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來電影局
-
2 # cnBeta
為了慶祝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上映50週年,從下個月18日開始,該部影片將在少數影院重映,屆時它將以70mm膠片的形式放映。據瞭解,《2001太空漫遊》劇本由導演庫布里克和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共同創作,雖然這是一部在1968年上映的影片,但即便現在重新去欣賞仍會覺得這部影片的理念超前。而在上映當年該部影片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美術指導、最佳編輯等4項奧斯卡提名,最終則斬獲了最佳視覺效果獎。
這部被稱為是“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的影片於日前公佈了一支全新的預告片為接下來的重映造勢。
獲悉,重映首映將採用70mm膠片版,將在5月12日在戛納舉行。屆時,克里斯托弗·諾蘭將出席活動,這也是這位導演第一次參加戛納。實際上,這個70mm版正是諾蘭參與制作,不過他表示並沒有對影片內容進行過任何剪輯。這意味著觀眾將體驗一次最接近原版的觀影。
首映當日,庫布里克女兒Katharina和小舅子Jon Harlan也將參加活動。
-
3 # by創可貼
有一位大導,一生只拍十多電影,卻保證了部部作品的質量,拍的科幻電影更是被稱神,甚至,被諾蘭,卡梅隆這樣的大咖導演拿來崇拜和仰慕。
沒錯,作為教科書級別的《2001太空漫遊》地位就是如此厲害。早在六十年代就開始拍了,到現在的地位依然是不可捍動。不僅有媲美我們現在的特效,其更有注重內容的深度。
有了這麼多前助以後,看《2001太空漫遊》依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需要考驗耐心,因為他的節奏是緩慢的,它沒有我們廣博意義上,遇見外星人,然後,開始反抗而對戰。當然,電影都有反派,來自於內部的背叛,這個卻不是人,而是人類的智慧結晶,飛船系統起的反抗。
因為出現意見的分歧,不能統一。系統打算單打獨幹,獨自去到木星,探索宇宙之謎。這讓主角乃至他的朋友,所以冬眠的夥伴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脅,系統借用某一個單環出現問題的藉口,讓主角的朋友永遠的沉溺於這深邃無形的宇宙漩渦中,這時,主角才發現,他已經遭到背叛了。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破壞控制飛船飛行的系統。但是,如果要正面迎戰主角並不是飛船的對手,因為整座飛船的執行都受到系統的控制。幸好,人類在社交這座飛船時,就考慮到了能隨時關閉系統的這個不受制於他的切入口,那就是排煙口。這對主角來說,乃至所以的人,都是一次極其困難的挑戰,要是時間不能對時,主角將會在這次的飛行中走向光榮。
那麼,一切的來源都是那麼循規蹈矩那麼自然,有沒有導演拍攝電影時特意留下的心機和用意呢?相信細心的觀眾一下子就發覺了,沒錯,就是那塊黑色的方碑,代表文明的意義和象徵。在後來甚至搖及前川,那幾百萬年前,還未出現人類這一種智慧生物,我們就開始爭議地位和食物時,黑色的方碑就出現了,可是黑猩猩還是沒有能解釋這一種現象是怎麼一回事。文明也在繼續繁衍和演化,告訴了我們即使真相就獻在眼前,要是同時期的我們不具備相等的實力和智慧,這將終將會是一個謎,永生永世,乃至千秋萬世保留下去,而借不來。
宇宙總是靜謐的一片曠野,只有那智慧兼及的勇者才能去生存擴張和探索。那一艘在探索中前行的飛船一直前行,一直未停下腳步,代表了我們人類的追求,對更高層知識的渴望。
終有一天,飛船也會離目的地越來越近,出現了問題,因為宇航員都有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做修理。
前方開始出現迷幻,劇情開始轉向急促,一片五顏六色雲彩般的蒼穹,是用語言和文字都無法修飾和代替的美麗,這片撲朔迷離也總讓捲入其中的主角差點失去意識,幸好,他並沒有迷暈。而是強大的身體和意志支撐著他完成這次的旅行。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曾困惑,並尋找到,別的星球留下的過去文明,對黑色的方碑的思索。更有逼真的特效,劇組還選擇製造出那可以旋轉的艙門,美妙的宇航服。人類的工作地方的樓閣,在這裡集思廣益,一切裝置的整齊排設,更有建設和整裝之美。
在有生之年,能親眼見到所有人類渴望的知識。這時的主角是壓抑不住的興奮和震撼。弱嬰在受輔乳的現象,在胎盤中,閉著眼睛,享受那一份來自生命的受惠和祝福,一切都是那麼的靜謐,靜在不言語中。那迎面而來的分子,離子,更多的欣喜,主角一幕幕的開始見證這一切的開始和結束。
我們從何而來,將向何處而去。一切都將以得到解答。這一切如同繁華流逝,殆盡,又在盛新的土壤乘興開來。
造物者的秘密。
最後的盡頭,也是緩慢而悠長的。主角頓悟的宇宙中最深層次的秘密以後。鏡頭放向對我們人類自身的探討上,我們將該怎樣去面對我們的餘生。失去追求,或者,繼續探索。一切的意義都在這裡讓我們展開更深的沉思。作為人類機體,細胞依然需要每天的新陳代謝,主角也要每天近食,一餐一餐飯。一種一種超程脫俗的想法。垂暮晚年,主角在最後觸碰黑色的方碑。《2001》太空漫遊也迎來了正式的結束。
單是電影方面的籌備,媲美現在科幻電影,導演就花了幾年時間的醞釀,拍攝過程更是辛苦的。也許,相較於劇情的科幻電影大家會更容易覺得它看點少了那麼一點韻味。其實不然,古往今來,人類為何設立了哲學這門知識呢?答案亦是如此,哲學是探索我們生命起源的線索和依據。《2001》太空漫遊亦是如此,更加註重哲理性的追蹤,是很值得反覆推敲的一部電影。
看完了《2001太空漫遊》還是有許多言語說不出來,寫了這些段。至敬我們的先輩的貢獻,也至敬人類引導的科技對無窮的宇宙那深不見底的深邃知識的探討。也感謝那沒能榮幸歸來的他們,為人類做出的無限貢獻。
用文字總是很難表達出來。在那更高層次的宇宙中,總有我們的一個夢,一探究竟。《2001太空漫遊》亦是如此,表達了畫面和場景。
回覆列表
01
原著與電影
事實上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庫布里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筆者認為庫布里克為影史排位第一導演是無須爭辯的,當別的導演還在拍型別片時,他是在創造型別片。
當第一次看《2001:太空漫遊》時,真的被影片的拍攝手法深深震撼到了,原來科幻片還可以這樣拍攝,將真實的場景追求到了極致。影片對宇宙的想象已經到達人類的極限了,可以說以前沒有超越它的科幻電影,將來也很難有,畢竟上帝只創造了一個庫布里克,首先他是一個藝術家,其次才是一個導演。
直到如今他的小說裡預測的許多科技成了現實,尤其是地球同步衛星實際的發展居然和他描寫的完全一致,地球同步軌道的別稱為“克拉克軌道”,足以說明他是科幻界的天才作家了,他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齊名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
02
高階智慧的發現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遊2001》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里克弄錯了。”所以你不要企圖你透過電影完全透徹理解他在講的什麼,影片屬於那種多視角開放式結局,或許每個人都能從電影裡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太空漫遊》並不是一部單純的硬科幻,其實它意在講述生命起源的哲學。開片一段黑屏的2分鐘長鏡頭,這裡其實是從宇宙的概念到個體的過程,黑幕代表了無盡的宇宙,再到太陽系的地球,最後是地表的黑猩猩。
地球到底存在不存在文明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的,影片講述了人類首次在月球發現了智慧文明存在的有力證據,所以國家安全域性精心策劃了一場太空旅行的陰謀,一組宇航員去月球探索的高階文明,另一個組探索木星的文明。
影片的成功在於將奇觀用極度寫實的風格去展現給觀眾看,包括對太空那種恐怖的安靜的描述,除了能聽到自己的喘氣聲,再也聽不到其他聲音。
03
黑晶石板
黑晶石板。黑晶石板經檢測已經有300萬年的歷史了,早在人類誕生以前就存在了,而石板以9:4:1的精密比例的呈現在人類面前,這顯然是高階智慧文明在向人類赤裸裸展現他們的實力,他們對人類意味著是神的存在,黑石板其實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多數人認為人類是自然選擇的進化而來,其實表面上是這樣,真實是神秘智慧引導而隨機產生的物種。
《太空漫遊》有段對黑猩猩描述其實是對這一結論的暗示,在那些猩猩為接觸黑石板之前是不會使用工具,當他們集齊靠攏黑石板後,他們擁有了靈長動物的智慧,懂得了使用工具和資源掠奪。這也是從動物到人的革命性一步,這裡或許是銀河系萬千星系的一個行星文明的進化史,其實也在暗示人類誕生的過程是同理的。
宇宙所有文明都是高階智慧文明播撒的種子,宇宙到處留下了黑石板去引導文明的誕生。黑石板只是影片無形力量的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其實現實世界是沒有黑石板存在的,但仍有神秘的引導力量存在,
這也是國外那些知名物理學家終生研究科學,其結果也信奉了宗教的原因,因為他們相信宇宙的起初是存在第一推動力的,而這一推手正是神的引導,他們所認為廣義的神正是宇宙中的神級文明,
他們的文明是以個體的形態展現,他們超脫了肉體的束縛,而最終化作了單純的意識飄蕩在太空,他們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跨越了維度的束縛,他們在宇宙播撒了無盡的智慧文明。
04
物質到能量的進化
機器人的覺醒。機器人反殺人類也是本片明線最精彩的戲劇性反轉,其實那個機器人並沒有覺醒,而是地球總部的人將最高機密載入了機器人的思想,他的思想就是執行秘密任務的程式,而地球的航天局欺騙了所有船員,導致船員與機器人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它只是本能的剷除了擋道的一切阻力,也就是說當主角他們準備計劃關閉主機時,機器人策劃的謀殺只是本能的自衛。而主角卻以為機器人叛變人類了,所以在關閉機器人智商時,他得知了“木星計劃”這個驚天的秘密。
跨越時空、維度、物質從而進化成為了能量形式的文明。星孩也是本片暗線的最精彩反轉,結局主角一生經歷的太多太多,先是穿越了時間,再是穿越空間,來到了宇宙一角的神秘房間,由於穿越時空讓主角的相對時間變快,所以很快就老了,並且超越了維度的界限,
一直到主角終老,在黑石板的再次引導下,終於開化了智慧,進化到了神級文明才擁有的能力,超脫了物質(肉體)的束縛,變成了和星球一樣大的嬰兒狀態,其實那個星孩的存在也是以能量的形式在宇宙飄蕩,由於主角誕生於地球,所以在離開時他凝望著地球,流露出對地球的留戀之情,這也是導演對奇觀的一種嫻熟表現。
影片最精彩的表現手法。讓一切迴歸自然的本源,追求最真實的視覺效果,真空本來就是無法傳播聲音得,所以太空本來的樣子是安靜的讓人恐懼,而觀眾也只能聽到主角粗糙的呼吸聲音,由於失重的原因讓所有人的動作變得緩慢。
以上種種足以讓影片成為了一座不可攀登的神作。羅傑·艾伯特是這樣評價本片的,只有少數電影能達到崇高的境界,並像音樂、禱文或壯麗的風景一樣震撼我們的頭腦,激發我們的想象力,讓我們茫然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