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11283115072

    魯迅的《阿Q正傳》有一句話,阿Q在遇見自己的仇人小D之前,“忽然將手一揚,唱道:‘我手執鋼鞭將你打……’”。這“手執鋼鞭將你打”是紹興地方戲《龍虎鬥》中的唱詞。

    在漢字的發展中,正有一個字形“攴”,表達的就是這古代的“我手執鋼鞭將你打”之意。

    上述“攴”的字形演變,在甲骨文中是一個右手拿鞭子(或枝頭、棍棒)的形象。金文的字形稍有變化,棍棒上安有尖銳之物。小篆的右手和棍棒都變得規整。楷書筆畫化。

    《說文》釋為:“攴,小擊也。從又卜聲。”許慎的意思是,攴,是撲打的意思。以“又”表示意思,以“卜”表示讀音。《說文》把“攴”看作形聲字,因為許慎看到的是“攴”的篆書,“又”手拿的棍棒多了一短橫,把棍棒看作“卜”了。從甲骨文的字形分析,“攴”應該為會意字。

    段玉裁在注《說文》時,認為:“攴”字“從‘又’,‘卜’聲,又者,手也,經典隸變作‘撲’。凡《尚書》、三《禮》‘鞭撲’字皆作‘撲’,‘又’變為‘手’,‘卜’聲不改。”段玉裁的意思,“撲”是“攴”的後起字,並且以《尚書》、三《禮》(儀禮、周禮、禮記)中的用例為證。

    按照這個理解,很早以前,“攴”就偏旁化了,不單獨使用,“撲打”的意思用“撲”表示,後來又出現了“撲”表示“挨”的意思。但是,《說文》收了“攴”和“撲”,卻沒有收“撲”字。今天的漢字簡化過程中,一般認為是用“撲”簡化了“撲”,其實,這兩個字出現都較早,意思有差別。

    偏旁化後的組字部件“攴”,形變後成了“攵”,稱為“反文旁”,可以表示和敲、打、擊等手的動作及幹、做等行為動作有關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橄欖核光珠手串優劣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