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捕頭
-
2 # 鄭光赫
我記得最早應該是《頑主》,張國立、葛優、梁天主演。
再後來,有《橡皮人》,電影叫《大喘氣》,然後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你不是個俗人》拍了《甲方乙方》,《我是你爸爸》拍了《狼狽不堪的日子》,馮小剛演的。《動物兇猛》拍了《Sunny燦爛的日子》。
《空中小姐》+《永失我愛》+《過把癮就死》拍了電視劇,叫《過把癮》。
我記得這麼多,可能有誤,或有遺漏。
-
3 # 五樓潸然淚下
王朔被拍成影視劇的作品有如下這些:
1988年《輪迴》導演:黃建新主演:雷漢、譚小燕、王學圻、賈宏聲雖然在內涵上與原小說不完全貼合,但站在電影的角度還是有許多特別之處。
1988年《大喘氣》導演:葉大鷹主演:蔡鴻祥、鄺平、謝園、張波觀眾知道葉大鷹,很多是因為《紅色戀人》,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他就在改編王朔小說為電影的過程中顯示了自己的導演個性。
1989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導演:夏鋼主演:陳繼紅、吉虹、紀玲、羅鋼一部有爭議的小說改編成了一部有爭議的電影,雖然沒有大腕,但這部電影卻有著持久的魅力。
1989年《頑主》導演:米家山主演:張國立、潘虹、梁天、葛優、馬曉睛這是一部過了十幾年看上去依然很美的電影,如此恰到好處的誇張,如此深刻含蓄的批判,在今天看來真是鳳毛麟角。
1992年《青春無悔》導演:周曉文主演:石蘭、張豐毅、柳雲龍、呂麗
1993年《消失的女人》導演:何群、劉寶林主演:葛優、耿歌、劇雪、尤勇
1993年《無人喝彩》導演:夏鋼主演:丁嘉莉、方子哥、蓋克、謝園好像只有王朔式的出人意料的故事才能改編成如此出人意料的電影。其實這是王朔先劇本後小說的一次反改編,這樣誕生的好小說並不多見。
1994年《永失我愛》導演:馮小剛主演:郭濤、徐帆、劇雪王朔小說純情風格的一次影像集中展示,但是煽情煽得有些過度。
1994年《Sunny燦爛的日子》導演:姜文主演:夏雨、寧靜、陶紅天才小說家王朔與天才導演姜文的“強強聯合”,用影像把文字的光芒進一步放大。這樣完美的合作不知何時才有下一次。
1996年《爸爸》導演:王朔王朔導演根據自己小說改編的電影,有一些領會當然是其他導演無法代勞的。1998年《甲方乙方》導演:馮小剛主演:葛優、劉蓓、何冰以賀歲片新浪潮為代表的中國產影片市場的回暖始於《甲方乙方》,在觀眾歡呼馮小剛的時候,卻忽略了王朔對於這部電影的決定性作用。
2000年《一聲嘆息》導演:馮小剛主演:傅彪、劉蓓、徐帆、張國立“賀歲片”導演馮小剛轉型之作,真實地反映了中年男女組建家庭之後面臨的生活和愛情危機。
2002年《我愛你》導演:張元主演:徐靜蕾、佟大為電影版少了一些浪漫,多了一些斤斤計較,所謂現代愛情,就是一場討價還。
回覆列表
前段時間在老家待了一週。這幾個月城裡的日子開始變慢,鄉間的日子就變得更慢。老家總有老物件,一天下午翻騰舊東西,找出幾本將近20年前買的舊書,其中包括1992年出版的《我是王朔》,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的。
之所以說是20年前的書,是因為這是一本舊書,2000年左右我閒逛舊書攤的時候買入。第一時間肯定翻了一遍,但至今已印象模糊,再次讀起,有些內容居然感覺有些新鮮。
一
1992年是什麼概念呢?那時候王朔志得意滿,那麼多小說已經在八十年代暢銷,1988年他的四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1990年前後他參與策劃的《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引發轟動,《愛你沒商量》的劇本剛剛交出,華藝出版社正要出版他四本一套的《王朔文集》。
而在這之後,由他三部小說改編而成的《過把癮》即將熱播,他參與策劃並定下劇名的《我愛我家》即將拍攝,由他小說《動物兇猛》改編的電影《Sunny燦爛的日子》風光一時。而後他遠赴美國,再其後出版《看上去很美》,然後的然後,王朔成為現在不再熱鬧的王朔。
二
訪談就在王朔的家裡,除了兩位提問者和王朔對話,旁邊還有王朔當時的愛人沈旭佳。沈旭佳是一位舞蹈演員,早年間和王朔算一對神仙眷侶。
王朔接受訪談的時候,沈旭佳在旁邊端茶倒水,偶爾插話,讀起來很有現場感,也能多少看出王朔當時和沈旭佳融洽的感情狀態。
發問者說起請人為這本書寫序的事情,王朔說,要不讓沈旭佳寫。發問者說,當然好。沈旭佳馬上說,“我不寫,我淨寫錯字兒。你們喝水。”
看沈旭佳的發言風格,和王朔有那麼一些神似,兩人曾經那樣惺惺相惜,想來也不奇怪。另外“你們喝水”這樣的話也能印出來,可見作者和編輯的偷懶,另外也讓多年之後的讀者瞧出趣味。
三
提問者又問,能否發一張你們三口子的照片?
王朔還沒說話,沈旭佳馬上反駁,“不行不行。你們不知道,人家在讀者中,特別是在青年女讀者中,一直是城市獨行俠的形象。我和咪咪一登出來,影響銷路。”
咪咪是王朔與沈旭佳的女兒王咪,1988年出生,當時只有4歲。後面的訪談王朔還提到了女兒,“我們的女兒有福氣,1988年6月6日出生。”提問者也是會說話,點評了一句“發發大順”。
多年之後的2013年9月,這位“發發大順”的女兒出嫁,丈夫是畫家朱新建的兒子硃砂。參加婚禮的有王朔的朋友馮小剛、趙寶剛等人,但作為新娘父親的王朔並沒有現身。有人說,老王見不了這種場面。
王朔要對女兒說的話,大概都寫在2007年那本薄薄的《致女兒書》裡了。
四
隨後的訪談錄中,王朔開始回憶自己的成長,說到在新兵連見不到女的,有一次查大腦炎來了幾個中年女大夫,是陸軍醫院的,就已經感覺非常漂亮,“擱現在看,甭說她了,連那封陽臺的看車的……”
這裡的“她”,應該指的是旁邊坐著的沈旭佳。王朔本來還要接著往下說,沈旭佳連忙制止“行了行了”。
關於他和沈旭佳的戀愛結婚經過,王朔也專門聊了聊,很多細節都在後來的很多文章中被轉述,這裡不再細說。不過王朔有句話讓人能感覺出他當時對愛人的深情——“我深深地感受著一個人的鐘愛,這種鍾愛使我心平氣和,開朗自信。我有幸遇見了沈旭佳。”
兩個相愛的人之間當然不需要強人所難地互相改造,但如果你願意為對方有所改變,並果真變得更好時,那你應該就是找對了人。
不過在當面略顯肉麻地表達對愛人的情感同時,王朔也不忘時不時損對方几句。
提問者問王朔是不是加入了作協,王朔說是,人家見面總問你是不是作協的,無論你說是不是對方都不再接著問,可是你說不是,心裡就特別難受,所以還不如是了呢。“不過作協還是代表一種承認,其他的比如雜協、舞協……”
王朔說這句話應該就是等著沈旭佳插嘴,果然,她在旁邊說了一句“去你的”。沈旭佳是東方歌舞團的舞蹈演員,對王朔忽然說到舞蹈協會的事自然敏感一些。
五
說到自己作品中曾經的調侃風格時,王朔提到了《編輯部的故事》。這時候,我此前聽到的一種說法被印證。
提問者說,據說你最心虛的,是當初想在《編輯部的故事》的背景中加入笑聲。王朔予以肯定地說,“怕別人不笑。”
2013年5月我採訪《我愛我家》導演英達老師的時候,他也曾經提到過這件事——
“拍《編輯部的故事》時王朔就說,看看要不要加笑聲,我說這不是簡單加笑聲的問題。其實《編輯部的故事》那個結構完全是情景喜劇的結構,六至七個主要人物,發生故事的地點固定,還是系列劇,而且還是喜劇,加在一起就是情景喜劇。我說要做就得真做,就得帶真觀眾,第一個情景喜劇出來靠灌裝笑聲就毀了。最後他們也不知道怎麼操作現場,最後就說算了吧。其實我當時有點兒私心,想把第一部情景喜劇留給自己。因為拍攝《編輯部的故事》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當時已經非常火了,並不缺這一部。但當時我想改導演已經很多年,我原來就是學導演的,我此前在《圍城》當演員等於是客串。”
出於一定的私心,當時初出茅廬的英達並不支援將《編輯部的故事》做成情景喜劇,因此中國的第一部情景喜劇還是留給了英達自己,他也由此成為中國情景喜劇之父。
說起來也是有點兒險,當時如日中天的王朔如果真一門心思往《編輯部的故事》中加笑聲,那麼中國情景喜劇締造者的頭銜就落在了他的頭上——其實他當年已經夠風光的了。
六
當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說法還沒有正式提出,但在廣東等地已經顯露出一些跡象。提問者由此發問,以後如果都成了廣東那樣,會不會就沒人讀小說了?
王朔對此表現得非常樂觀,“不會,現在文學已經處於谷底,不會再降了,只能慢慢回升。許多文學刊物訂數已經回升。”
理性樂觀永遠是需要的,但王朔對於趨勢的判斷未免有些過於樂觀。近30年之後的今天,文學已經被很多人遺忘。偶爾想買本文學刊物,連報亭都見不著。
七
不僅對於文學的未來,對於自己的將來,王朔在訪談錄中也做了判斷,“等我老了,吃什麼也不香了,看什麼也看不清了,我也不排除我會往德高望重、潔身自好那方面發展。沒準兒下世紀中葉,最受推崇的道德先生是我呢。我當然也會很看不慣那時年輕人的許多所作所為。”
如今的王朔算不算道德模範不好說,因為大部分公眾已經多年沒有見過他了。十多年前王朔曾經復出過一段時間,出新書,發言論,不過很快又歸於沉寂。王朔已經不是年輕時候那個王朔,世界也不是王朔年輕時候的那個世界了。
八
王朔距今最近的一部作品,是2008年的《和我們的女兒談話》,距離現在也已經十多年。
儘管從他的近作總是一次次挑戰閱讀體驗,但對於他可能的更新的作品,我還是充滿新期待。
王朔,應該還是一直在寫吧。因為,他是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