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67104609155

      漢初,人們歷經戰國以來三、四百年長期戰爭的變亂局面,以及秦始皇時代嚴刑峻法的統治,社會人心所殷切期望的,就是早日達到安居樂業的昇平世界。

    所以集漢高祖劉邦的豁達、蕭何等人的深通世故,與借鑑往日從政的經驗,便將政治風氣一變而以寬柔為懷,這在基本觀念上,已經吻合於道家思想的黃、老無為而治的學說。再到漢文帝執政階段,內有宮廷的變亂,外有強臣宿將,與兄弟諸王的虎視眈眈,正是危機四伏,隨時有叛亂爆發的可能。而社會人心,厭戰已極,此時此世,內外任何因素,都不適於施用剛猛的政策,因此便從其母后與曹參的主張,採用黃、老的陰柔措施,這對後來漢代三、四百年間道家思想的成長,實為最有力的促成因素。可是曹參等人之黃、老學說,乃受教於蓋公,蓋公所傳老子之學思想的內容,究竟是否完全與老子的觀念相符,實在大有問題。總之,漢初文、景時代內用黃、老的政治作風,是以無為而治為外表,以“用弱”“用反”的陰柔手段為權謀,就因為其政治策略與實施方針是以黃、老相標榜,故影響所及,造成一般社會也崇尚道家學說的風氣,真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漢初承文、景兩個朝代以來的休養生息,朝野安定,國家經濟財政從表面看來,已甚富庶。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文帝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定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史稱:“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怎麼在冰下生存呢?魚怎麼在冰下生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