家鄉十二邑(今河北臨漳一帶),復建有蘇國,都城於溫(今河北衡水景縣)。

    一直到戰國中期的周安王姬驕六年(公元前396年),蘇國被狄族擊破,末代君主蘇明自盡,族人分散逃往衛國,蘇國遂滅。

    在蘇忿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與姬姓司寇氏、司氏、寇氏同源不同宗,與己姓蘇氏等同宗同源。己姓司寇氏、司氏、寇氏族人應當自己予以甄別。

    己姓司寇氏族人大多尊奉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室大司寇康叔釗,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康叔封(姬封)被兄長周武王姬發任命為大司寇,封地在康(今河南禹州),他與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一起,被史家稱為“周初四賢”。

    在周武王七年(公元前1116年,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病逝,四賢被指定為繼位的周成王姬誦的顧命卿士,輔佐年幼的周成王。

    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和第五子蔡叔度見周公代行天子職務,心懷妒忌,就傳出流言蜚語,說周公企圖奪取王位。商紂王之子,封於故殷的殷君武庚就乘機拉攏管叔鮮、蔡叔度、邶叔處,聯絡淮夷,一起舉兵反叛,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旦出師東征,經過三年的苦戰,終於殺死了武庚和管叔鮮,俘虜和放逐了蔡叔度,廢黜了邶叔處,從而平定了叛亂,安定了大局。

    在周公旦平定武庚、管、蔡、邶之亂後,加強了對中原周邊地區的控制,肢解了眾殷商遺民的族團並分遷各地,以削弱敵對勢力。期間,將殷商遺民的一部分封給了康叔封,並“令康侯啚於衛”,建衛國,立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

    在康叔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寇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不過,目前姓氏學界一般按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認定衛國司寇氏出自衛靈公的後裔。

    衛靈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他有個兒子叫公子郢(姬郢),生子公孫蘭,在衛國擔任司寇之職。公孫蘭有個兒子叫姬亥,他就以父親的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寇氏,因此史稱其為“司寇亥”,任衛國大夫。

    春秋與戰國之際的衛出公姬輒執政時期(公元前493~前456年斷續在位),衛國內亂不斷,衛出公多次被迫流亡。

    周敬王姬丐(姬匄)三十九年(衛出公前元十二年,公元前481年),孔悝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為衛君,脅迫孔悝弒衛出公,衛出公聞訊而逃到齊國。

    周敬王四十年(衛出公前元十三年,衛後莊公姬蒯聵元年,公元前480年),晉國上卿趙簡子圍攻衛國,衛莊公再次出奔。

    周元王姬仁六年(衛出公後元七年,公元前470年)農曆5月,華人發動了驅逐衛出公的運動,將衛出公趕到宋國,司寇亥與褚師聲子跟隨流亡。那衛出公流亡在宋國之時,還在靈臺藉圃與諸大夫飲酒作樂。當時褚師聲子穿著襪子入席,衛出公因此大怒,還要戟砍其足,司寇亥在一旁勸諫了兩句,結果衛出公就奪了褚師聲子的南氏邑,剝奪了司寇亥的官職權利。

    周貞定王姬介十三年(衛出公後元二十一年,衛悼公姬黔元年,越王不壽姒盲姑三年,公元前456年),褚師比聯合了司寇亥、公孫彌牟、公文要、司徒期等貴族,發動工匠們又一次暴動,衛出公又逃亡宋國,之後向越國求援。越王不壽聯合了魯、宋兩國,聯手出兵護送衛出公返國。但由於衛國諸大夫忠於衛悼公,拒絕再接受衛出公,堅守抗敵,雖有三國聯軍護送衛出公,但其不敢入城,最終老死於越國。

    在司寇亥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即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例如,在秦朝末期的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為衛角君姬角為庶人,強遷其族於荒涼的上谷郡(今北京昌平),其中就有司寇氏族人,即司寇亥的後代。

    該司寇氏一族再傳八代,誕生了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名叫司寇恂。司寇恂簡改自己的姓氏司寇氏為寇氏,史稱“寇恂”,他是兩漢之際的著名將領、東漢王朝的開國功勳,被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57年在位)冊封為“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姬姓司寇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封、司寇亥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司寇子牛父,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

    司寇牛父,本名子牛父,是春秋初期宋國君主宋武公子司空(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的侄兒,其父就是宋武公的兄弟司徒皇父(子充石),哥哥是宋軍大將子谷甥。

    傳說,司寇牛父其人驍勇無比,精擅車戰,是宋武公執政時期的有力軍事助手。

    宋戴公子撝在位期間(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北方遊牧部落長狄民族首領鄋瞞就經常發動入侵中原的戰爭,到了宋武公繼位之後,一反其父宋戴公的退讓妥協、以財求和的政策,堅決予以反擊。

    在鄋瞞再一次侵擾宋國之時,宋武公派能征善戰的兄弟司徒皇父率軍抵禦,在著名的“長丘之戰”中(今河南封丘),司徒皇父率左軍,子谷甥率右軍,司寇牛父則以駟乘充中軍主力,與長狄於長丘展開激戰。在這次戰鬥中,宋軍一舉擊敗長狄部落,並俘獲其部首領之一的緣斯。但在戰鬥中,司徒皇父、公子谷甥、司寇牛父皆戰死沙場。

    “長丘之戰”的勝利,為宋國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平穩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司寇牛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牛氏,亦有以先祖官職為姓氏者,稱司寇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子姓司寇氏族人尊奉司寇牛父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蘇忿生。衛康叔(姬封、康叔封)、公孫蘭、司寇亥、華御、子牛父、子朝、子牼、樂呂、樂裔、樂輓、樂朱鋤、向為人、姜慶佐、齊豹、孔仲尼(孔丘、孔子)。

    所謂“司寇”,是掌管刑獄、糾察的官職。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司寇氏是衛靈公子之子公子郢之後,郢之子孫擔任衛司寇,後以官為氏而得姓。又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司寇氏發祥於春秋時代的衛國。周武王時封蘇忿生為司寇官,其後子孫“以官命氏”而姓了司寇,稱司寇氏。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當時,他們在北方的河南、河北等地繁衍。故司寇氏後人奉蘇忿生為司寇姓的得姓始祖。

    司空姓為中國姓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司空原為古代官職名,始置於唐、虞之際;周朝時,司空位列六卿;漢朝時位列三公;前清時期,稱工部尚書為大司空。司空氏得姓歷史悠久,根據《通志·氏族略》和《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司空氏始祖夏禹因作司空官,其支系子孫即以官為姓,稱司空氏,故司空氏後人奉夏禹為得姓始祖。司空姓主要分佈在望族居頓丘郡(河北省清豐縣西南一帶)。司空姓名人有司空圖、司空曙、司空頲、司空舜賓等。

    司徒一姓,源於姬姓,出自舜帝的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帝王世紀》記載:“舜為堯司徒,支孫氏焉。”舜曾為堯時的司徒官,負責管理民眾、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職位相當於宰相。周朝時稱為地官大司徒。舜的支系子孫中有以官職名為姓的,稱司徒氏。“司徒”這個官職始置於唐虞之際,傳到周代,被列為尊貴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並列為“三公”,清代時,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

  • 5 # 清茶話歷史

    感謝悟空邀請回答。長話短說。古時候,天子有五個大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後來又有了司農。 司徒:主管徵發徒役,兼勞役,也就是勞動部長。司空:主管禮儀 ,道德教育。也就是現在的教育部長 。司馬:主管軍事。當然是現在的國防部長。司寇:主管治安、刑獄。現在的公安部長。司農:主管農業。現在的農業部長。司士:掌糾察百官,也就是現在的紀委書記。

    中國的姓氏演變是很複雜的:

    1 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崇拜造成的。

    2 以動植物為姓: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江、金、 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 以封國 、官位、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 等

    4 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等等。

    5 以祖先族號、諡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莊等等 。

    先古時代的姓氏不像現在那麼嚴格,那個年代姓氏發展剛剛開始。司寇、司農原有這兩個姓,據史摘春秋時衛國衛靈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孫世為衛國司寇,後裔以官名為氏,姓司寇氏,後改為單姓司。 歷史上的複姓司德、司空、司功、司徒、司城等,其後裔也改為單姓司,稱司氏。

    所以這些官職在古代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大部分都被當作姓名過。畢竟你姓和官職一樣,迷信上來說有吉祥之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朝廷的更替,很多一部分慢慢都簡化成司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取消私家車年檢已成定局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