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古談今

    元仁宗按朱元璋和明朝的官方史學家,以及後世支援中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史學家和民眾來看,那肯定是明君。在反對中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秉持漢極端主義觀點的人看來,那肯定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元仁宗

    首先,元仁宗積極倡導儒家文化,要求蒙古、色目人學習漢文化。有助於民族矛盾緩和。帶動了元朝統治階層真正“漢化”地開始,自此元朝“漢化”派逐漸強大,有了與“守舊派”抗衡地資本。

    其次,元仁宗完成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遺願,開始實行科舉制。雖然,科舉制實行“雙軌”對蒙古有諸多保證,但這個很正常。甭說不同民族間,就是同是漢族,朱元璋對江浙地區的人同樣採取不同政策。畢竟曾是戰場的敵人,想要三四十年跟兄弟一樣不可能。

    元仁宗皇后

    再次,元仁宗沒有履行政治承諾,把皇位交給哥哥元武宗的兒子,導致之後二十多年的內亂,對元朝的存在造成傷害。“漢化派”分裂等原因。這要從人性考慮,沒哪個人會遵守承諾,把天大誘惑推給侄子不給兒子。宋太宗不照樣把自己侄子逼得自殺,其他的不明不白。

    再次,元仁宗對於蒙古、色目等貴族進行了抑制的同時,對我們漢人的對待也相對改善,也算難能可貴。

    當然,你要非得按現在標準和漢政權標準去苛求,那肯定達不到。畢竟,他們屬於勝利者,我們屬於失敗者。能做到那樣兒已經難能可貴了。

    最後,朱元璋指派的明朝學者編纂的《元史》中的元仁宗評價說得比較客觀,當然,有人說那是清朝人篡改的。我只能呵呵呵了。

    總體上說,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一政權,“漢化”(主要是指文化方面、政治制度上)速度和成績上不太好。

    但對後來的另一個民族滿族帶來了教訓,滿族並吸取了。其實,雙軌制科舉,清朝也是。滿族“漢化”成功也只能是從嘉慶開始還算完成,道光年間,湖南人崛起是“漢化成功”的標誌。

    嘉慶

    作為結束語,說說《元史》的評價吧。仁宗天性慈孝,聰明恭儉,通達儒術,妙悟釋典,嘗曰:"明心見性,佛教為深;修身治國,儒道為切。"又曰:"儒者可尚,以能維持三綱五常之道也。"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慾,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

  • 2 # 論史

    元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從史書上看他確實是一個好皇帝,不管是明朝修的《元史》、還是後世修的《新元史》或《元史新編》都對他評價很高。他的一生主要作為就是推行漢法和延祐經理,但是由於在保守勢力的干涉下,最後失敗。

    元仁宗推行漢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抑制諸王的權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代雖然推行了中央集權的政策,但是蒙古諸王仍然對他們的領地保留有相當大的權力,元仁宗試圖削弱他們還保有的各項特權來加強皇權專制。

    早在剛繼位的時候,他就下令撤銷諸王在自己領地內斷事官,蒙古人犯盜竊罪和詐騙罪的,由當地的千戶拿問,這就意味著他已經開始剝奪蒙古諸王的司法權了。

    辛卯,罷諸王斷事官,其蒙古人犯盜詐者,命所隸千戶鞫問。

    在延祐二年,元仁宗下令諸王封地內的達魯花赤由中書省任命的官員擔任,諸王只能任命副達魯花赤。在一年後,甚至連諸王任命副達魯花赤權力也被取消了,由當地的同知和縣丞來擔任。但是這項改革措施遭到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而遭到失敗,在延祐四年,元仁宗不得不重新恢復了宗親自闢達魯花赤的權力。

    二、以儒家思想澄清吏治,採用科舉選士,進用儒士。

    元仁宗少時師從名儒李孟,深受儒家學說的薰陶,算是一個通達儒術的皇帝,他曾經對群臣表達過對儒家學說的重視。

    所重乎儒者,為其握持綱常,如此其固也。

    首先,大量翻譯漢文著作。如《孝經》、《貞觀政要》等,要求蒙古和色目精英認真學習,希望透過儒家道德教化來引導他們,沖淡蒙古舊俗。

    其次、重新恢復被停止數十年的科舉考試,即“延祐開科”。雖然此次科舉取士的規模有限,而色目人、漢人在科舉授官中比蒙古人低了一級,反應出了蒙古本位的色彩。但是,對士人來說這無疑是福音,而“延祐開科”是以程朱理學對儒家經典的闡述做為判卷標準,也推動了理學的官學化和全面普及。

    第三,在賦稅制度上開展“延祐經理”。這項賦稅制度要求四十天內,江浙、江西、河南向官府報告自己的田產,報告不實者就要處罰。這項政策是針對江南土地兼併嚴重,對國家的稅收產生了負面影響而制定的,如果實行得當,能改變稅收不合理的狀況。但是由於當時官吏腐敗,在執行過程中對民間產生了巨大的紛擾加上江南大地主的群起抵制,最後失敗。

    元仁宗在位期間,其施政遭到了答己太后和其親信鐵木迭兒的嚴重掣肘,在鐵木迭兒當政時期,收受賄賂,貪贓枉法,元仁宗想多次處置,但都因為太后的阻礙,沒有成行。

    總體來說,元仁宗的所有改革因為保守勢力的強大基本上是失敗的,他的漢化改革的銳氣由於各方面重壓也變得消極起來(在他執政晚期,為了排解鬱悶,大量飲酒,這個行為也和他的早逝有關),只能說他是一個符合儒家規範、想把事情努力做好的皇帝。但是,他本人確實不具備雄才大略,面對保守勢力不得不屈服,他的悲情和清朝的嘉慶皇帝是有點相似的。

    我就以《新元史》對元仁宗的評價做為結束語吧!史臣曰:仁宗孝慈恭儉,不邇聲色。待宗戚勳舊,始終以禮,大臣親老,時加恩賚。有司奏大辟。輒惻怛移時。晉寧候甲兄弟五人,俱坐法死。帝憫之,宥一人以養其父母。崇尚儒學,興科舉之法,得士為多。可謂元之令主矣!

  • 3 # 老照片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是元武宗海山的弟弟,在位十年,推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促進了社會發展。

    (元仁宗畫像)

    早在愛育黎拔力八達發動政變,剿滅元成宗皇后伯嶽吾·卜魯罕和安西王阿難答之後,就有大臣推薦仁德寬厚的愛育黎拔力八達登基稱帝,但是他鑑於自己實力有限,而且上面還有自己的哥哥海山,所以諸多邀請身在漠北的海山回大都稱帝。等到武宗海山去世後,1311年,愛育黎拔力八達才即位,也就是後來的仁宗。

    仁宗即位後,在漢人大臣的輔佐下,吸收儒學漢法,努力糾正武宗時期的各項弊政,推行新政,以期促進蒙元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但是仁宗十分看重蒙古舊制,不願徹底改變,所以改革實際上缺乏深度,收效有限。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年僅三十六歲的仁宗去世,諡號聖文欽孝皇帝,汗號“普顏篤可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知道祝姓的來歷嗎?或者古代姓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