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骨笛,距今約8000年,不僅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製器皿狀笛子和在化妝版上刻畫的類似後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稱為中國笛子的鼻祖。從約九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中出土的一批精緻骨笛,最近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分屬於賈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經專家研究已具備了四聲、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動物骨骼是遠古先民製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進入文字記載的歷史,隨著人類物質文化的顯著進展,骨製品已大為減少。“笛”字初寫作“篴”,但部首均從竹,說明二字產生的年代,笛子早已採用竹類來進行製作了。甚至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經制造過骨笛。然而骨笛並沒有因此而完全絕跡。
自周代雅樂中用竹笛配器以來,古人制笛就常用竹,但偶爾也採用其他材料如銅、鐵、銀、瓷、玉等,骨亦其中之一,只是似更為罕見。筆者稽諸文獻,有這樣二例。一是晉代的猿骨笛。唐《酉陽雜俎》載:“昔晉時有人以猿骨為笛,吹之,其聲清圓,絕勝竹笛。”一是明代的鶴骨笛。明《玉芝堂談薈》卷八有馮海粟《鶴骨笛》詩一首,詩云:
胎仙脫骨字飛瓊,換羽移宮學鳳鳴。
噴月未醒千載夢,徹雲猶帶九皋聲。
管含芝露吹香遠,調引松風入髓清。
莫向嶺頭吹暮雪,籠中媒鳥正關情。
鶴有胎仙、九皋等異稱。起句中的“飛瓊”是主人為這支笛子起的雅號(在古代,這類雅號有的是鐫刻在樂器上面的)。
在1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了16只完整的骨笛,該笛是用鶴類長骨製成,一般長20多釐米,直徑一釐米左右。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的之分。形制固定,製作規範、精美,多為7孔,且分佈均勻。個別笛子在主音旁有調節不孔,有的尚留有製作時的設計刻痕。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長22釐米,7孔,磨製精細,儲存完好,在第六孔與第七之間靠近第七孔處穿一個調音,為豎笛,經測音可發出聲音階,調音孔可以發兩變音。
它的發現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同時它是世界上同時期遺存中最完整而豐富、音樂效能最好的音樂實物。它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英國最近出版的權威科學雜誌《自然》載文介紹了這一發現。據主持挖掘工作的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張居中介紹,他們是在發掘位於河南省舞陽縣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時,在一些墓葬主人的左股骨兩側發現這些骨笛的。經動物學家鑑定,賈湖骨笛是用鶴類動物的尺骨鋸去兩端關節鑽孔而成,制笛之前賈湖人曾經過認真計算,笛子製成後還運用打小孔的方法調整個別孔的音差,製作方法和過程,與現在民族管樂器的製法很相似。它反映出的音律水平和計算水平之高,令人驚歎。專家研究發現,賈湖人已經有了音與音之間距離差別的基本概念,這些音程關係,經過了七八千年,甚至上萬年的音樂藝術實踐,直至明代樂律學家朱載在計算和理論上加以科學化的總結,才使人們對十二平均律有了新的認識。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中部,屬早於仰韶文化的裴李崗文化,古代賈湖先民曾在此居住了千年之久。張居中等人從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七年,共在此進行了六次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器物。
賈湖骨笛,距今約8000年,不僅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製器皿狀笛子和在化妝版上刻畫的類似後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稱為中國笛子的鼻祖。從約九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中出土的一批精緻骨笛,最近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分屬於賈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經專家研究已具備了四聲、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動物骨骼是遠古先民製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進入文字記載的歷史,隨著人類物質文化的顯著進展,骨製品已大為減少。“笛”字初寫作“篴”,但部首均從竹,說明二字產生的年代,笛子早已採用竹類來進行製作了。甚至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經制造過骨笛。然而骨笛並沒有因此而完全絕跡。
自周代雅樂中用竹笛配器以來,古人制笛就常用竹,但偶爾也採用其他材料如銅、鐵、銀、瓷、玉等,骨亦其中之一,只是似更為罕見。筆者稽諸文獻,有這樣二例。一是晉代的猿骨笛。唐《酉陽雜俎》載:“昔晉時有人以猿骨為笛,吹之,其聲清圓,絕勝竹笛。”一是明代的鶴骨笛。明《玉芝堂談薈》卷八有馮海粟《鶴骨笛》詩一首,詩云:
胎仙脫骨字飛瓊,換羽移宮學鳳鳴。
噴月未醒千載夢,徹雲猶帶九皋聲。
管含芝露吹香遠,調引松風入髓清。
莫向嶺頭吹暮雪,籠中媒鳥正關情。
鶴有胎仙、九皋等異稱。起句中的“飛瓊”是主人為這支笛子起的雅號(在古代,這類雅號有的是鐫刻在樂器上面的)。
在1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了16只完整的骨笛,該笛是用鶴類長骨製成,一般長20多釐米,直徑一釐米左右。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的之分。形制固定,製作規範、精美,多為7孔,且分佈均勻。個別笛子在主音旁有調節不孔,有的尚留有製作時的設計刻痕。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長22釐米,7孔,磨製精細,儲存完好,在第六孔與第七之間靠近第七孔處穿一個調音,為豎笛,經測音可發出聲音階,調音孔可以發兩變音。
它的發現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同時它是世界上同時期遺存中最完整而豐富、音樂效能最好的音樂實物。它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英國最近出版的權威科學雜誌《自然》載文介紹了這一發現。據主持挖掘工作的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張居中介紹,他們是在發掘位於河南省舞陽縣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時,在一些墓葬主人的左股骨兩側發現這些骨笛的。經動物學家鑑定,賈湖骨笛是用鶴類動物的尺骨鋸去兩端關節鑽孔而成,制笛之前賈湖人曾經過認真計算,笛子製成後還運用打小孔的方法調整個別孔的音差,製作方法和過程,與現在民族管樂器的製法很相似。它反映出的音律水平和計算水平之高,令人驚歎。專家研究發現,賈湖人已經有了音與音之間距離差別的基本概念,這些音程關係,經過了七八千年,甚至上萬年的音樂藝術實踐,直至明代樂律學家朱載在計算和理論上加以科學化的總結,才使人們對十二平均律有了新的認識。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中部,屬早於仰韶文化的裴李崗文化,古代賈湖先民曾在此居住了千年之久。張居中等人從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七年,共在此進行了六次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