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陝北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封閉型農業經濟。然而,陝北人仍然需要有人把本地的土特產賣出去,再從外地把自己需要的日用品買回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趕牲靈的便應運而生。在陝北特殊的地理環境下,千百年來,運貨馱人以及貨物流通,終年由這些趕牲靈的來承擔。他們或吆上毛驢或趕上騾子或拉上駱駝,風餐露宿、風雨無阻,出神府進蒙地,下延安入關中,走三邊去寧夏,過黃河到山西,把陝北的紅棗、綠豆、羊皮等土特產運到外地,再把外地的洋布、食鹽、菸葉等換回陝北。
趕牲靈的每天的行程(也稱每站)大約是七十華里左右,有時為了趕路程或者是急著要見到心中的那個妹妹,也有每天走八十里九十里甚至是一百里的,這叫“放大站”。民歌中對此多有反映,比如:“馬鈴子響來鞭子抽,記起我情人放大站。三站改成走兩站,趕死趕活為了誰?”趕牲靈的漢子們離家外出少則七天八天,多則一月兩月,山高路遠,地僻人稀,存留在他們心中唯有的一點溫存,也許就是每天晚上能夠給他們提供吃住甚至是愛的途中那一家騾馬店了。是呀,有趕牲靈的就有開店的,趕牲靈的把開店的看成是土地爺,開店的則把趕牲靈的當作是財神爺。一來二往,人熟了,情生了,悽美而浪漫的民歌與愛情故事便隨之流傳開來了:“你趕上騾子我開上店,來來往往常見面。大路畔上鈴子響,劉成和哥哥過來了。”“四上里長澗羊羔山,好婆姨出在張家畔。張家畔起身劉家峁站,峁底裡下去我把朋友看。”
對於許多趕牲靈的來說,浪漫與溫馨只不過是如流星般好夢易逝,而勞苦與艱險卻似噩夢般如影相隨。一路上,他們遇到的最大的危險,一是黑風,二是土匪。黑風會讓他們迷失方向、忍飢挨餓,甚至是葬身沙海;遇上土匪,輕者遭越貨,重者遭殺頭。前者是天災,後者是人禍,這天災人禍時時處處都在威脅著趕牲靈者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他們才會腳踩大地面對蒼天發出這樣的詰問:“三月的太陽紅又紅,為什麼我們趕腳的人兒這樣苦命?”
許多人對趕牲靈這一現象可以說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謂的其二,就是有關趕牲靈的一些基本常識。趕牲靈,牲靈者,可以是毛驢也可以是騾子亦可以是駱駝。吆毛驢趕騾子多走山路,且曉行夜宿,而拉駱駝則多走沙地,且夜行曉宿。
還有民歌《趕牲靈》裡常唱的那句歌:“走頭頭那騾子三盞盞燈”這裡邊提到了兩個概念,一是“走頭頭騾子”。趕牲靈很少是一人一騾去趕,一般都是幾人幾騾或十幾人十幾騾組成一支趕牲靈的隊伍。在趕牲靈的隊伍中,走在最前頭的那頭騾子就是走頭頭騾子。走頭頭騾子不但要強壯而且要機靈,趕走頭頭騾子的人大都是那些常年經營此道,且經驗豐富的腳伕。故而,趕頭騾的人的工錢也比其他人的多一倍。二是“三盞盞燈”。只有走頭頭騾子才能戴三盞盞燈,三盞盞燈就是在騾子籠套頂部兩耳之間用銅絲豎扎幾根紅纓纓,下端裹著三面銅鏡,Sunny一照閃閃發光,如三盞燈。三盞盞燈一是起裝飾作用,二是起訊號作用——當兩支趕牲靈的隊伍相遇時,只要燈光一閃,雙方便都意識到,對面來了趕牲靈的,以便及時避讓,以免狹路相逢。
趕牲靈也免不了要繳稅,這就涉及到了一個特殊的概念——騾櫃。據《綏德縣誌》記載:1925年前後,綏德縣衙和當地的反動軍隊、土豪劣紳串通一氣,組織了“騾櫃”,敲詐勒索腳戶。大路上遇見腳戶,“騾櫃”的人不但要向他們徵稅,而且還強迫他們給軍政人員無代價地去支差,少則幾天,多則十幾天。如果不去就得捱打捱罵。
趕牲靈的這一行當,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演變成了拉架子車和拉牛車。那時的腳戶也由為私人運貨轉為給縣城的供銷合作社運貨。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陝北大地人民公社化後,黃土高原上這一特殊的社會階層便漸漸地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舊時,陝北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封閉型農業經濟。然而,陝北人仍然需要有人把本地的土特產賣出去,再從外地把自己需要的日用品買回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趕牲靈的便應運而生。在陝北特殊的地理環境下,千百年來,運貨馱人以及貨物流通,終年由這些趕牲靈的來承擔。他們或吆上毛驢或趕上騾子或拉上駱駝,風餐露宿、風雨無阻,出神府進蒙地,下延安入關中,走三邊去寧夏,過黃河到山西,把陝北的紅棗、綠豆、羊皮等土特產運到外地,再把外地的洋布、食鹽、菸葉等換回陝北。
趕牲靈的每天的行程(也稱每站)大約是七十華里左右,有時為了趕路程或者是急著要見到心中的那個妹妹,也有每天走八十里九十里甚至是一百里的,這叫“放大站”。民歌中對此多有反映,比如:“馬鈴子響來鞭子抽,記起我情人放大站。三站改成走兩站,趕死趕活為了誰?”趕牲靈的漢子們離家外出少則七天八天,多則一月兩月,山高路遠,地僻人稀,存留在他們心中唯有的一點溫存,也許就是每天晚上能夠給他們提供吃住甚至是愛的途中那一家騾馬店了。是呀,有趕牲靈的就有開店的,趕牲靈的把開店的看成是土地爺,開店的則把趕牲靈的當作是財神爺。一來二往,人熟了,情生了,悽美而浪漫的民歌與愛情故事便隨之流傳開來了:“你趕上騾子我開上店,來來往往常見面。大路畔上鈴子響,劉成和哥哥過來了。”“四上里長澗羊羔山,好婆姨出在張家畔。張家畔起身劉家峁站,峁底裡下去我把朋友看。”
對於許多趕牲靈的來說,浪漫與溫馨只不過是如流星般好夢易逝,而勞苦與艱險卻似噩夢般如影相隨。一路上,他們遇到的最大的危險,一是黑風,二是土匪。黑風會讓他們迷失方向、忍飢挨餓,甚至是葬身沙海;遇上土匪,輕者遭越貨,重者遭殺頭。前者是天災,後者是人禍,這天災人禍時時處處都在威脅著趕牲靈者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他們才會腳踩大地面對蒼天發出這樣的詰問:“三月的太陽紅又紅,為什麼我們趕腳的人兒這樣苦命?”
許多人對趕牲靈這一現象可以說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謂的其二,就是有關趕牲靈的一些基本常識。趕牲靈,牲靈者,可以是毛驢也可以是騾子亦可以是駱駝。吆毛驢趕騾子多走山路,且曉行夜宿,而拉駱駝則多走沙地,且夜行曉宿。
還有民歌《趕牲靈》裡常唱的那句歌:“走頭頭那騾子三盞盞燈”這裡邊提到了兩個概念,一是“走頭頭騾子”。趕牲靈很少是一人一騾去趕,一般都是幾人幾騾或十幾人十幾騾組成一支趕牲靈的隊伍。在趕牲靈的隊伍中,走在最前頭的那頭騾子就是走頭頭騾子。走頭頭騾子不但要強壯而且要機靈,趕走頭頭騾子的人大都是那些常年經營此道,且經驗豐富的腳伕。故而,趕頭騾的人的工錢也比其他人的多一倍。二是“三盞盞燈”。只有走頭頭騾子才能戴三盞盞燈,三盞盞燈就是在騾子籠套頂部兩耳之間用銅絲豎扎幾根紅纓纓,下端裹著三面銅鏡,Sunny一照閃閃發光,如三盞燈。三盞盞燈一是起裝飾作用,二是起訊號作用——當兩支趕牲靈的隊伍相遇時,只要燈光一閃,雙方便都意識到,對面來了趕牲靈的,以便及時避讓,以免狹路相逢。
趕牲靈也免不了要繳稅,這就涉及到了一個特殊的概念——騾櫃。據《綏德縣誌》記載:1925年前後,綏德縣衙和當地的反動軍隊、土豪劣紳串通一氣,組織了“騾櫃”,敲詐勒索腳戶。大路上遇見腳戶,“騾櫃”的人不但要向他們徵稅,而且還強迫他們給軍政人員無代價地去支差,少則幾天,多則十幾天。如果不去就得捱打捱罵。
趕牲靈的這一行當,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演變成了拉架子車和拉牛車。那時的腳戶也由為私人運貨轉為給縣城的供銷合作社運貨。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陝北大地人民公社化後,黃土高原上這一特殊的社會階層便漸漸地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