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春秋奮羽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和皇帝一同外出,抓住機會發動了高平陵政變,雖然此時國家的名字和皇帝沒有變,但可以說這是司馬氏取代曹魏政權的關鍵點,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司馬氏在朝廷的實力越來越強。從249年到265年,司馬氏循序漸進,最終代替了魏國。在這期間曹魏一些忠誠的將領依然不甘心,屢次發動了叛變。蜀國也沒有坐視不管,姜維帶領軍隊北伐了好幾次。
在公元253年,姜維聯絡諸葛恪一起北伐,趁機出兵伐魏,帶領數萬軍隊出發,但最終因糧草問題撤退了。公元254年,李豐等人想廢除司馬師,但是司馬師先知道後,廢了皇帝曹芳,另立曹髦為帝。姜維趁機攻破了河關、狄道、臨洮三個縣城,但因為吳國先失利,所以又原路返回了
公元255年,曹魏的將領們在淮南發動叛變。司馬師被迫親征,在親征的路上,司馬師受到驚嚇,雖然平定了叛亂,但自己病死了。姜維和夏侯霸抓住機會出狄道,攻佔了雍州。當時的姜維想趕緊與胡濟兩路出兵,但是胡濟失信沒能按時到達,姜維也被鄧艾逼退了。
公元257年,諸葛誕發動了淮南三叛,起兵想反抗司馬氏專權,司馬昭帶兵鎮壓。姜維趁他們關中空虛率兵出動,但是和司馬望,鄧艾對峙在了關中。第二年諸葛誕兵敗,姜維無奈退兵。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又一次出動、但也又一次被鄧艾所擊敗,姜維退駐在了沓中。
在姜維當大將軍的時代,曹魏政變不斷,內亂也很多,比起諸葛亮當丞相時,討伐起來更簡單才對。但是蜀國從上到下不支援姜維北伐。他們反對姜維的理由就是國小兵弱,不應該如此莽撞,而且當時的實力本來就比曹魏弱。而且因為大家對北伐反感,姜維在朝廷的地位也下降了。劉禪只聽黃皓的話,黃皓排擠姜維,並且想謀殺他。於是他躲了一陣子。在公元263年,因為劉禪等人的指揮不利,鄧艾奇兵突襲,滅了蜀國。
即使國家沒了,姜維匡扶漢室的心依然沒有變,依然想復興國家,征討魏、吳兩國。姜維鼓動鍾會造反,以此為機會復興蜀漢,鍾會都答應了他,但後來又在關鍵時刻遲疑了起來。於是鍾會與姜維最終死於兵變。
後世的很多人喜歡用成敗來論英雄,都覺得他做錯了。說他當年被迫逃亡,投靠敵國。但姜維後期的忠心不可否認。在司馬氏要取代曹魏政權時他並沒有放棄,抓住了所有機會全力反撲。他是一個英雄,他沒有做錯什麼。他做到了繼承丞相之遺志。只是最後的大漢帝國軍人走了,這個世界有關大漢帝國的故事也就從此消失了。
-
3 # 甲申十七年
什麼意思,沒看懂這個題目。
蜀國有意思的是,諸葛亮死後,接替他的無論是董允,還是蔣琬、費禕,都一改諸葛亮的政策,不再熱衷於對外用兵,蔣琬費禕們輕易的放棄了“武侯遺志”這面大旗,而高舉這面旗幟的是姜維,姜維是降將,只有透過不斷的戰爭才能獲得聲望與物資。
蔣琬死後,費禕把姜維壓的死死的。253年費禕離奇去世,姜維在這裡面非常可疑。費禕死後,姜維如同脫韁的Mustang一樣開始了自由賓士,從253年到263年蜀國滅亡,10年時間進行了11次北伐。北伐給蜀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最終逼迫成都不得不密謀換掉姜維,這才有了姜維離開漢中避禍沓中的事實。其實時至今日,姜維的北伐給他帶來的巨大政治影響力還在發揮作用,在現代人的理解裡,姜維就是一個孤獨的戰士。
-
4 # 內蒙農夫
這也是蜀漢之悲哀,劉禪這個皇帝有過錯,如他爹劉備似的,豈能讓司馬家族滅之,如上下一心,陳兵秣馬,內發展農業等,重視人才,遠小人,又怎能讓鄧艾等隨便攻入,不撤險要之關,十個鄧艾亦無法攻入,可見,瞑暝之中自有天定,晉朝一統看來是勢不可打擋也。
-
5 # 春花秋月何時了q9Pf
蜀漢劉備憑漢室宗親外衣蔭護,曹操不便攻打他。劉備稱帝后曹操發兵,他就節節敗退。為報東吳連曹背信之仇,發兵攻吳失敗後就大勢已去,基本招不人,已成強弩之末。終是要敗,無論誰領魏國均不敵。跟東吳都沒法抗衡,何況魏。沒姜維敗的最快。
回覆列表
公元249年,趁著大將軍曹爽帶著少帝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墓碑時,曹魏太傅司馬懿以三千死士發動政變,借皇太后郭氏的名義剷除掉了曹爽一派的勢力,夷滅曹爽三族,將曹操子孫全部遷居到鄴城監視起來,逐步控制了曹魏大權並將其延續下去。
歷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的經營,曹魏帝國架構被全面更換為司馬氏一族,最終於公元265年,晉王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統一了中國北方的曹魏就此滅亡。
自高平陵之後,司馬家掌握大權十六年之久,期間也發生了曹氏的反撲:淮南三叛、曹髦起兵等事,而蜀漢的軍權則正是在費禕和姜維的掌握中,可蜀漢卻無法趁著這“天下有變”的機會奪取關中之地,興復漢室,這其中到底他們做錯了什麼?
一、司馬懿初掌權的時候,曹魏內部雖然經歷了一次混亂的變動,可關中一帶卻沒有什麼意外發生早在魏明帝時期,司馬懿就已經在關中地區和蜀漢打了幾場硬仗,並逐漸拉攏了一部分關中、隴右將領,讓他們負責鎮守關中,防禦蜀漢:
前將軍兼雍州刺史郭淮,此人原本是夏侯淵和張郃的部下,在夏侯淵戰死、張郃死於木門道後由司馬懿統領,是隴右地區的頂天柱,諸葛亮、魏延、姜維就多次和郭淮有過交戰。此人雖然忠心,可他出身於士族,和同樣出身士族的司馬懿關係較好,司馬懿掌權後,任命郭淮為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相當於以前夏侯淵的職位,郭淮也就這樣被收買了;尚書陳泰,同樣出身於士族,還是赫赫有名的潁川陳氏,其父為曹魏尚書令(宰相)陳群,曹丕和士族妥協以獲取支援的九品中正制就是陳群提出並制定的,而且陳群和司馬懿關係很好,同為曹丕四友,輔佐曹丕登上帝位。由於陳群和司馬懿這層關係,陳家和司馬家是世交,陳泰和司馬師、司馬昭也是好朋友,司馬懿掌權後,派陳泰頂替已經年老的郭淮職位,出任雍州刺史,負責對蜀前線指揮;而原先由曹爽安排在關中、隴右地區的夏侯玄(曹爽堂弟,都督雍涼軍事,被郭淮取代)和夏侯霸(夏侯淵次子,和親司馬的郭淮有矛盾)等曹魏宗親,司馬懿則借曹爽口諭將他們調回首都洛陽,給予虛職,要把他們架空。因為擔憂司馬懿的政治清洗,夏侯霸帶兵逃入蜀漢,在後主劉禪的迎接下,夏侯霸投靠了蜀漢,成為衛將軍姜維的對魏謀士,而夏侯玄則隻身入洛,授予無實權的大鴻臚職位,在司馬師時期以謀反被殺。在司馬懿的排程下,關中前線的親曹派被全面替代為親司馬派,關中地區的佈防和政治環境並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變化,這一點就是為什麼費禕不趁高平陵之變出兵北伐,除了他謹慎小心的防禦戰略之外,更重要的是曹魏朝廷有變,可關中卻沒有變。
雖然夏侯霸入蜀、夏侯玄調回洛陽,可郭淮還在,加上調來頂替夏侯霸的陳泰,那也是一個不世出的名將,而夏侯玄只是一個空談玄學的學者,比那個“怯而無謀”的駙馬夏侯楙也厲害不到哪去,所以是陳泰的到來,比夏侯玄更讓費禕等人感到威脅和壓力。此後在偏遠的東方,曹魏司空王凌發起了“反司馬”的淮南一叛(251年),可此事既沒聯絡東吳,也沒有告示天下,反倒是密謀廢掉少帝曹芳,另立楚王曹彪,這是明擺著謀反,王凌一開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審判席上,最後兵不血刃就被司馬懿搞定了。那此時的蜀漢又在做什麼呢?
夏侯霸入蜀後,姜維就和他策劃:要趁曹魏內亂無暇對吳蜀用兵時出兵關中,於西平地區兩戰(249年至250年)都有斬獲;此時掌權的大將軍費禕卻以各種藉口限制姜維的隊伍規模,每次出兵不過萬人,所以姜維雖然在西平有一定的成績,可是始終無法擴大戰果;費禕執掌軍權十年,時時以“諸葛亮尚且無法北伐成功”為由,控制姜維在北境用兵,特別是曹魏高平陵之變到淮南一叛這段時期(249年至251年),數年沒有過任何政績的記載,甚至於在251年這個緊要關頭,費禕居然在漢壽居住,不回漢中前線,白白浪費了淮南一叛這個機會。很難解釋費禕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常的行為,唯一能解釋的可能是:費禕的不作為是劉禪直接下的命令,因為他剛好在淮南一叛這個節點前回去成都見劉禪,之後又不回漢中,可能就是為了防止姜維老是要求出兵的嘮叨,乾脆就不見姜維了。劉禪為什麼不願姜維出兵,很可能是因為朝廷中關於北伐的分歧越來越大。
在董允、呂乂死後,蜀漢政權逐漸為杜瓊、陳詆等人掌管,他們一個主防、一個主攻,雙方無法達成共識,身處其中的劉禪又不諳兵事,只好選擇兩人的話都不聽,讓費禕拒絕姜維的北伐提議,可是不能明面拒絕,讓姜維得以率領自己的部下出兵(姜維當時已經是假節了,有帶兵出征的資格),但又無法帶太多軍隊,雖然贏了不能大贏,但輸了也不至於大敗,這對朝廷來說是比較有利的。
二、淮南一叛後司馬懿就病死了,由長子司馬師掌權後,這時又發生了淮南二叛,可蜀漢依舊沒有捉住時機北伐公元254年,曹魏發生了一系列驚天動地的大事:
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掌權,繼續架空魏帝,引起外戚和宗親不滿,夏侯玄、張緝(曹芳岳父)、李豐(曹魏姻親)等奉衣帶詔意圖政變,可惜最後被司馬師平定,三人全部被殺滅族;司馬師廢掉少帝曹芳,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此舉引起了曹魏忠臣、鎮東將軍毋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不滿,於公元255年發動了第二次淮南之變,東吳響應派兵入援;司馬師親自率軍平亂,同年擊敗毋丘儉、東吳聯軍,可是自己也被勇戰的文鴦嚇得舊病復發,回師許昌時重病不起,急忙讓弟弟司馬昭來許昌接掌大權,打了曹髦一個措手不及。淮南二叛雖然只有一年不到的時間,但其造成的影響卻很大:這是第一次有請求東吳外援的叛亂;同時造成了曹魏內部大洗盤,司馬師死後司馬昭資歷較淺,急需穩定內部,無暇對外;這一年正好是費禕死去第三年,反戰的杜瓊也已去世,朝政由主戰的陳詆掌管,沒有了大山壓頂的姜維終於有大展拳腳的機會了。
在費禕死後,姜維獨掌漢中大權,連續四年對曹魏出兵,除了第一次沒有什麼準備、第四次被坑失敗之外,其餘兩次都取得了很大的勝果:
254年狄道之戰,受降魏將李簡;襄武之戰斬殺徐質,破河間三地,遷當地居民回漢中;255年洮西之戰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兵數萬人,和徵西將軍陳泰相持於鍾題,最後撤退;256年,趁著司馬昭掌權不久,人心不穩的機會,與鎮西將軍胡濟相約合兵上邽,可胡濟失約沒來,姜維在段谷敗於鄧艾之手,被迫回軍。雖然姜維趁著曹魏內部混亂之際四次北伐,而且取得了比諸葛亮還要好的戰績,可是最後還是無法奪下長安,興復漢室,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蜀漢內部的反戰呼聲越來越高了,而且此時後主劉禪的態度也越來越曖昧了:
諸葛亮死後,劉禪將兵權一分為二,分別由費禕和蔣琬主管,相互牽制和剋制,在兩人接連去世後,又以姜維和陳詆分管,雖然陳詆也是堅決的主戰派,可姜維在前線還是得依靠其他握有兵權的將領;由於姜維的連年北伐耗資巨大,嚴重影響到國內的民生髮展,對蜀漢本就珍貴的軍源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比如254年和255年的幾場大戰,姜維雖然“斬首數萬”,可自身損耗過大,五千無當飛軍為了掩護姜維撤退全部被殲,將領張嶷戰死;對此,蜀漢舉國上下一片聲討,曾和諸葛亮北伐、“蜀漢四傑”之一的張翼就強烈反對北伐,甚至和姜維在朝堂上激辯,不過姜維一意孤行,執意北伐,此事引起了諸將不滿,張翼的勸諫、胡濟的失約,這些都讓姜維無法施展,而且幾乎就在張翼和姜維爭辯的同時,朝中主戰的陳詆和主守的譙周也展開了一場北伐爭論賽。其結果雖然以陳詆獲勝,可次年就死得不明不白。不管是胡濟的失約還是陳詆的死去,這些都可以看出蜀漢朝堂和地方都有著極為強大的反戰力量,他們為了阻止姜維北伐,已經不惜動用一些卑鄙的手段來攪和,可事後胡濟並沒有被劉禪算賬,姜維也沒有對其彈劾,陳詆死後也沒引起什麼風波出來,這一切應該就是劉禪在背後搞鬼了:深受諸葛亮執掌大權數年的劉禪,一直都害怕失去權力,尤其是曹芳、曹髦被架空的境況,更讓劉禪深感軍隊的重要,所以他不敢把軍隊全部交給姜維,讓他立下大功後,在蜀漢重複司馬家篡權的可能。
三、司馬師死後,在淮南當地很快又掀起了一次叛亂,姜維深感機不可失,於是再次不管輿論壓力,誓師北伐平定叛亂後,司馬師死得太突然了,在沒有對淮南的勢力進行壓制的情況下,將和夏侯玄交好的徵東大將軍諸葛誕(諸葛亮之弟)安排駐守壽春,結果諸葛誕在淮南二叛的次年就起兵反對司馬氏,再次請求東吳援軍,而東吳也因前次經驗教訓,派了三萬大軍援助諸葛誕,合兵將近十萬。
而此時的蜀漢,陳詆在爭論賽中勝了譙周,主戰派一時奪取了上風,於是姜維趁著司馬昭率二十萬大軍東征壽春的時期,再次出兵北伐。可是陳詆只是在氣勢上壓倒了對手,卻無法扭轉當時的輿論壓力,姜維此次出兵,已經把老師諸葛亮時期的戰線推前到了長城腳下,但蜀漢內部卻沒有一個將領來協助姜維,他完全就是單打獨鬥,孤軍深入。
司馬昭早已料到姜維的不安分,所以在親征前就安排了姜維的老對手鄧艾出任安西將軍,和徵西將軍司馬望一起駐守在長城一帶;鄧艾早先已經在狄道和襄武和姜維有過接觸,段谷一戰更是打得姜維丟盔卸甲,他對姜維的戰術可謂是瞭如指掌。在鄧艾的主持下,魏軍始終堅守住長城不出,依靠易守難攻的關口和豐富的糧食和姜維相持;姜維此時的處境十分尷尬,前不能進,後不能退,決戰又不行,面對著人精般的鄧艾,姜維已經是無計可施,而偏偏這個時候,淮南諸葛誕的叛亂又被平定,司馬昭正率著大軍趕來,無奈之下姜維只好退兵,幸好鄧艾也沒去追,姜維總算是沒有什麼損失。諸葛誕的淮南之叛是三叛中規模最大,耗時最久的一次,可諸葛誕卻犯了一連串的失誤,加上東吳軍隊的不給力,大好機會被浪費光了:
諸葛誕此時師出無名,他主要還是怕司馬昭來一次兔死狗烹,才會決意起兵,可他沒有打正旗號,把自己處於十分不利的位置,反而司馬昭是帶著曹髦親征,打著天子之師出征,始終掌握著輿論導向;諸葛誕所依靠的所謂“天時、地利”:一是壽春的大雨,能讓淮河暴漲,阻擋司馬昭大軍;一是壽春城固,有一年的存糧;這些完全就是靠運氣來賭大小的,可諸葛誕偏偏就看重這些,結果就是:該下雨的時候沒下,司馬昭大軍圍城不到半年,糧食就快耗盡了,等到最後諸葛誕想來一次決戰的時候,時機早已經沒了;諸葛誕過於求穩,想著等到東吳援軍到來再一起出兵,可是東吳是出了名的“旱地忽律”,水裡雖然厲害,到了岸上就沒了威風,連續幾波援軍都被司馬昭擊敗,而主帥孫綝一看局勢不對,立刻就退兵回建業,留下壽春孤城和諸葛誕。由於蜀漢內部不穩,劉禪暗地裡壓制北伐,所以姜維也無法和諸葛誕、東吳聯合,三方一起進攻曹魏,被司馬昭給各個擊破了。
淮南三叛後,支援曹魏的所有力量全部被司馬家剷除,司馬昭回國後不臣之心越來越明顯,並在兩年後謀殺魏帝曹髦,自此司馬家全面掌握曹魏,姜維三次機會就這樣全部失去了。
總結:在司馬家奪權的時候,姜維並沒有坐觀其變,而是趁著其內部不穩時全力北伐,期間雖然也獲得了一些戰果,無奈的是蜀漢內部反戰情緒越來越高漲,姜維又只管軍事不管政事,主政的陳詆也因為和宦官黃皓關係過近,名聲一直都不太好,可以說姜維的支援力量是很薄弱的,完全不能和諸葛亮相比雖說在曹魏內亂時,劉禪並沒有對此做出太多的反應,尤其是他明裡暗裡地不支援姜維北伐,更是浪費了很多的機會,可要是放在當時的局勢來看,劉禪的做法也是無可厚非的:要知道司馬家之所以能掌權,無非就是因為司馬懿在對蜀戰事中獲得了地位和名聲,而曹爽的失敗同樣也是因為敗在攻蜀之上,對軍隊的恐懼使得劉禪不敢將其隨意交給任何一人,他不可能像相信諸葛亮那樣相信姜維等人。
劉禪雖然是皇帝,可在他身邊的卻都是反戰的勢力,即使是諸葛亮留下來的蔣琬、董允、費禕等人,包括諸葛亮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在內,這些人都不願多起兵戈,希望劉禪能先發展內部,再對外出擊。他們不是反對北伐,而是反對在連年戰事後再繼續用兵,一昧地窮兵黷武最後只能掏空蜀漢,諸葛瞻臨死前還把姜維當成“亡國罪人”。
反觀姜維,他的軍事才能很高,甚至可能高過了魏延,可是他不懂政治,一意孤行地執行北伐,在他看來,立下大功報答諸葛亮知遇之恩才是關鍵,至於蜀漢經濟、民生這些並不是他要管的事。可姜維不懂得: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永遠都是最廢錢的,而蜀漢由於地勢限制,國力發展有限,錢只能用在一個方面,姜維一北伐,國內百姓就得勒緊褲腰帶,到最後已經是“面有菜色”了。
而且姜維的腦子似乎也不像諸葛亮那樣靈活變通,諸葛亮雖然一輩子都為了北伐鞠躬盡瘁,可在他死後立刻調整了戰略,沒有將大權交給主戰的魏延,而是交給主守的蔣琬、費禕等人,諸葛亮看出連年的北伐已經影響到了蜀漢的根基,他需要蔣琬和費禕來幫助修復這一個個漏洞,這些事難道沒有一個人告訴過姜維嗎?
我認為是有的,可姜維不聽,執意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所以我說姜維確實是錯了,但並不是錯在對曹魏變化熟視無睹,而是錯在對人事方面的偏執,沒有很好地團結蜀漢眾人,自顧自地幹活,四面樹敵,害得自己孤立無援,空有報國之心而無報國之能,這才導致了最後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