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廣州世豪文化
-
2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歌劇的誕生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音樂現象之一。歌劇不僅僅是歌唱的戲劇,它是一種用音樂來表現的戲劇,是包含詩歌、音樂、美術、戲劇和舞蹈等各種形式的綜合藝術。早期歌劇吸收了前人的諸多遺產,例如古希臘的悲劇、中世紀的教儀劇和田園劇、文藝復興的牧歌劇和幕間劇等等。而歌劇在這時的誕生,則可以視為人文主義者在試圖仿照想象中的古希臘戲劇,創作出新體裁。
最早的歌劇產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卡梅拉塔”(Camerata)社團。當時,在貴族巴爾第伯爵(Giovanni de Bardi,1534年- 1612年)家中,常聚集一群作家、藝術家、音樂家探討藝術理論。後來巴爾第離開後,另一位貴族柯爾西(Jacopo Corsi,1561年- 1602年)繼續成為這個團體的主要領導。團體中的主要成員還有詩人裡努契尼(Ottavio Rinuccini,1562年-1621年),作曲家佩裡(Jacopo Peri,1562年- 1633年)、卡契尼(Giulio Caccini,約1545年- 1618年),以及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之父文森佐·伽利萊(Vincenzo Galilei,1520年- 1591年)等等。卡梅拉塔的成員們的初衷是想恢復古希臘的音樂戲劇,但是由於古希臘的戲劇音樂毫無留存,大家只好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創作。這最終的結果是創造出一種具有深遠影響的新體裁———歌劇。
1598年裡努契尼作指令碼、佩裡作曲的《達芙妮》(Dafne)上演。只可惜作品的大部分音樂都沒有儲存下來。第一部音樂完整儲存下來的歌劇是佩裡和卡契尼作曲、裡努契尼作指令碼的《尤麗狄茜》。這部歌劇是貴族柯爾西送給佛羅倫薩的梅迪奇家族婚禮的禮物。音樂中使用單聲歌曲形式,即歌手在樂器伴奏下,演唱介於說和唱之間的宣敘調風格的曲調。此外,羅馬也於1600年上演了卡瓦里埃利(Emilio de Cavalieri,1550年- 1602年)作曲的《關於靈魂與肉體的戲劇》。
一、蒙特威爾第和《奧菲歐》
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年- 1643年)是一位橫跨兩個時代的作曲家,他的創作被認為是連線文藝復興晚期和巴洛克早期的橋樑。蒙特威爾第稱得上是地道的義大利作曲家,他出生在義大利克雷蒙那,從小在當地大教堂接受音樂教育。後來,他在義大利曼圖亞宮廷中服務了十多年。在此期間寫出了其第一部歌劇《奧菲歐》。1613年,蒙特威爾第被任命為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的樂長,在此工作達30年之久,直至逝世。
圖4.1.1 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
蒙特威爾第追求在音樂中表現歌詞的情感內容。在作品中為了表現情感內容,他運用了各種手法。例如透過突然的調性變化,展現戲劇性情感轉折;使用多種體裁、樂器展現不同場景等等。在他的歌劇中,充滿了戲劇性和人性的力量。
【作品選介】《奧菲歐》
蒙特威爾第於1607年創作了歌劇《奧菲歐》,這部作品被認為是早期歌劇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講述了古希臘的愛情故事。奧菲歐是詩人兼歌手,他的音樂可以說有驚天地、泣鬼神之力。故事中,相愛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在舉行婚禮時,尤麗狄茜被毒蛇咬傷身亡。奧菲歐決定去陰間救妻子。奧菲歐的歌聲感動了冥王,答應如果在到達塵世前,不回頭看尤麗狄茜,她就會獲得生命。但是,奧菲歐違反了誡命,冥王再次奪去了尤麗狄茜的生命。最後,太陽神阿波羅將奧菲歐帶上天堂。
在第二幕中,當奧菲歐得到尤麗狄茜死訊後,演唱了著名的悲歌“你與世長辭”(Tu se’morta)。歌詞大意:你與世長辭,我的妻子,而我還留在世間?你離開了我,不再回來,而我卻仍在這裡……
這段旋律充滿著情感。在歌詞“你與世長辭”開始,旋律音使用向下跳進,人的情緒也隨之下沉。歌詞“你離開我”處,旋律使用相似時值音符的同音重複,刻畫出沉重狀態下人的特殊情感。和絃中偶爾出現的不協和音、變化音,都是為了增強悲劇性情感張力。
二、蒙特威爾第之後的義大利歌劇
義大利歌劇在17世紀20年代後,開始在羅馬得到發展。羅馬歌劇主要透過教會人士的興趣和贊助發展。著名的作曲家有蘭迪(Stefano Landi,1586年-1639年)和羅西(Luigi Rossi,1597年- 1653年)。
威尼斯於1637年建立了聖卡西亞諾劇院,這是第一座公眾歌劇院。此後又有若干所劇院相繼建成,這些劇院的運營完全依靠觀眾上座率,歌劇面對的觀眾不再侷限於宮廷而轉向公眾,促使創作者和參演人員想方設法去吸引聽眾。蒙特威爾第還為威尼斯創作了最後兩部歌劇《尤利西斯返鄉》(1641年)和《波佩阿的加冕》(1642年)。
蒙特威爾第之後,威尼斯歌劇的領軍人物是其學生卡瓦利(Pier Francesco Cavalli,1602年- 1676年)和切斯蒂(Antonio Cesti,1623年- 1669年)。卡瓦利的作品繼承了老師的戲劇性,同時強調詠歎調的作用。作品中詠歎調與宣敘調逐步分離開來。
切斯蒂尤其擅長抒情性的詠歎調。他最著名的歌劇是《金蘋果》(1667年)。這部歌劇是為慶祝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與西班牙瑪格麗特公主的婚禮而作。作品宏大、豪華,各種複雜的機關佈景令人叫絕,效果壯觀堪稱當時之最。
17世紀後半葉開始,威尼斯成為了義大利歌劇中心。音樂成為歌劇的首要因素,戲劇則成為音樂的附庸。歌劇開始逐漸追求豪華的舞臺佈景和舞臺效果。
圖4.1.2 切斯蒂的《金蘋果》上演示的豪華佈景
圖4.1.3 斯卡拉蒂
到了18世紀,義大利歌劇的中心轉移到了那不勒斯。這時期,那不勒斯歌劇的形式逐漸固定下來。宣敘調分為了兩種:乾唱宣敘調(用羽管鍵琴或低音樂器伴奏,用於對白中)和帶伴奏宣敘調(用樂隊伴奏,用於戲劇性場景)。此外發展出獨特的返始詠歎調。
那不勒斯歌劇學派的代表是亞歷山大·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年- 1725年)。斯卡拉蒂擅長創作詠歎調,尤其偏愛返始詠歎調。這種詠歎調的結構為ABA三個部分,但是在反覆時,不將A段再寫出來,而是在B段結束處標記da capo,意思是從頭反覆,在A段結尾標記Fine(終止)。此外,斯卡拉蒂的樂隊中樂器日益完善。樂隊序曲採用“快—慢—快”的形式,這種序曲被稱為義大利序曲,是後來交響樂的前身之一。斯卡拉蒂代表性的歌劇是《格麗塞爾達》。
回覆列表
其實古典音樂是個很泛的概念,談到不同時期的劃分的話,那就按歷史去排吧。
首先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宗教音樂為主導,基本在基督教堂裡演唱;
然後到1450年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也進行了文藝復興,也開始形成了大小調式;
第三:巴洛克時期,1600年開始,音樂進行了大發展,出現了巴赫和亨德爾這樣偉大的作曲家,各種題材也相繼出現,如:歌劇、奏鳴曲、協奏曲等;
第四:古典主義時期,慢慢脫離了宗教的影響,作曲家們開始在音樂中表達人性內涵、哲理這些東西,出現了一批大師,如:海頓(被譽為“交響樂之父”“)、莫扎特(音樂神童)、貝多芬被譽為“樂聖”等。
第五:浪漫主義時期與民族樂派,在1827年後,當時的歐洲浪漫主義興起,作曲家開始把內心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著名的演奏家帕格尼尼,李斯特等都是當時的大明星。他們的音樂表現都有很大炫技的成分,直到現在也有很多裝逼的在利用他們的曲子唬人;同時這一時期音樂風格也開始多元化,也出現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後來一款很牛逼的打譜軟體以他的名字命名),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
第六:浪漫主義後期,歐洲調性體系發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後的時期,這時期代表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代表了歐洲傳統作曲法最高境界,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像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偉的作品。還有新古典主義的斯特拉文斯基,崇尚復調和對位法,採用多調性,為未來的先鋒音樂打下了基礎。
第七:印象派音樂,進入19世紀,出現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相信大家也聽說過印象派畫家吧,這一時期畫畫的和搞音樂的穿一條褲子;
第八:十二音序列與無調性音樂,一個世紀過去,以韋伯恩為代表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音樂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發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後勳伯格為代表的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
第九:電子音樂與先鋒音樂,二戰後,隨著科技的進步,開始出現了電子音樂,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融合,音樂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化,1945年後的音樂被一般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也更加理論化,也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有很多人走火入魔了,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