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器世界
-
2 # 寶蓋車視界
大和號上的460mm主炮是20世紀己列裝的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海軍艦炮,這樣說更準確一點。因為小鬼子後來又設計了510mm的超大和艦炮,但是沒造出實物列裝。
-
3 # Sabot穿甲哥
大和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為18英寸(457mm,鬼子用慣公制,向上取整,實際口徑為460mm),一個三聯裝炮塔(含裝填機構)就比一條當時的秋月級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還要重,炮口裡可以坐下一個日本水兵,可謂是鋼鐵巨獸了。
但是在巨獸之上,是否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答案是否定的,大和級的460mm艦炮確實是史上投入使用的最大艦炮。但是可與其匹敵者,雖名之寥寥,但也不是沒有。
元首的YY——533mm艦炮計劃之前看到有朋友在問答中評論,德國沒有533mm的艦炮計劃。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基本上可以確定這種身管長27m的巨獸從未被實際製造出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為了史無前例的H44戰列艦計劃,德華人是曾經設計過這麼一款533mm(21英寸)的巨型艦炮的。
國網路站上可以查閱到這種艦炮的建造計劃,關於該炮設計、測試的介紹不很詳細,但是文末居然列出了這種艦炮的完整效能引數。(根據原文作者的意思,這種533mm艦炮可能已經造出了樣炮)
美帝土豪的傑作武器系統的較量也是國家力(cai)量(li)的角逐,那大洋彼岸的真·土豪美帝當然也不甘示弱。
↑這張照片攝於弗吉尼亞洲的美國海軍達利海軍軍械所(Dahlgren Naval Weapons Facility),也就是今天的達利海軍水面作戰研究中心(Dahlgren 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照片裡有至少四種不同型號的艦炮。
可以說這張拍攝於1940年代末的照片十分珍貴——最右側炮管稍長的“小炮”是一門德制20.3 cm/60 (8") SK C/34艦炮,是從投降的德國海軍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前主炮塔上拆卸下來的,當時該炮存放在該軍械所作為試驗品——沒錯,就是當年伴隨宰相大人俾斯麥號出行的那條歐根親王號。
右數第二門“小炮”則是一門8"/55 (20.3 cm) RF Mark 16型艦炮,是得梅因級重巡洋艦的主炮。左二則為一門16"/50 (40.6 cm) Mark 7型艦炮,與衣阿華級戰列艦的主炮為同一型號。
而最左側的是一門極其罕有的18"/48 (45.7 cm) Mark 1型艦炮。留意兩門16、18寸炮與一旁兩門8英寸炮的大小對比。更加有趣的是兩門炮與圖片左側那輛New Beetle轎車的對比,可見二者體積相差懸殊(New Beetle:這麼大的炮管,我可以開進來嘛)。事實上,這兩門炮的一發炮彈都要比這輛New Beetle重。
↑在印第安納州的NWSC Crane(疑似是一所學校?)的一號樓中,存放著僅有的兩枚18英寸(45.7釐米)炮彈之一。炮彈的銘牌上寫著“18英寸實驗彈”。這枚重達2900磅(1.31噸)的18英寸炮彈於1923年被製造出來,用以測試最初的實驗性18”/48(457mm)Mark 1艦炮。追根溯源,它的設計基於2110磅(957公斤)16英寸(406mm)Mark 3炮彈,若資料無誤的話應為科羅拉多級主炮的炮彈。
美國海軍的18寸(457mm)炮計劃始於1920年,但是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對艦炮16英寸(406mm)口徑的限制使該計劃被暫時擱置。該計劃分別於1938年以及開戰後的1941年二度重啟,以適配美國海軍的下一代戰列艦計劃。但是最終都遭到美國海軍的回絕而計劃下馬。造出來的僅有兩門樣炮在1942年2月首次進行測試,一直到戰後都有零星實驗。隨著戰爭結束,下一代戰列艦(蒙大拿級的設計後來也放棄了457mm炮)整個計劃的流產,新崛起的航空力量徹底將傳統的大艦巨炮打入歷史的封印,這兩門樣炮也淪為了軍械所的“藏品”。
1938年時,美國海軍擱置該專案的原因有三:
1.火炮重量過大,會進而導致艦船重量過大,艦體負載過大。(按照當時的設計引數,一座18寸的三聯裝炮塔重達3050噸,比衣阿華級的三聯裝16寸炮塔重40%)
2.大口徑艦炮身管燒蝕嚴重,身管壽命過短
3.初速大,但是也導致彈道過於平直,缺乏適合的發射角度,在遠距離上對敵艦的水平裝甲的侵徹力不足。
而到了戰後的1946年,美國海軍讓計劃下馬、樣炮封存時,只有一個原因:
戰列艦已經過時,未來屬於航母。
英國牛牛的瘋狂一戰後,英華人作為當時的海上霸主,也迅速提出了下一代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的計劃,隨之帶來了下一代主炮的計劃。其產物便是裝9門45倍徑16寸炮的"G3"戰列巡洋艦方案和裝9門45倍徑18寸炮的"N3"戰列艦方案。
與美華人類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到來讓這些計劃全部破產。G3方案直接被取消,而N3方案縮水成了之後裝9門45倍徑16寸炮的納爾遜級戰列艦。(我的另外一篇問答《為什麼戰列艦炮臺全部前置的很少?》中有關於納爾遜級的詳細介紹,有bb黨乾貨喔)英國為下一代戰列艦計劃量身定做的18寸炮計劃和美國一樣,無疾而終。
儘管給高大上戰列艦配備的18寸炮流產,然而大不靠譜聯合王國皇家海軍還是頗有些腦洞的——小船扛大炮。
↑英華人於1915年建造了三條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標準排水量16500噸,航速32節,前兩艦“勇敢”號以及“光榮”號首尾各裝一座傳家寶雙聯裝15英寸(381mm)主炮,而三號艦暴怒號原計劃裝兩座單裝18寸(457mm)主炮,實際上僅安裝了艦艉的一座主炮,前甲板被改為飛行甲板(後來循序漸進地,後主炮被拆除,全艦經過數次改裝成功蛻變為“暴怒”號航空母艦)
這是除了大和級的460mm主炮之外,實際投入使用的最大艦炮。
↑"暴怒"的單裝18寸炮,與照片中的人的對比,可見其巨大。注意這只是一門單裝艦炮,並不是雙聯裝或者三聯裝。
“暴怒”號這樣的小船扛大炮,輕甲裸奔的設計思路,除了能夠用於英軍計劃的“波羅的海突擊”以外,平庸的航速和不佳的適航性,極差的戰場生存能力以及和主力艦相比並不出眾的火力,幾乎不存在的防空、反潛能力,令其除了在徹底掌握制海權的前提下進行浮動炮臺式對陸火力打擊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因此1917年,也就是建成兩年後,暴怒號的357mm主炮被拆除。
該型357mm艦炮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兵工廠製造(也只有阿姆斯特朗有能力生產難度如此之高的軍械了),總共生產了3門。
一號炮原裝在暴怒號上,拆除後計劃安裝在歐根親王號淺水重炮艦上(沒錯,與前文的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重名),但是隨著歐根親王號的建造取消而改為備用炮。
二號炮原計劃裝在暴怒的A炮塔(前炮塔)上,後來被裝在淺水重炮艦沃爾夫將軍號( HMS General Wolfe)上。
三號炮原為備用炮,後裝在淺水重炮艦西利弗領主號(HMS Lord Clive)上。
ps.注意,安裝在淺水重炮艦上的這兩門主炮的炮座均為固定式,主炮只能做俯仰運動,不能調整左右射界。故雖然其主炮型號與暴怒號相同,但是淺水重炮艦的炮塔樣式與暴怒並不相同,看上去更加高大。
↑沃爾夫將軍號,攝於1918年,注意其炮塔樣式
↑同為沃爾夫將軍號,攝於1918年
↑沃爾夫將軍號安裝主炮時的照片,可見其固定樣式的炮塔,與傳統戰列艦的整體制造再吊裝的炮塔安裝方式不同。該艦主炮炮塔的建造更像是修樓房,直接在船體上修建基座、吊裝主炮。攝於1915年。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條淺水重炮艦中的沃爾夫將軍號(HMS General Wolfe),創造了大不靠譜聯合王國皇家海軍有史以來向敵軍開火(艦炮)的最遠距離記錄。1918年9月28日,該艦向位於比利時城市奧斯坦德(Ostende)以北4英里(6.5km)的Snaeskerke的一座鐵路橋開火,最大射擊距離達36000碼(32.92km)。沃爾夫號向目標共發射了81枚炮彈,而後西利弗領主號又補射了四發炮彈。
但是在萊特灣,承載著舊日本帝國海軍最後希望的武藏、大和兩艦,紛紛殞命於美帝艦載航空兵之手。曾經制霸海疆的大艦巨炮、鋼鐵巨獸被來自空中的新興力量無情地撕裂,功放失衡不可避免的到來,昭示著窮兵黷武的大日本帝國一步步走向滅亡的深淵。
而塔蘭託、珍珠港、萊特灣,鋼鐵巨獸一次又一次地喪命於看似不起眼的“飛蟲”之手,也代表著海戰發展史上,大艦巨炮過往的金科玉律被新興航空力量衝得七零八落。
這是一箇舊時代的隕落,也是一頁新篇章的開始。正如美國海軍對於457mm艦炮專案的回絕理由所表達的意思:
戰列艦已經過時,未來的海疆屬於航母。
-
4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中日本大和級戰列艦安裝的94式45倍徑460毫米艦炮(日本為保密對外稱為45倍徑94式400毫米炮)是目前世界上海軍史服役過最大口徑的艦炮。但是日本在艦炮研究方面還有更大口徑的艦炮,其中就包括戰後日本繳獲的一門用於實驗的480毫米艦炮,而日本的研究最大的是510毫米艦炮,並計劃安裝在110號的改良型上。美軍在日本一實驗基地繳獲的480毫米炮
不過大和身上的460大管雖然威力巨大,但是在實戰當中並沒有太多的表現,更多的是用三式對空通常彈對付飛機,而這樣的方式對空作戰基本沒什麼效果。不過對外公佈的主炮的各項效能資料倒是最強。使用45倍徑能將1.46噸的炮彈打到780米/秒的初速,甚至比衣阿華50倍徑1.225噸的炮彈打到762米/秒的初速還要高。而且穿深資料也是最強的。大和寬闊的前甲板
回覆列表
比大和號的430毫米艦炮還要大的艦炮肯定還有,但是真這投入實戰的艦炮絕對是大和號的最大,這和日本人的戰爭思路有關,在日本的海軍決戰戰略中有所謂的七成理論,就是在真正的戰列決戰之前先消耗掉敵人百分之三十的實力。這只是打的方面,在小的方面上日本也充滿七成理論,自知實力不濟的日本人明白只有提前過的開火機會才有可能戰勝數量上佔據優勢的敵人,要做到提前開火就必須擁有射程更大的艦炮,在自己進去敵人火力射程之前就搶先開火,這就催生出了日本的大艦炮。大和號作為最後決戰的殺手鐧,是作為全部聯合艦隊核心的角色設計的,它的任務就是在敵人開火之前就利用自己的超大口徑艦炮殺傷敵人。當時各國主流裝備的主炮都在400毫米上下,普通巡洋艦的火炮口徑僅有203毫米,他們的射程都在大和號之下。世界其他各國之所以沒有在艦炮口徑上超火日本,主要是自身並不需要大射程的艦炮。德國發展公海艦隊的處境和日本類似,面對擁有絕對優勢的英國皇家海軍德國想到的不是提前開火和自殺性進攻消耗敵人實力,而是想要透過技術和訓練上的進步在決戰中壓倒對手。這個技術主要就是火炮瞄準具和穿甲彈上。
公海艦隊之父提爾皮茨近乎瘋狂的相信,德國效能優異的穿甲彈完全可以壓制英國的大口徑火炮,擊沉英國的主力戰列艦。此外 提爾皮茨還要求每年徵召大批的青年入伍確保水兵素質領先對手。也就是說雖然處境一樣但是德國想到的依靠技術和水兵素質戰勝敵人,而日本選擇了相對冒險的發展道路,將決戰希望寄託到射程巨大的火炮上。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最終發現出口徑最大的艦炮。至於說其他國家停留在紙面上的火炮,其實日本也有。德國打算建造十萬噸的戰列艦為此準備533毫米的艦炮,而日本為建成的超大和級用於比這個更大的火炮設計,只是並沒有付諸實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