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 笏 ①hù
【釋義】笏 〈名〉形聲字。從竹,勿聲。
【本義】〈古〉古代朝見時大臣手上所執的竹板,用玉、象牙或竹片等製成,可以用於記事。
【引伸義】舊時戲班用來寫戲目供人點戲用的手板也稱“笏”。例如:只見一個掌班拿著一本戲單,一個牙笏。
【簡介】
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兩晉以後,紙張普及,笏成為一種禮節性用品,料質也由竹木上升為玉或象牙,但不是每一位官員都有資格用玉笏或象牙笏。唐代武德四年以後,規定五品官以上才能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笏,對笏的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員不執笏。
而從清朝開始,因為禮節和習俗的不同,笏板就廢棄不用了。清朝這個馬背民族的傳統服飾裡有種馬蹄袖服飾,見到皇帝動不動就得打馬蹄袖下跪,“啪嗒”兩聲,乾脆利落地趴在地上聽候皇帝指令,兩手趴在地上哪還能得閒,笏板不廢棄那行,想執笏也執不了了。
職務繁雜的官員估計不止一塊笏。《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唐玄宗時,張九齡為相,因為年老體弱,搢笏於腰帶後,跨上騎乘時很困難,於是便找人裁製了一個放笏板的布袋,稱“笏囊”,讓隨從拿著,跟著他去上朝。
【詞語】
【笏板】即笏(手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按品第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
“笏,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說文》
“近有孫昌胤者,獨發憤行之。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廷,薦笏言於卿士曰:‘某子冠畢。’應之者鹹憮然。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曰:‘何預我邪?’廷中皆大笑。”——唐·柳宗元《柳河東集·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紅樓夢》第一回
【笏擊】用笏板撲擊。
【笏囊】盛笏板的袋子。
【笏帛】盛笏的袋。
【十笏】來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書的《感通篇》中說,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故宅基,唐顯慶中王玄策出使西域,過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後人即以“十笏”來形容小面積的建築物。例如山東省濰坊市的十笏園,“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笏 ②wěn
笏 笏 ①hù
【釋義】笏 〈名〉形聲字。從竹,勿聲。
【本義】〈古〉古代朝見時大臣手上所執的竹板,用玉、象牙或竹片等製成,可以用於記事。
【引伸義】舊時戲班用來寫戲目供人點戲用的手板也稱“笏”。例如:只見一個掌班拿著一本戲單,一個牙笏。
【簡介】
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兩晉以後,紙張普及,笏成為一種禮節性用品,料質也由竹木上升為玉或象牙,但不是每一位官員都有資格用玉笏或象牙笏。唐代武德四年以後,規定五品官以上才能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笏,對笏的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員不執笏。
而從清朝開始,因為禮節和習俗的不同,笏板就廢棄不用了。清朝這個馬背民族的傳統服飾裡有種馬蹄袖服飾,見到皇帝動不動就得打馬蹄袖下跪,“啪嗒”兩聲,乾脆利落地趴在地上聽候皇帝指令,兩手趴在地上哪還能得閒,笏板不廢棄那行,想執笏也執不了了。
職務繁雜的官員估計不止一塊笏。《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唐玄宗時,張九齡為相,因為年老體弱,搢笏於腰帶後,跨上騎乘時很困難,於是便找人裁製了一個放笏板的布袋,稱“笏囊”,讓隨從拿著,跟著他去上朝。
【詞語】
【笏板】即笏(手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按品第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
“笏,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說文》
“近有孫昌胤者,獨發憤行之。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廷,薦笏言於卿士曰:‘某子冠畢。’應之者鹹憮然。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曰:‘何預我邪?’廷中皆大笑。”——唐·柳宗元《柳河東集·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紅樓夢》第一回
【笏擊】用笏板撲擊。
【笏囊】盛笏板的袋子。
【笏帛】盛笏的袋。
【十笏】來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書的《感通篇》中說,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故宅基,唐顯慶中王玄策出使西域,過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後人即以“十笏”來形容小面積的建築物。例如山東省濰坊市的十笏園,“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笏 ②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