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大學堂

    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的普遍看法不是單一的,而是複合的互補系統,以味為美、以意為美、以道為美、同構為美、以文為美,構成了中國古代美本質觀的整體特色。中國古代的美本質觀本同而末異,如儒家認為自然比德為美、以情為美、以和為美、以“合目的”的形式為美,道家以無、妙、淡、柔、自然、生氣和適性為美,佛家以涅盤 、寂滅、死亡以及涅盤 的象徵——圓相、光明為美,便體現了中國古代美論的多樣性。中國古代的美感論集中論述了審美的特徵和方法。審美特徵論涉及美感的愉悅性、直覺性、客觀性、主觀性、真實性。審美方法論強調咀嚼回味、以我觀物、虛靜納物,與中國古代的美本質論遙相呼應。

    本文試圖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系統作出簡要而整體的把握。在我看來,審美感知是由審美物件引起的,而普遍引起審美感知滿足、完善、愉快的物件,就是美 。美學不僅應當研究感覺規律,還應研究感覺物件的規律。易言之,美學不僅應當成為美感學、主體審美學,還應當成為美的本質學、客體審美物件學。因此,本文闡釋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將把焦點聚集在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和美感的理論上。

    中國古代普遍的美本質觀

    中國古代對美的看法,既有異,又有同。所謂“同”,即儒、道、佛各家相通相近、殊途同歸、末異本同之處,或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頗為流行、占主導地位的觀點。中國古代對美的普遍看法大抵有如下數端:

    一、以“味”為美。這是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的不帶價值傾向的客觀認識,可視為對美本質本然狀態的哲學界定。從東漢許慎將“美”釋為一種“甘”味,到清代段玉裁說的“五味之美皆曰甘”,文字學家們普遍將美界定為一種悅口的滋味。古代文字學家對“美”的詮釋,反映了中國古代對“美”是“甘”味的普遍認識。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聽到優美的《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老子本來鄙棄慾望和感覺,但他又以“為腹不為目”為“聖人”的生活準則,並把自己認可的“大美”——“道”叫做“無味”之“味”,且以之為“至味”。佛家也有“至味無味”的思想。以“味”為美,構成了與西方把美僅限制在視聽覺愉快範圍內的美本質觀的最根本的差異。

    二、以“意”為美。這可視為中國古代對美本質當然狀態的價值界定,其中寄託了中國古代的審美理想。中國古代美學認為,美是一種快適的滋味,這種滋味,主要不在事物自身的形質,而在事物所寓含的人化精神。這種精神既可以表現為審美主體審美觀照時情感、直覺、意念的即時投射,所謂“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劉勰),“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也可以表現為一種客觀化了的主體精神,所謂“玉美有五德”(《說文解字》“玉”字條),“花妙在精神”(邵雍)。梅、蘭、菊、竹,因為符合儒家的“君子”理想,所以成為歷代文人墨客鍾愛的物件。山、水、泉、林,因為是清虛恬淡的理想之境,所以成為道釋之徒、出世之士心愛的棲身之所。現實的美源於“人化自然”,藝術的美亦在“人的本質的物件化”。“詩”者“言志”,“文”為“心學”,“書”為“心畫”,“畫”尚“寫意”。“文所以入人者情也”(章學誠),“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焦竑),只有“意深”才能“味有餘”。所以古人主張:“文以意為主”,“詩文書畫以精神為主”(方東樹)。中國古代由此形成了“趣味”說。“趣”,即“意趣”;“趣味”,即“意味”。“趣味”說凝結了中國古代這樣一種美本質觀:有意即有味。這與西方客觀主義美學觀明顯不同。

    三、以“道”為美。這是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當然狀態價值界定的另一種形態,也是中國古代以“意”為美的具體化。這當中寄託了更明顯的道德理想。儒家以道德充實為美,如孔子說“道斯為美”,孟子說“充實之為美”,荀子說“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道家也以道德充實為美。《莊子》有一篇《德充符》,明確把美視為道德充滿的符號,箇中描寫了不少形體畸形而道德完滿的“至人”、“神人”。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希聲”、“無形”、“樸素”均是“無為”、“自然”的道德形象。佛家認為世相之美均是空幻不實的“泡影”,真正的美是涅盤 佛道,涅盤 具有“無垢”、“清涼”、“清 靜”、“快樂”、“光明”諸種美好屬性。

    四、同構為美。這是中國古代對美的心理本質的認識。人性“愛同憎異”,“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這些是同構為美思想的明確說明。它源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文化系統。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天與人、物與我為同源所生,是同類事物,它們異質而同構,可以互相感應。《淮南子》說得好:“天地宇宙,一人之身。”“物類相同,本標相應。”這種感應屬於共鳴現象,是愉快的美。其實,在中國古代以“意”為美、以“道”為美的思想中,已包含主客體同構為美的深層意識。儒家認為“萬物皆備於我”,“盡心而後知天”(孟子),“仁”是“天心”(董仲舒),“天理”即“吾心”,天地之美正是主體之美的物件化,因而呈現出某種同構狀態。道家認為,大道至美。道體虛無,要把握到虛無的道體,認知主體必須以虛無清靜之心觀之,所謂“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與此相通,佛家認為真正的美是佛道,佛道即涅盤 ,涅盤 即寂滅虛空。芸芸萬法,以實有之心觀之即執以為有,以虛空之心觀之即以之為空,這就叫“內外相與,成其照功”(僧肇《般若無知論》)。可見,道、釋二家所認可的至美之道,都是主體空無之心在客體上的同構。這與西方現代格式塔美學相映成趣。

    五、中國古代儘管以“意”、以“道”為理想美,但並沒有否定物體形式的美。“文”,在古漢語中有“文飾”、“美麗”之義。以“文”為美,就是中國古代關於形式美的思想的集中體現。“文”的原初涵義是“交文”、“錯畫”(許慎)之像,即形式之紋理或有文理之形式。因為這種特點的形式給人賞心悅目的愉悅感,所以“文”產生了“美”的衍生義。中國古代以“文”為美,體現了古人在偏尊道德美、內容美的同時,亦未完全忽視文飾美、形式美。在對待文飾美、形式美的態度上,重視“禮教”的儒家表現出強烈的“好文”傳統。由於儒家思想是古代佔統治地位的思想,經過歷代統治者的大力倡導和身體力行,“好文”成為漢民族全社會的傳統風尚。相比起來,釋、道二家是非“文”的。道家從人性無情無慾的角度出發要求“閉目塞聰”、杜絕文飾之美,佛家從“色即是空”的前提出髮指責色相之美為鏡花水月。由於這些學說內在的矛盾性,並不為古代大眾所信服,因而並未對儒家以“文”為美思想的統治、主導地位形成根本性的影響。

    以味為美、以心為美、以道為美、同構為美、以文為美,是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的普遍看法。它構成了中國美學美本質觀的整體特色。

  • 2 # 瘦臉方法

    塑身美體,對很多現代女性來說可謂樂此不疲,古代女子也崇尚好身材,從先秦時以“體長”為美、以“細腰”為美,到漢魏時以“體輕”為美、唐朝以“豐腴”為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審美標準也各不相同……

    先秦時期北方女子以“體長”為美

    健身方式:勞動、跳舞

    代表美女:衛莊公夫人莊姜

    點評:“碩人其頎,衣錦褧衣。”

    衛莊公與夫人莊姜 (東晉顧愷之繪《列女仁智圖》區域性)

    就北方中原地區而言,先秦時推崇“碩”或“頎”,用民間的俗話來說,就是“高個兒”,以“體長”為美。先秦高個子美女的代表人物是衛莊公的夫人莊姜。莊姜是齊國公主,出嫁時的婚禮場面很大,相當風光。《詩經·國風·衛風》中那首《碩人》,寫的就是莊姜出嫁場面,詩中兩次提到莊姜的身材:“碩人其頎”、“碩人敖敖”。碩人,即身材高大之人,而“頎”、“敖敖”,則進一步強調了莊姜的身材修長之美。而且,莊姜不只身材苗條,其手、脖子、面板、口、齒、眼都很漂亮:“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幾乎無處不美。

    《詩經·國風·唐風》中的《椒聊》詩中,也提到一名高個子女性:“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彼其之子,碩大且篤”。從“無朋”和“且篤”用語上來看,這位採椒女,不只個高,還十分健康和豐滿。

    《椒聊》中的“彼其之子”到底是什麼人?文學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此詩“欣婦人之宜子也”,是讚美女子碩大豐腴,健康多子;也有認為“彼其之子“非女子,乃男子”。事實上,在春秋時期,不論是女子還是男子,只有高大健康的人才有資格參評美女、帥哥。從位於今河南境內的鄭國、衛國到位於今天山東境內的齊國、山西境內的唐國,均流行這樣的審美觀。

    《詩經·國風·邶風》中《簡兮》詩,描寫了一女子在觀看盛大的“萬舞”表演時對領隊舞師的感覺:“碩人俁俁”,意思是舞師高大英武。

    其實,以高個為美的審美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如商朝最後一位國君紂王是當時公認的美男子,就是因為他個頭高大,此即《荀子·非相篇》中所謂:“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

    如何讓身材變碩、變頎?古人提倡的是多運動、多勞動,如《椒聊》的“彼其之子”,便是參加採椒勞動。此外,跳舞也是古人青睞的一項健美運動。《簡兮》中的舞師之所以有一個好身材,與其舞蹈鍛鍊是分不開的,“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先秦時期南方女子以“細腰”為美

    健身方式:節食、束帶

    代表美女:楚國宮妃

    點評:“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先秦時期長裙細腰的楚國女子 (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畫《人物龍鳳圖》區域性)

    先秦時期,在以楚華人為代表的南方人眼裡,高個兒似乎不再受到青睞,而是以“細腰”為美。“細腰”又叫“纖腰”、“小腰”、“柳腰”。據《韓非子·二柄》,韓非子在論述君王個人好惡對執政治國行為的影響時,引用了這樣的例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意思是,楚王欣賞細腰之人,結果身邊人為了取悅於他,大多節食瘦身。

    楚靈王是春秋時出名的昏暴之君,他生前窮奢極欲,審美意識另類。《墨子·兼愛中》對其“細腰”癖好導致的後果記錄得更為具體:“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這番話直譯的意思是: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吸一口氣然後才繫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可以站起來。等到一年後,朝廷臣僚都飢瘦得面有黃黑之色。

    從《墨子》所記來看,楚王的細腰之好是針對男子來說的,但受影響最大的卻是楚國女子,她們紛紛在腰身上下功夫,故北宋詞人晏幾道《鷓鴣天》詩稱:“楚女腰肢越女腮。”楚王之好一齣,楚國上下皆以“細腰”為美,所以細腰又叫“楚腰”。除了楚靈王,據說之前的楚莊王也“好細腰”。這種審美觀對後世帶來不小的影響。

    如何塑造出一個細腰之身?從《墨子》記載來看,古人有兩種方法:一是節食瘦身,所以楚國“多餓人”;二是束帶控制,“脅息然後帶”,就是這回事情。如今流行的減肥法,也是這類節食瘦身法。

    漢魏時期女子以“體輕”為美

    健身方式:跳舞

    代表美女:漢成帝皇后趙飛燕

    點評:“腰骨纖細,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顫顫然。”

    漢晉時期體態輕盈的女子 (東晉顧愷之繪《洛神賦圖》區域性)

    秦漢以後,女子好身材的標準又變化了,“體長”和“細腰”雖然仍有人欣賞,但貴族階層更喜歡身體輕柔纖弱——以“體輕”為美。

    從史料所記來看,漢朝後宮受寵嬪妃都是體輕者。如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嬌軀翩轉,極具韻律之美。戚夫人如果體重過大,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身材最出色的女子,應該是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身輕如燕,成語“環肥燕瘦”中的“燕瘦”,說的便是趙飛燕。身輕到何種程度?宋秦醇《趙飛燕別傳》稱:“趙後腰骨纖細,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

    這一時期出現的美女多是這種以“體輕”為美的輕體美女。如古代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便是“柳腰”,體態輕盈。王昭君本為漢元帝的宮妃,後來和親北疆,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此即“昭君出塞”故事之由來。

    為什麼漢朝會以“體輕”為美?可能與東漢女史學家班昭的鼓吹有很大關係。她在《女誡·敬慎》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這句“女以弱為美”,導致整個魏晉六朝時期都崇尚“儀靜體閒,柔情綽態”。

    如何讓體態輕盈?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是跳舞。上述提到的戚夫人、趙飛燕、王昭君、張淨琬,無一不善舞,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唐朝時身材以“豐腴”為美

    健身方式:參加體育活動

    代表美女:唐玄宗寵妃楊玉環

    點評:“其俗喜豐豔,雖肥不傷肉。”

    豐腴的唐朝女子 (唐周昉繪《簪花仕女圖》區域性)

    唐朝一改之前的“細腰”和“體輕”,女子身材以“豐腴”為美,楊柳腰反而不被看好,唐朝美女無一不富態。如閻立本的《步輦圖》上,唐太宗周邊的侍女沒一個瘦的。時間越往後,繪畫中的唐朝仕女越豐滿。現代考古發現的盛唐壁畫中的女性形象也證實了這一點,個個豐腴,沒有一個瘦子。

    唐朝這一好身材標準的出現,也與上層人物的喜好不無關係。從《全唐書》所記文字來看,首先是皇帝直接否定了漢魏時的“細腰”,唐人所作的《兩階舞幹羽賦》稱:“吾君是以黜掌上之纖腰,弛庭中之妙戲。”

    在否定了細腰之美后,唐朝誕生了全新的“健美”理念——人以體壯為強,以健康為好,當時甚至朝廷選官時也強調健美。《新唐書·選舉志》記載,“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以豐腴為美,並不等於以胖為美。在現存唐朝人物畫中,男子無一是“啤酒肚”,女子也沒有“懷孕腹”,身材比例都很合理,有一種自然的健康之美。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在唐朝時是備受推崇的代表性美女,《舊唐書·楊貴妃傳》評價她的美:“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

    “太真”是楊玉環的號,對她這種身材,明末清初文人方文的點評入木三分,他在《無題》詩中稱:“其俗喜豐豔,雖肥不傷肉。”

    如何讓身材豐滿且“雖肥不傷肉”?唐朝女子的方法是多參加體育活動。從唐朝壁畫上看,唐朝女性喜歡騎馬郊遊,還愛參加大型文體活動。據宋高承《事物紀原》,唐睿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十五,京城舉行“燃燈”活動,“長安少婦千餘人,於燈輪下踏歌……”至於唐朝以後,女子身材審美也有相應的特點,呈現多樣性,但基本上以“苗條”為美,與現代十分接近。

  • 3 # 咕咚健康小助手

    先秦時期北方女子以“體長”為美

    健身方式:勞動、跳舞

    代表美女:衛莊公夫人莊姜

    點評:“碩人其頎,衣錦褧衣。”

    就北方中原地區而言,先秦時推崇“碩”或“頎”,用民間的俗話來說,就是“高個兒”,以“體長”為美。先秦高個子美女的代表人物是衛莊公的夫人莊姜。莊姜是齊國公主,出嫁時的婚禮場面很大,相當風光。《詩經·國風·衛風》中那首《碩人》,寫的就是莊姜出嫁場面,詩中兩次提到莊姜的身材:“碩人其頎”、“碩人敖敖”。碩人,即身材高大之人,而“頎”、“敖敖”,則進一步強調了莊姜的身材修長之美。而且,莊姜不只身材苗條,其手、脖子、面板、口、齒、眼都很漂亮:“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幾乎無處不美。

    《詩經·國風·唐風》中的《椒聊》詩中,也提到一名高個子女性:“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彼其之子,碩大且篤”。從“無朋”和“且篤”用語上來看,這位採椒女,不只個高,還十分健康和豐滿。

    《椒聊》中的“彼其之子”到底是什麼人?文學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此詩“欣婦人之宜子也”,是讚美女子碩大豐腴,健康多子;也有認為“彼其之子“非女子,乃男子”。事實上,在春秋時期,不論是女子還是男子,只有高大健康的人才有資格參評美女、帥哥。從位於今河南境內的鄭國、衛國到位於今天山東境內的齊國、山西境內的唐國,均流行這樣的審美觀。

    《詩經·國風·邶風》中《簡兮》詩,描寫了一女子在觀看盛大的“萬舞”表演時對領隊舞師的感覺:“碩人俁俁”,意思是舞師高大英武。

    其實,以高個為美的審美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如商朝最後一位國君紂王是當時公認的美男子,就是因為他個頭高大,此即《荀子·非相篇》中所謂:“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

    如何讓身材變碩、變頎?古人提倡的是多運動、多勞動,如《椒聊》的“彼其之子”,便是參加採椒勞動。此外,跳舞也是古人青睞的一項健美運動。《簡兮》中的舞師之所以有一個好身材,與其舞蹈鍛鍊是分不開的,“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先秦時期南方女子以“細腰”為美

    健身方式:節食、束帶

    代表美女:楚國宮妃

    點評:“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匯編語言程式設計:有一個100位元組的元素的陣列,其首要地址為ARRAY,將每個元素減1(不考慮溢位)後存於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