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宅宅

    猶憶2018年3月18那天,風雨大作,正在家整理檔案。忽接朋友電告,作家李敖,因罹患腦瘤已於本日上午10點左右離世,享年83歲。

    在狂風大雨侵襲的不適感中,獲聞李大師下世的凶耗,作為自少就曾深受他影響的讀者,震悼之情,實難言表。

    關於李敖,不管他的生平如何富有爭議,但是有一點毫無疑問可以“蓋棺論定”:

    他一生歷程,就是一部寫給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故事,它寫出了百年奇變中的華人及中國文化的飄零與掙扎、迷茫與憂傷、絕待與風流、性情與守望、尊嚴與生命。一介書生,羸弱如一片枯葉,卻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太多巨浪狂風。當代中國文壇,我並不認為還有哪一個人,有可與之匹敵的身世經歷、精神擔荷,及現實功德。

    這是一位滄海欲流中終身不悔的“故國子弟”,一個真正改寫對岸歷史的“臺灣前啟蒙導師”,一個在專權與荒誕的谷底中開創獨異風景的“文化健將”。“故國子弟”、“啟蒙導師”、“文化猛將”,這三點,正是原只一介書生的李敖,真正的卓絕之處,他最值得如此被紀念、被尊重、被哀悼,也正在於此。

    《論語》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我們看他一生大節大要,即可知,我們今天面對的這個逝者,絕非只是一個舉世公認的“玩主”、“渣男”、“才子+流氓”而已。實際上,在現今不再有英雄的灰色平權社會里,他可能是最後一位“英雄”。這位北方漢子,確實一生都沒慫過,是有“偉丈夫”之氣的。

    而隨著他得體的謝幕,一個陌生而熟悉的時代終於離我們遠去,廣陵散斷,終成絕唱。荒蕪英雄路上,晚風芳草,後無來者。

    其一,作為“故國子弟”賚志以沒的李敖

    無論怎麼評定李敖,也不管李敖有多少頭銜,這個人首先是當之無愧的“華人”。

    “華人”三字,是他一生可能唯一堅持守護的身份,是他不降志不辱身不為一切利益所動的心聲,更是他最真實最本質可能最真誠的一面。並以此為階,堅守本心始終不渝,此滄海欲流中老英雄本色,最能打動人。

    他是中國文化的棄子、板蕩時代中的流浪漢,可從來都不是“離家出走”。他的反蔣,他的反專權,他的反臺毒,他的反美,他的反分裂,他的“北京人情結”,他的“五四寄託”,他的“中國文化情懷”,他的“祖國統一的夢想”,他的“中國必然強盛”的囑望,從來都不摻雜一點水分和虛假——儘管,其子李戡最近也說,李敖對我陸,實際也有很多批評,並非一味吹噓,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

    可以說,這種“故國子弟”的情思,已然匯聚為他生命的基底和價值理想所在。他一生佯狂,特立獨行,虛實難辨,真假時有,往往言不由衷、行不由道,但在家國大義上,從來辭受之際自有分寸。在臺島那樣一個日益民粹化的社會中,他的不合時宜,他的竭嘶底裡,他的奔走呼告,他的苦心孤詣,都適足以造成其處境的艱難,風雨如晦,日益孤獨。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信仰之篤、向國之誠,實足以為人所仰望。

    “故園子弟”這種“身份”定位,也許對他而言,要比任何一種有關他生前身後的不虞之譽和求全之毀都更有積極的意義,更有欣慰莫逆之感。

    其二,作為真正名副其實的“臺灣前啟蒙導師”的李敖

    談當代臺島之發展,除開蔣氏父子,最不能離開的關鍵人物是李敖。這一點,連他的論敵王世堅,都要眼眶含淚承認,“從小看李敖的書長大,他在我心中是icon,是啟蒙者”。

    年輕時代的李敖,對於專權霧霾中的臺島社會而言,真正“無雙國士”。蔡康永談李敖說,在臺島社會民智漸開的過程中,李敖振聾發聵,無數人受他影響,奉其為精神導師,“這是我記得他的依據,我很想保持這樣的記憶,只因對任何社會而言,民智得以漸開,都是何等美好而珍貴的事”。這是極為中肯的意見。

    年數大一點的知識分子,想必都還記得,李敖二字曾經所代表的珍貴意義,與精神象徵功能。當年,為了“更多人的未來”,他以政治犯身份入獄三次;白色恐怖期間,李敖盡其全力協助異見人士逃亡,避免其受專權迫害,如今臺灣政壇所謂政壇大佬多受過其恩賜——至於是否“播下龍種收穫跳蚤”,另當別論。

    曾經的他,拖著鎖鏈抗爭,竭力從夾縫中、從鐵欄間、從牢獄裡挖洞,隱秘地傳遞出振聾發聵的知識與思想,影響對岸幾代知識分子;他以一人之力,與專權政府周璇到底寧死不屈,對岸的言論空間、民主程度,挺長一段時間實賴他及其同道,得以狂飆突進。

    他為了生存,為了和專權鬥,和奴才文人鬥,和愚昧人士鬥,和喪盡天良的人鬥。在此過程中,他確實在努力保障自身財務自由的同時,做過許多不體面的事。但沒有這樣的人物在支撐場面,現今的臺灣社會是否會有如此景象,我們後之觀世,也要存疑。他說,知識分子,先得經濟自由,才能有人格獨立。

    李敖也許不是道德示範,但絕對是臺島社會曾經頂住黑暗的閘門的英雄。現在很多人貶低他,抹煞他過往的功績,委實對不住他,也是不尊重歷史的。

    其三,作為開創文壇獨異風景的“文化猛將”的李敖

    自古邊隅多異才,而從來循規蹈矩俱庸常。無論中國的文化傳統,有多麼強烈主流意識、中心觀念及正統訴求,都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

    長期以來,臺島遙廁海外,本為文化荒蠻之地。因歷史的風雲激盪,東漸於海,不其然成為近現代東亞地區的政治聚焦與精英流播所在。兵火與人文兩刃相交,更乘著機制開放、觀念通脫之利,得以充分喜納異端與外來學說。

    因為有大陸思想、精緻學術乃至現代文明的活水源源引入,從此人才蔚起,汩汩不斷,其學養、氣魄、修證、勘驗、風光往往異於大陸。當代臺灣文化界,還多有這等人物存在,諸如高陽、龔鵬程、林谷芳、南方朔、張大春等等,均在此列,各為一端,彼此互異。而李敖,絕對又是其中巨擘式的前鋒與猛將。

    李敖論學識,是“百科全書”式的,是“經世致用”型的,更是“匹夫橫議”一路的精神取向。他不僅影響過太多的島上知識分子,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末的大陸,也是風行草偃,給予無數人以啟迪。我自己,就永遠忘不了,中學時代,得讀他《播種者胡適》、《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病》、《我最難忘的五四人物》等名文時的欣喜與振奮。

    我常以為,一個文人亦或一個學者,其知識結構與思維深度如何,是決定他能達到何種境地的基礎,絲毫沒有捷徑可走,厚積薄發即是對此最佳的詮釋。而他的學識與思想,到底能影響多少人,影響到什麼程度,又是評定他地位的核心標準。

    李敖的文化生命,終其身都在實踐“圓融”的文化理想,更曾如此不竭餘力地改造闇弱的中國及其中國同胞——儘管,晚年的他,實際是走向了自己年輕時的對立面,基本淪為娛樂人物,插科打諢,無所用心。

    李敖真是說不盡的。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有多麼複雜,他就集有多少故事。我從中學時代起,就讀他的文集,曾深受他的影響,可至今不覺得有條件、有能力去評述他。

    他論身後名,毋庸置疑已經是“歷史人物”;他文章中的部分精華,也必可以築就其名山事業;他曾經的奮鬥指向、曾經的壯烈理想,也許會逐漸衰退,但歷史學家不該無情地忘記。這個人是如此生猛,他的一生,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我相信,在往後的歲月,有關他的人,有關他的著作,有關他的豐烈偉績亦或道德疵議,是永遠不會停歇的。

    《中庸》所謂“君子之德,闇然而日彰”,中國文化如果還有未來,中國社會如果還會有波折,一定還會有人重新傾聽他的聲音。

  • 2 # CJwk

    李敖大師的一生是傳奇而曲折的一生。

    他一生兩次入獄,一共被關了6年左右的時間,都是因為他的真性情導致的。

    他是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所以結了很多仇人。

    我們華人都是提倡含蓄的,委婉的,而李敖卻是大膽的,豪放的,尖銳的,所以他是勝在驕傲,也敗在了驕傲。

    但是總的來說,他的一生還是勝利了的。

    也許有一天曆史會遺忘許多的政客,富商,但是它不會忘記李敖。

    因為李敖只有一個,唯一的一個。

    他一生寫了許多的著作,但是我們能看到的卻很少。

    他敢於說真話,敢於表達自己,而這些都是我們欠缺的。

    他就像家中的老人一樣。雖然有時很兇,但是卻是打心眼裡希望你能過好。

    李敖先生是一名有良知的愛國者。

    在他戰鬥的一生中,自己是一名華人民族認同感始終是清醒的。“不喜於藍,不容於綠,只能遠遠眺望大好河山,家國天下是一生愁思,最終只化笑罵悵然。”

    李敖先生是一名學貫中西的文化大師。

    其秉承的中華民族文化氣質,是最大的魅力所在。獨立特行、持節不改,幾次入獄礪練了更加堅強的個性。用自己的思想和語言,化成喜笑罵怒的武器,警醒了世人。

    李敖先生一個胸懷大度的修行者。

    不管何種境地,時時處處經歷磨礪,有一種宏闊的大心胸。在他臨別遺言中,寫到“跟家人、友人、仇人好好告別”。家人和友人自不待言,愛己相融;但仇人與自己拼殺了一生,也要化干戈為玉帛,不要把仇恨帶走,握手言和,不失為大修行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方言翻譯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