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37226028394

    汾河灣

    甲 相聲講究說學逗唱。

    乙 哎,就這麼四門。

    甲 每一個演員這四門兒全部可以來得了嗎?

    乙 哎,全都能唱。

    甲 你都能唱什麼?

    乙 哎,唱點什麼西皮二黃啊,梆子腔兒啊,評戲啊,全都唱啦。

    甲 噢,這是唱的一門。

    乙 哎。

    甲 唱,我認為唱兩句京戲——

    乙 啊。

    甲 比較容易。

    乙 京戲呀。

    甲 因為京戲是北京的地方劇。

    乙 是呀。

    甲 角兒也多。

    乙 哎。

    甲 每天無線電開開嘍,哪兒哪兒都唱京戲。

    乙 不錯。

    甲 這個影響太大。

    乙 怎麼影響啊?

    甲 就是天天老聽,走哪兒都聽得見。

    乙 是啊。

    甲 差不多的人那都會唱幾句。

    乙 可不是嘛。

    甲 我最喜歡研究冷門兒。

    乙 什麼叫冷門兒啊?

    甲 您看現在崑曲,不是沒人唱了嗎。

    乙 噢,這個崑曲呀。

    甲 哎,我認為有意思。

    乙 好哇。

    甲 梅先生唱崑曲的時候,我特別喜歡聽。

    乙 是,是。

    甲 梅蘭芳先生的“遊園驚夢”。

    乙 好啊!

    甲 “金山寺”。

    乙 哎。

    甲 我最喜歡聽。

    乙 是,是。

    甲 當初我跟這個煤老闆我們合作的時候。

    乙 噢。

    甲 您聽過沒有?

    乙 您跟這個梅老闆合作過?

    甲 我跟煤老闆合作過。

    乙 噢,就是梅蘭芳梅老闆。

    甲 不,是我們那個煤老闆哪。

    乙 哪個梅老闆哪?

    甲 就是我們旁邊煤鋪的那個老闆哪。

    乙 煤鋪老闆。

    甲 啊,他很喜歡我。

    乙 是啊。

    甲 (學保定口音)他說,侯寶林你這嗓子忒好咧,你要唱戲去非露臉不可咧。

    乙 你聽這個。

    甲 由於他的鼓勵,我就跟他合作咧。

    乙 唱戲呀?

    甲 不是,搖煤球咧。

    乙 嗯,也就搖煤球。

    甲 嗯,這是說笑話。

    乙 這是梅蘭芳呀,梅先生。

    甲 跟梅先生一塊兒唱。

    乙 哎。

    甲 哪咱可不行。

    乙 是啊。

    甲 人家梅先生唱多少年了。

    乙 哪倒是啊。

    甲 人家的藝術好。

    乙 哎。

    甲 跟他配角兒,每一個演員藝術都得高。

    乙 那都得好啊。

    甲 那個姜妙香,姜先生。

    乙 好。

    甲 我對這個崑曲呀,是會幾齣。

    乙 噢。

    甲 您知道這個崑曲最有名的。

    乙 誰呀?

    甲 韓世昌。

    乙 噢,韓先生啊。

    甲 跟這個白雲生。

    乙 啊。

    甲 這二位老先生。

    乙 這二位時常合演哪。

    甲 那是崑曲的很好的角兒啦。

    乙 哎。

    甲 這二位我都學。

    乙 那是,您都學得了嗎?

    甲 哎。

    乙 那你學兩句我們聽聽。

    甲 這二位是我老師。

    乙 噢,這個白雲生先生跟這個韓世昌先生?

    甲 哎,這二位是我老師。

    乙 噢,是您的老師,哎喲嗬。

    甲 哎,跟他可不太熟識。

    乙 哎,你這叫什麼話呀。

    甲 嗯?

    乙 既是師傅啊,怎麼會不熟識啊。

    甲 哎,不太熟識。

    乙 啊?

    甲 因為他的藝術好。

    乙 噢。

    甲 我就承認他是我老師。

    乙 哎喲。

    甲 我承認,我不管他承認不承認。

    乙 這不像話。

    甲 嗯?

    乙 合你崇拜人家的藝術。

    甲 哎,我精神上的老師。

    乙 是是。

    甲 我崇拜。

    乙 應當崇拜。

    甲 哎,我就不管他對我怎麼樣。

    乙 人家的藝術是太好嘍。

    甲 反正他表演我就去看。

    乙 哎。

    甲 看我就去學他。

    乙 是是。

    甲 您看那個《奇雙會》這齣戲。

    乙 噢。

    甲 我還記得我聽這個白雲生跟韓世昌。

    乙 是。

    甲 這老二位唱,那是真好。

    乙 敢情。

    甲 那個小生念出來,那個好聽。

    乙 噢。

    甲 那個趙寵。

    乙 是。

    甲 一出來打那個引子。

    乙 哎。

    甲 (念)“一片丹心”,(唱)“天地清”。好!

    乙 哎,你怎麼自己叫好啊。

    甲 哎,我看戲的時候,看到這兒我就叫好。

    乙 哈哈,你叫好行啊。

    甲 我聽他那個音調好聽。

    乙 噢。

    甲 我就叫好。

    乙 那麼您自己唱的,您別自己給自己叫好啊。

    甲 這不是我唱的。

    乙 噢。

    甲 我這是學人。

    乙 學人你不能自己叫好啊。

    甲 我要是唱,我不唱崑曲。

    乙 噢,您唱什麼呀?

    甲 崑曲太難啦。

    乙 哎,這個文藝性太深。

    甲 哎,那是投手擲足啊,一招一式。

    乙 哎。

    甲 差一點兒都不行。

    乙 是啊。

    甲 你要是學京戲,一個月呀你能學一出。

    乙 是,是。

    甲 你要學崑曲,仨月你也學不一出。

    乙 就這麼難。

    甲 所以嘛——

    乙 哎。

    甲 我撿這容易的學。

    乙 那麼你能唱什麼呢?

    甲 我喜歡這個梆子。

    乙 梆子?

    甲 哎。

    乙 好啊,這是古老的藝術啊。

    甲 我對梆子有根基。

    乙 噢,您唱梆子啊。

    甲 您知道那個李桂雲?

    乙 噢,李桂雲,知道哇。

    甲 知道嗎?

    乙 知道哇。

    甲 哎,那就是我姐姐。

    乙 噢,是你姐姐?

    甲 嗯。

    乙 人家姓李,你姓侯,怎麼會是你姐姐呢?

    甲 哎。

    乙 嗯?

    甲 就這個……

    乙 什麼意思?

    甲 就這兒差點。

    乙 是差點兒。

    甲 你呀不懂。

    乙 怎麼?

    甲 我們不是一母所生。

    乙 噢。

    甲 我們是師兄第。

    乙 噢,你們是師兄第呀。

    甲 哎。

    乙 噢,那就是嘛,一師之徒。

    甲 對了。

    乙 噢。

    甲 她比我們年紀大。

    乙 是,是。

    甲 我們能叫師哥嗎?

    乙 噢,那不能夠。

    甲 叫大姐。

    乙 好。

    甲 就那麼個意思。

    乙 是。

    甲 秦風雲。

    乙 秦風雲。

    甲 哎,這我們都在一塊兒唱過。

    乙 噢,是,是。

    甲 這都是唱秦腔的好角兒。

    乙 噢,不錯呀。

    甲 我師傅。

    乙 您師傅是哪位?

    甲 是這個李桂春老先生。

    乙 噢,是,是。

    甲 就是李少春的父親。

    乙 不錯。

    甲 老老闆。

    乙 對,對,對。

    甲 李桂春談他的藝名叫小韃子。

    乙 對。

    甲 哎,他是我老師。

    乙 是,是。

    甲 所以我梆子最有根基。

    乙 噢,您唱的是哪工呀?

    甲 青衣花衫。

    乙 噢,青衣花衫。

    甲 您看我長這麼漂亮,還不唱青衣花衫嗎?

    乙 我看您長得也不怎麼漂亮。

    甲 您看我這個輪廓,這個面型,這個線條。

    乙 哎喲嗬。

    甲 扮齣戲來特別的美麗。

    乙 是啊。

    甲 尤其我這個身段,我是專學崑曲裡面的、京戲裡面的這個舞蹈。

    乙 噢。

    甲 所以出來特別漂亮。

    乙 是嗎?

    甲 看您看我這身條。

    乙 哎。

    甲 啊,我要擺一個姿勢。

    乙 噢。

    甲 我在家裡我就自己照鏡子。

    乙 是。

    甲 我自己看著,我是特別的那麼美麗。

    乙 噢,好看。

    甲 就好像……有一點兒像那個張君秋似的。

    乙 像誰?

    甲 張君秋。

    乙 張君秋?

    甲 您看我像不像君秋。

    乙 噢,就您這姿勢啊。

    甲 啊。

    乙 我看您這個姿勢不像君秋。

    甲 有點畫素秋。

    乙 像泥鰍。

    甲 泥鰍?泥鰍幹嘛呀。

    乙 我聽著嗓子倒是不錯。

    甲 嗓子是很好。

    乙 是。

    甲 不過——

    乙 嘿嘿。

    甲 這兩天我有點兒傷風,有點兒感冒。

    乙 噢。

    甲 似乎差一點兒。

    乙 哎,也不差,挺好。

    甲 我對梆子,我能唱。

    乙 噢。

    甲 癮頭大著呢。

    乙 這個梆子,我也能唱。

    甲 噢。

    乙 啊。

    甲 學過嗎?

    乙 我學過。

    甲 跟誰學過?

    乙 還告訴你,我是門裡出身。

    甲 噢。這麼說你父親唱梆子?

    乙 是啊。

    甲 哪位?

    乙 嗯,您知道有個郭寶臣嗎?

    甲 他的藝名叫元元紅。

    乙 哎,對、對、對、對。

    甲 那是你父親?

    乙 哎,不、不、不,那是我大爺。

    甲 那麼你父親呢?

    乙 我父親叫郭寶嚴。

    甲 郭寶嚴?

    乙 對。

    甲 噢,有名,有名。

    乙 嗬嗬。

    甲 那我知道。

    乙 聽說過吧。

    甲 那梆子可好啊。

    乙 敢情。

    甲 好嘛,那可稱得起老梆子。

    乙 啊,老梆子呀。

    甲 不是,唱那老老調的梆子。

    乙 好嘛,您這名詞可不好。

    甲 老調的梆子。

    乙 您既然能唱,今天咱們兩個人合演一出。

    甲 可以呀。

    乙 怎麼樣?

    甲 可以。

    乙 啊,咱們唱一出叫《汾河灣》。

    甲 好啊。

    乙 怎麼樣?我去這個薛仁貴呀,你就去那個柳銀環。

    甲 哪點兒?

    乙 不帶射雁。

    甲 嗯。

    乙 這叫窯前相會。

    甲 嗯。

    乙 怎麼樣?

    甲 好。

    乙 您在臺簾裡頭搭調。

    甲 哪點兒?

    乙 丁山兒該來了。

    甲 噢,就……那點兒。

    乙 哎,就打那兒唱。

    甲 行啊。

    乙 我給您打傢伙。

    甲 行、行、行。

    乙 (念鑼鼓經)臺隆臺隆臺隆……臺隆臺。

    甲 現在就開始啦?

    乙 啊,唱啊。

    甲 這就唱啦?

    乙 這就唱啦。

    甲 哎。

    乙 嗯。

    甲 咱倆可沒在一塊兒唱過。

    乙 是。

    甲 咱們是這個互相兜著點兒。

    乙 嗯,初次合演。

    甲 對、對。

    乙 啊。

    甲 哪點兒?

    乙 這個第三場啊。

    甲 啊。

    乙 窯前相會呀,您在臺簾裡頭搭調。

    甲 什麼詞兒?

    乙 丁山兒該來了。

    甲 由打這句唱?

    乙 由打這句唱。

    甲 什麼來?

    乙 哎。

    甲 什麼味兒、什麼味兒?

    乙 搭調啊。

    甲 是,你來來,我聽聽。

    乙 這味兒。

    甲 我聽聽。

    乙 (唱)“丁山兒該來了。”

    甲 不行,這味兒沒我這好聽。

    乙 啊?

    甲 沒我這個好聽。

    乙 沒你這味兒好聽?

    甲 哎,我就為聽聽你這嗓門怎麼樣。

    乙 哎,這個嗓門,我可沒您嗓門高。

    甲 您打傢伙,我唱。

    乙 你唱,(念鑼鼓經)臺隆……臺。

    甲 (唱)“丁山兒你該來了哇……”

    乙 (念鑼鼓經)咿噠、咿臺臺臺、臺得隆臺,臺得隆臺……噠,臺咯隆咯……咚。唱啊。

    甲 啊,哎。“丁山兒……”

    乙 不是這句嘍。

    甲 啊?

    乙 您這句也是臺簾裡頭搭調。

    甲 啊,是,啊。

    乙 您走出場來唱,這兒有六句詞兒呢。

    甲 六句?

    乙 哎。

    甲 什麼詞兒?

    乙 什麼詞兒?

    甲 啊。

    乙 你怎麼問我呀。

    甲 對啦,就咱們倆唱,不問你問誰呀。

    乙 哎,這是你的詞兒呀。

    甲 我,是我的詞兒呀。

    乙 啊。

    甲 我,這個,不過,我在電臺上,我這麼唱我唱不慣。

    乙 噢。

    甲 我在舞臺上我有舞蹈,它容易想詞兒 ,知道嗎?

    乙 噢。

    甲 要不怎麼他一個角兒出來,他幹嘛那麼些身段哪。

    乙 噢。

    甲 他就是為了想詞兒。

    乙 沒聽說。

    甲 這個沒有動作,我這兒僵得慌。

    乙 僵得慌呀?

    甲 僵得慌,我把這詞兒可也沒忘。

    乙 沒忘怎麼啦?

    甲 就是馬虎了一點兒。

    乙 這還沒唱,您就馬虎啦。

    甲 馬虎了一點兒,你知道一點兒嗎?

    乙 我知道啊。

    甲 你來來,來來,我聽聽。

    乙 “我的兒汾河灣前去打雁。”

    甲 頭一句我知道。

    乙 噢。

    甲 我說下邊的。

    乙 噢。“天到了這般時不見回還。”

    甲 咳,這兩句是必然的詞兒,這我知道。

    乙 那麼,您哪句馬虎啊?

    甲 我,這是第三句馬虎。

    乙 第三句馬虎?

    甲 哎。

    乙 咳,這兩句我白說啦。“我只得出門兒把兒觀看。”

    甲 我問第三句。

    乙 是第三句呀。

    甲 不,你這是第四句。

    乙 怎麼會是第四句呀。“怎不見我的兒他在那邊。”這是第四句。

    甲 啊,不對、不對、不對,那第五句呢?

    乙 你連上下句都分不出來。

    甲 沒有的話,你記錯了。

    乙 “將身兒坐置在窯門以外。”

    甲 是啊,坐那兒就完啦。

    乙 怎麼就完啦,還得有一句呢。

    甲 什麼詞兒啊?

    乙 我說你一句也不會呀?

    甲 你說。

    乙 “等候了我的兒同把飯餐。”

    甲 噢,同把飯餐?

    乙 對。

    甲 餐是怎麼回事兒。

    乙 哎,就是吃。

    甲 哦,就是吃。

    乙 哎。

    甲 六句。

    乙 六句呀。

    甲 嗬,你這不好。

    乙 那麼,你的呢?

    甲 八句。

    乙 噢,你八句詞兒。

    甲 比你這個詞兒好。

    乙 噢。

    甲 從來,這就問你會不會。

    乙 你這叫瞎耽誤工夫。

    甲 來、來、來。

    乙 你有詞兒啦你不唱,你問我幹嘛呀。(念鑼鼓經)臺隆臺隆,呆——

    甲 (唱)“丁山兒,兒啊……你該來了啊。”

    乙 (念鑼鼓經)咿噠咿呆呆臺……臺。隆臺咿噠咿咚隆咚。

    甲 (唱)“我的兒汾河灣前(那)去打雁。”

    乙 (念鑼鼓經)咿噠咿呆呆臺……臺。隆臺咿噠咿咚隆咚。

    甲 這句怎麼樣?

    乙 好啊,你別問我呀。(念過門)

    甲 (唱)“天到了這般(那)時也不見回還。”

    乙 (念過門)。

    甲 (唱)“每日裡去打雁。是早早地迴轉,卻怎麼這般時他不見回還,不放心哪哈喲嗨。

    乙 (念過門)。

    甲 好。

    乙 又叫好哪。(念過門)咚咿咯隆咯……

    甲 (唱)“出窯門……”

    乙 (念過門)咚咿咯隆咯……

    甲 (唱)“把兒觀看哪……”

    乙 (念過門)咚咿咯隆咚。

    甲 (學主持人)現在柳銀環已經從她的窯門走出來啦。

    乙 我說你怎麼報身段了這是。

    甲 不是,我得告訴人家,這點兒,哪點兒,你這兒盡拉弦,我不唱,人知怎麼回事。

    乙 好嘛。

    甲 你沒看那個轉播的時候,人家不都說嘛。

    乙 是,人家說您別自己說呀。

    甲 這點兒不有身段兒嘛。

    乙 (念過門)咚咯隆咯……咚

    甲 出窯門的時候,她有一個身段非常的漂亮。

    乙 (念過門)咚隆咯隆……

    甲 她已經走出來了。(念過門)

    乙 (念過門)

    甲 她往她的窯門右邊,去看她的兒子回來沒有。

    乙 (念過門)

    甲 她臉上的表情非常著急的,盼她的兒子還不回來。

    乙 (念過門)

    甲 在這個地方充分表現母親對兒子的愛。

    乙 我說你怎麼這麼些廢話呢,你呀。

    甲 嘿,要不人家幹不刺咧的。

    乙 (念過門)

    甲 (唱)“丁山!天氣不早該回來了。”

    乙 (念過門)

    甲 (唱)“啊,丁山!天氣不早該回來了。”

    乙 (念過門)

    甲 (嚷)丁山。

    乙 我說,你這兒幹嗎呢?

    甲 人家小孩兒不回來不都這麼嚷嘛。

    乙 是啊,你別這麼嚷啊。

    甲 啊。

    乙 (念過門)

    甲 (唱)“望不見我的兒他在哪邊。”

    乙 (念過門)咚咯哩咚……隆咯隆嘀咚。

    甲 (唱)“將身兒坐置在這窯門以外,等候了我的兒一同把飯(那)吃。”

    乙 哎,餐。

    甲 餐?

    乙 哎。

    甲 吃、餐不一樣嗎?

    乙 哎,不,這兒得說餐。

    甲 噢。(唱)“一同吃(呀)餐。”

    乙 還吃餐幹什麼呀。

    甲 中菜西吃你不懂,這是酒會。

    乙 沒聽說。“馬來……”

    甲 籲……

    乙 你幹嘛來啦?

    甲 籲,馬來不是叫馬童那嘛。

    乙 沒有馬童。

    甲 一人兒來的?

    乙 我一人兒。

    甲 那我怎麼樣?

    乙 你打傢伙呀。

    甲 (念過門吭來哐嘁吭,咯隆格格里格……咚。

    乙 我說你怎麼拉起沒完啦,乾脆,找過門哪。

    甲 (念過門)鐺,裡格里格隆咯隆。

    乙 (唱)“薛仁貴做事太短見。”

    甲 嗬,那位踩著脖子呢。

    乙 哎,你這叫什麼話呀。

    甲 嘿,怎麼這味兒呀。

    乙 好。

    甲 (念過門)當裡格里格隆格咚。

    乙 (唱)“殺了……”

    甲 哎喲嗬。

    乙 (唱)“娃娃我的理不端。”

    甲 嘿,這腔可逮著理了。

    乙 哎。

    甲 (念過門)等一等。

    乙 哎,我等誰呀。(唱)“正催馬……”

    甲 (念過門)

    乙 (唱)“用目看……”

    甲 看我幹嗎?德性。

    乙 我不看你看誰呀。

    甲 (念過門)

    乙 (唱)“見一位大嫂坐窯前。”

    甲 (念過門)還得等一等。

    乙 我沒法等了。(唱)“甩蹬離鞍下了馬。”

    甲 過節這帳還沒完呢。

    乙 哎,你別管我。

    甲 幹嗎急得這份兒上哪。

    乙 哎,這叫雲遮月。

    甲 雲遮月?

    乙 哎。

    甲 我聽你這兒像雪打燈。

    乙 你甭管。(唱)“見了那大嫂禮當先哪。大嫂請來見禮。”我說你說話呀。

    甲 啊。

    乙 這兒給你見禮哪。

    甲 那可不能。

    乙 怎麼呢?

    甲 我不能跟你說話。

    乙 怎麼不能說話啊?

    甲 啊,男女有別呀。

    乙 啊?

    甲 你是老道。

    乙 你才老道哪。

    甲 啊。

    乙 你要顧忌這個男女授受不親,咱倆甭唱戲啦。

    甲 那我得給你說話?

    乙 你是女的,我是男的,你怎麼跟我說話?

    甲 噢。(念)“噢,原來是你,你就這樣……”

    乙 慢、慢、慢、慢,你怎麼改話劇味兒啦。

    甲 啊。

    乙 這是梆子啊。

    甲 梆子?

    乙 也不是這詞兒呀。

    甲 那我說什麼呀?

    乙 還禮,還禮。“那一軍爺放路不走,施禮為何?”

    甲 噢,這詞兒。

    乙 哎。

    甲 噢,還禮,還禮。“那一軍爺……”

    乙 我說你怎麼還這味兒。

    甲 啊?

    乙 這是梆子呀。

    甲 我認為這個話劇演這點兒比較熱鬧。

    乙 那不行。

    甲 非得用梆子?

    乙 哎。

    甲 啊,還禮,還禮。“那一軍爺放路不走,你施禮為何?”

    乙 什麼味兒啊。

    甲 最新的梆子味兒。

    乙 請問大嫂此處叫什麼所在?

    甲 此處是華北地面。

    乙 啊?華北地面?

    甲 啊。

    乙 不對呀。

    甲 哪兒啊?

    乙 龍門郡。

    甲 喲,這兒又改郡啦。

    乙 這兒沒改。

    甲 龍門郡。

    乙 這此莊?

    甲 哎,北京市。

    乙 怎麼北京市?

    甲 北京市嘛。

    乙 大王莊。

    甲 噢,這兒都改名。

    乙 這兒沒改名,戲上就這地名。

    甲 噢,戲上。

    乙 哎。

    甲 這裡叫大王莊。

    乙 “我與大嫂打聽一人你可曾知曉。”

    甲 “有名的不知,無名的不曉。”

    乙 哎,我就甭打聽了。

    甲 怎麼的?

    乙 有名的便知。

    甲 “有名才便知,無名的便曉。”

    乙 你又不全認得啦。

    甲 又不對啦。

    乙 無名的不曉。

    甲 差一個字兒沒關係。

    乙 那不行啊。

    甲 “有名的便知,無名的便不,不知道。”

    乙 好。“提起此人大大的有名。”

    甲 “但不知道你那掃聽誰呢?”

    乙 這什麼味兒啊?“柳銀環。”

    甲 啊……

    乙 啊。你幹嘛,貓打架哪?

    甲 “你問柳銀環麼?”

    乙 “正是。”

    甲 “我不知道。”

    乙 什麼味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看到臺灣手抓餅中有起酥油,起酥油起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