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易文史觀
-
2 # 跪射俑
戴高樂預見到了坦克集團使用將在未來戰爭中所向披靡。他將這一想法寫成書,此書售價15法郎。但法華人不重視這本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書,德華人重視此書,並在德軍中實施此書的內容,結果二戰中德軍用坦克部隊縱橫戰場,法國被打敗、投降。
戴高樂預見到了坦克集團使用將在未來戰爭中所向披靡。他將這一想法寫成書,此書售價15法郎。但法華人不重視這本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書,德華人重視此書,並在德軍中實施此書的內容,結果二戰中德軍用坦克部隊縱橫戰場,法國被打敗、投降。
戴高樂是法國著名的軍事活動家。他在聖西爾軍事學校和巴黎高等軍事學校取得了優異成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過各種指揮和參謀職務,並從事過軍事教學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創見性地提出了戰勝德國的“秘密武器”。但戴高樂萬萬沒有料到,由此卻導致了一場“禍起蕭牆”的悲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東後,戴高樂進入法國軍事學院深造,他在學習過程中,把軍事理論密切聯絡“一戰”的實際,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結合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可能的作戰物件及其特點,進行了具體分析,撰寫出版了幾部軍事理論著作,科學地預見到未來戰爭中戰鬥行動的機動性空前增強,並將出現坦克戰和機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的運動戰等新特點。
為了使自己的見解更有說服力,撬開那些控制著法國軍事機器的保守派的腦筋,戴高樂刻苦地博覽群書,專心致志地研究機械化戰爭,並於1934年出版了《建立職業軍》一書。
他在書中首先詳盡地分析了法國的地形,指出與比利時毗鄰的法國邊界是個明顯的薄弱環節。接下去他又擴充套件到國際環境:英國和美國由於遠隔大洋,難以進攻;德國的權力中心和工業中心高度分散,不易一舉摧毀西班牙有比利牛斯山屏護;義大利有阿爾卑斯山為障;而法國的心臟巴黎周圍地形平坦開闊,防守困難,對任何入侵之敵都敞開著大門。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靠的衛國措施不是沿用過時的要塞式防禦,而應建立一支由10萬人組成的精悍職業軍6個機動能力很高的裝甲師,這種裝甲師與航空兵協同,實施廣泛機動作戰,將成為現代戰爭中決定勝負的重要突擊力量但是,當時法國的軍事決策權被保守勢力牢固地把持著,他們的軍事觀點與戴高樂格格不入,他們認為有了“馬奇諾防線”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因此,戴高樂的被後來的事態發展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建議,被因循守舊、思想保守的權貴們一棍子打翻在地,還踏上一隻腳,永世不得翻身。與此恰恰相反,納粹德國的將軍們對戴高樂提出的這一新的軍事思想卻極為重視,只用了15個法郎將《建立職業軍》一書買到手。
德軍上將古德里安對此書給予很高的評價,此書與他在各種著作中闡述的現代戰爭中裝甲兵使用的觀點不謀而合。他根據這種理論,形成了裝甲師編制和坦克戰術等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他成為納粹德國的“閃擊英雄”。德國運用強大的裝甲兵團閃擊了法國,僅一個半月,法國就戰敗投降。
所以戰後,作家博納爾在他的《夏爾・戴高樂》一書中,引用一位法華人對德華人講的一句話:
“德華人在法國贏得勝利,只花了15個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