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爺侃藏品
-
2 # 舊物新盤
秦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定都咸陽。秦廢封建,立郡縣,所設的中央與地方政權機構,大多為後世王朝所沿襲。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道路,築長城、修馳道,工程浩大,所費超出國力,導致賦稅加重,於公元前206年秦政權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推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短的一個統一王朝。以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觀的秦代兵馬俑聞名於世,但東周玉器快捷發展的速度在秦代沒有保持下去。從實物與文獻記載看,秦代玉器發展緩慢,但不是斷絕,秦代畢竟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強盛的王朝,它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玉器的措施,而與東周、漢代玉器相比,秦代玉器只能算是繁華過程中的間歇期,原因是多方面的。秦代工器稀少之原因,歸納起來,至少有二個方面。
其一,立國時間短,風格沒有形成。由於琢玉業是一門技術要求高,雕琢難度大的工藝,一些高水平的玉器常出於著名藝人之手,而琢王高手不是短時期內能培養出來的,一些著名琢玉坊,常是子承父業,絕技世代相傳,而且秘不外宣。秦國由於立國只有短短15年,沒有培養出一些琢玉大師,故沒有形成自己風格的琢玉業。原來戰國時期的一些玉匠可能 還在為秦代服務,秉承的可能還是原來的琢玉風格,我們要在古玉中分辨出他們的藝術風格,難度較大。其二,珍寶玉器被大量掠奪。隨著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都曾光顧咸陽城,大肆掠奪奇珍異寶。據《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燒咸陽宮室,火三月不滅,並劫走大量寶貨和美女,其中包括精美玉器。《史記·貨殖列傳》:“秦之敗也,豪傑皆爭金玉,而任氏獨窯倉聚。楚漢相距榮陽也,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而豪傑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公元前206年劉邦與項羽共赴“鴻門宴”,所用玉壁、玉玦,恐怕都是從咸陽宮城掠奪來的、秦朝滅亡,秦國大量玉寶器落入起義軍首領或富豪手中,有的可能混跡於漢玉中,需要認真分辨、有的則不知所終。其三,秦宮廷玉面幕還未揭開。中國玉器發展史顯示,宮廷皇家玉是一個時代玉器水平的標誌,因皇室用玉不惜工本,選用最好的玉材,由最好的工匠雕琢。口前所見秦代玉器除一件出於阿房宮遺址的玉杯屬宮廷實用玉外,餘均為宮廷祭祀玉或一般秦代玉器,不能反映秦代玉器的真實水平。咸陽宮城被毀,大部分秦代宮廷用玉被掠走,但秦代皇陵及上層貴族墓,至今還未發掘,想必其中必有大量秦代寶玉。因此,有關秦代玉器的真實面貌,還寄於地下考古出土新材料。以上幾點,大概就是原因。
-
3 # 林子說歷史
秦朝玉器出土雖然不多,但是大秦玉器不低於戰國,我認為這是事實。因為社會在進步、秦朝是治世、秦匠巧奪天工。
社會在進步這一點,現在的地球人都知道。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
因秦朝在戰國之後,而社會每天都在進步。從這看秦朝在方方面面,都比戰國要強,玉器方面也不會例外。
所以我認為,大秦玉器不低於戰國,這是肯定的。
秦朝是治世這一點,我們也都知道,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而在秦朝之前,是幾百年的亂世(春秋戰國)。
在亂世大家都在忙著爭雄爭霸,而治世就不同了。內部無戰爭,大家都在想方設法好好生活。各方面也都有心情去完善了,玉器也不例外,自然發展很快。
所以我認為,大秦玉器不低於戰國,這是肯定的。
秦匠巧奪天工這一點,我認為這也是一定的。比如秦朝的兵馬俑,就是一種技木好的體現。
還有秦國的兵器生產,其流程類似於現在的流水線生產方法。可見秦朝能工巧匠的不同之處。
所以還是我認為,大秦玉器不低於戰國,這是肯定的。
綜上所述秦朝玉器出土雖少,但是大秦玉器不低於戰國,這是肯定的。因為社會在進步、秦朝是治世、秦匠巧奪天工。
-
4 # 梅里一了
謝邀,我不是收藏品愛好者,只能談談個人理解。秦朝二世而亡,時間太短,僅就秦朝而言,玉器的量應該是有限的。如果包括整個秦國,那就相當可觀。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但秦為強國,可以巧取豪奪,象現代列強的博物館,好東西都藏在那裡。《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銜燈”。可見寶貝不僅多,而且形制還很大。只是秦末戰亂,劉邦先撈了一點,項羽又劫掠一空,這些寶物散落天下,不知所終。另一點,秦的地理位置,卡在西域聯通中原的咽喉,在玉器的材料和工藝上應該是兼顧東西,得天獨厚的,在這一點上秦與其他六國相比,有其優勢。再者,秦長期實行軍國備戰,好大喜功,這會形成寶物集中的情況,普通人陪葬只有瓦器,軍功貴族的陪葬可能就是一座寶藏。綜合以上觀點,僅就秦朝生產的玉器而言,無論是量還是底蘊,是難以與二百多年戰國匹敵的,如果是把整個大秦與六國相比,秦可以雄視天下。
-
5 # 上古灣
從常識和總體上講秦朝玉器不可能跟戰國比。戰國二百多年,百花齊放,各國的競爭也表現在技術和制玉工藝上。秦朝只有短短十五年,修長城、建秦陵、徵百越、抗匈奴,還要應付農民起義,對於玉器這種慢工出細活的藝術品而言結果可想而知。
-
6 # 老羅194763
秦代,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以氣勢宏偉的秦始皇陵,和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籌燦爛文化令世人矚目。但就目前考古發現來看,所見玉器卻寥寥無幾,這可能與秦代法制嚴厲,民生凋蔽及統治時間短有關係。秦代(公元前221年至207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漫長的戰國諸候割據混亂之勢,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秦帝國。戰亂平百廢待興,秦始皇在治理國家政治體系上先劃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統一國家貨幣,文字,車輛交通道路及度,量,衡等作出來重大貢獻。由於種種原因,秦代僅僅歷時十四年就滅亡了目前考古發現的秦代玉器,以壁較為常見,在河南泌陽三號秦墓中出土的壁具有代表性,四件形制紋飾相同,表面均雕琢凹線菱形紋,菱形中間浮雕出谷紋,直徑在15一16釐米,好徑在4一5釐米之間。該墓還出土一件螭形白玉帶鉤,長19釐米分10節,中間一柄金屬條,各節可以活動。帶鉤首尾都雕琢成龍頭蛇嘴形,通體飾鉤連雷紋。另外在陝西臨潼,山西榆次等秦墓中也有少量玉器出土。總之秦代玉器的藝朮風格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來認識。謝謝編輯!!!
回覆列表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秦朝的玉器其實是有的,他從橫跨春秋、戰國兩代的諸侯國與隨後的大秦帝國三個階段,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秦從一個弱小的諸侯國變成一個龐然大國也是經歷了一個個循序漸進的階段,而玉器隨著玉文化在戰國時代也在漸漸地進行角色轉變,而當時的秦國對玉文化的接受度不是十分高,故產生的玉器也不會多,所以你說的大秦帝國玉器不會低於戰國這個說法,我不十分贊成。為了證明我的上述論點,請看我的以下一些分析:
戰國時代許多諸侯國的玉器已經從禮器漸漸地向佩飾器進行精美轉變,而當時秦國的玉器還停留在粗素的禮器階段一.戰國時代玉器從禮器至佩飾器的轉變
我們都知道,工具對玉的製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石器時代,人們還是採用原始的石制工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字面激勵人,但實際操作是一個非常費時費力的過程,到了夏商周三代,青銅器金屬工具的出現大大改變了這個狀態,所制玉器的精美度大大超過了原始社會。而春秋戰國時代的鐵器更是增強了玉器加工的效率與精美度,工藝水準也突飛猛進,與原來的銅質工具相比,鐵質工具對玉的透雕與鏤雕來說更加得心應手,鑽孔的勻稱度更高,表面打磨的光潔度也更加明亮,表面溫潤。硬度高的和田玉展露頭角,隨著人們審美眼光的提高,大量玉製的佩飾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玉製禮器。尤其是當時經濟比較發達的楚國、齊國與晉國,都新出現了很多玉質帶鉤、玉劍飾、玉印璽,而原來表面偏素的玉璧,也出現了豐富的蒲紋、谷丁紋等,當時的玉不離身已經成為權貴們的一種時尚。
二.秦國所用的玉器還是停留在禮器狀態
反觀當時的秦國,在春秋時代其地位並不是很高,其先祖並非出生顯貴,而是養馬為生,在春秋時代其國力是無法與齊、楚、晉、魯這些傳統諸侯大國所匹敵,從地理位置來看,秦處於西北地區,該地當時屬於“雜處絨狄青之間”,其風俗是崇尚樸素,講究實用,雖然也有玉器,但不求精美,故該國琢玉的工匠也就遵循了這個樸素的傳統進行制玉,從玉的顏色來看,當時不少諸侯國都認為和田白玉為上品,代表著純淨無汙點的君子,故大力推廣,而秦華人卻一直崇尚黑陰陽五行理論,認為他們所處的北方屬水,色為玄(黑色),故十分推崇和田玉中的青色、青黑色的玉為主。而當時的秦華人都信仰原始的多神教,而玉器還是被認為是與神對話的工具,故當時秦國在考慮適量性的基礎上僅將玉製成素面簡單的禮器(玉人、玉圭於少量的玉器皿等)居多,既忽視了玉的其它用途,也不在意其製作的精美度。這種傳統從春秋時代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
▲青色調的秦國素玉禮器▲
秦雖然統一六國後成為一個龐大的集權制封建王朝,但其實施的各類律令卻阻礙了玉文化的發展戰國晚期的秦國已經非常厲害,經過強大的兼併戰爭陸續滅了其它六國後擁有了廣大的版圖。當時的和氏璧也被秦王納入囊中,經過孫壽、列裔兩位琢玉匠人的精心雕刻成了“傳國璽”,上面的字是由丞相李斯所書的“受命於天、既受永昌”的銘文。但這僅成了專門供始皇帝使用之物。後來此玉璽也消失於後朝戰火未倖存於世,可見秦當時的琢玉並非沒有亮點,但初步建立的秦朝表面看似強大,一方面面臨著各國文字不同,錢幣各異的困境,另一方面也面臨原來各路面和心不和的諸侯國權貴們的所採取的各種不滿行動。於是就採用了中興刑名、貶儒術的納政思想、獎勵耕戰、控制舊權貴的治國策略。同時還聽取了李斯的建議進行“焚書”,這造成大批前朝的書籍被付之一炬,導致古代文化典籍遭到嚴重破壞,同時採取了嚴厲的法度,又釀成了“坑儒”的慘劇,同時記載了大量玉文化的典籍也消失在這場無形的大火之中。不禁使得後人感到惋惜。從這點來看,秦朝當時所實施的律令不利於前朝所保持的玉文化的順利發展。
▲人們想象中用和氏璧製成的玉璽▲
秦朝僅傳兩代,歷時較短,大興土木建造實體紀念物成了主流活動,玉器發展已經變得無關緊要,隨後的農民起義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到覆滅只有十五年,而在這十幾年的光陰中,他雖當了天子卻想成仙,於是迷信各種方士給其配置各種丹藥,以求長生不老。當時的玉器對於他來說已經不是重要的皇權象徵物品了,為了展現自己的永垂青史,他徵召了很多工匠製作了兵馬俑作為陵墓陪葬之物,從材質來看,大多是採用陶質或木質,其特點是成批製作快捷方便,還便於批次彩繪,若是採用玉來雕刻的話,這硬度高先不算,而且數量一多,其生產效率會更低。 同時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來顯示他的氣派,當時玉器製作與上述幾項巨大的工程相比簡直是不足為談。但其中一項的兵馬俑卻成了留給後人敬佩的世界第八奇蹟。由於秦的暴政,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秦始皇去世後,宦官趙高專權,秦的江山已經風雨飄搖,咸陽被義軍攻破後,阿房宮被毀,這使得裡面大量的珍寶與玉器也毀於烈火,這也是秦朝存世的玉器是非常之少,故數量少於戰國玉器的一個原因。
▲兵馬俑與阿房宮,可惜後者毀於戰火,裡面一定會有大量玉器▲
結束語總之,大秦的玉器還是低於戰國的,這是因為:
戰國時代的秦國境內所用的玉器還是停留在粗素的禮器階段,而其它諸侯國已經實現了禮器至佩飾器的精美轉換;成為大一統帝國的秦王朝雖然強大,但實施的律令阻礙了發展多年的玉文化;秦朝從建國到滅亡只有十五年,在此期間,彰顯皇權的大型紀念物建造被重視,而玉器幾乎是處於無關緊要的角色。希望上述觀點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