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氣哥讀歷史
-
2 # 風麟渡人
趙光義繼位後首先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侄趙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趙德芳也封為節度使。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個女兒為國公主。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而一些宋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趙光義都予以赦免。
不過,趙光義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宋太祖朝的大臣。此外,趙光義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便於控制。 趙光義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他在位時期,第一次科舉就比宋太祖時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兩倍多。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
南征北戰
趙光義穩固帝位後,繼續統一事業。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壓力下,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向宋廷納土歸降。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先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趙光義於二月率軍親征,宋軍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終於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同年五月,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復河北易州和涿州。趙光義下令圍攻燕京,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北伐失敗。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上奏趙光義,請求趁交趾(越南)丁朝內亂之機南下討伐,恢復漢唐故疆,統一交趾(越南)。於是,趙光義任命侯仁寶為交州陸路水路轉運使;任命蘭陵團練使孫全興、漆作使郝守俊、鞍轡庫使陳欽祚、左監門將軍崔亮為兵馬都部署;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候王僎為兵馬都部署,伺機進攻丁朝。但在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白藤江之戰中先勝後敗,統一交趾(越南)的計劃最終成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獨立地位。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派遣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軍進軍順利,而主力東路軍屢遭遼軍挫敗,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二路匯合,於岐溝關大敗而潰。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將楊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在獄中絕食三日而死。之後,北宋在對西夏党項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中屢次失敗,但因其厭戰,與宋廷議和。趙光義以親信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及弭德超等為禁軍統帥,多庸碌之徒,臨陣懼戰。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爆發王小波和李順發動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所到之處調發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財產於眾,得到蜀地農民呼應。次年正月,起義軍佔據成都,建立大蜀政權,趙光義得知後派遣兩路大軍討之,起義軍終於至道二年(996年)徹底失敗。
政治
趙光義即位後,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
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年間下詔,組織人員修成:《太平御覽》、《太平廣記》。[11] 趙光義開創昇平詩歌之後,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積極的響應,形成了宋代詩歌的重要特徵之一。[12] 趙光義本人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而展開。趙光義喜好書法,善長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型,尤其善書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也是趙光義親自題寫的。
-
3 # 叄玖史話
宋太宗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他繼位的合法性長久以來一直被人們所質疑。但同時他也對宋王朝做出了自己的一部分貢獻,同時也對整個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這位皇帝在繼位之後做的事情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幾點
宋太宗畫像
一、結束割據,完成統一
就北宋初期來看,由於燕雲十六州被外敵契丹遼國所侵佔,那麼取得神州其餘地區的統治權應當是可以看作統一的。宋太宗繼位後首先採用政治手段,實際控制了吳越王錢俶和軍閥陳洪進的地盤。
吳越王畫像
而後又採用軍事手段滅亡了北漢,在滅亡了北漢之後可以說宋朝在宋太宗的帶領下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亂世階段,迎來了穩定的大一統時期。奠定了宋朝的版圖,同時也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宋朝的發展。
二、與遼國的戰爭
1.高梁河之戰
遼國是北宋直面的勁敵,而收復燕雲十六州更是華夏一統,武功蓋世的重要象徵,宋太宗由於受到得國不正的種種風言風語,也急於展現自己的統治能力,況且遼國直接影響到了背誦的國家安全,所以宋太宗對遼國發起了戰爭。根據朱紹侯教授所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下冊》中所說,宋太宗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滅亡北漢之後乘勝進軍幽州,起初北宋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收復了大片失地。但因為連續作戰疲乏,圍攻幽州十五日不能下,最後被來援的遼國名將耶律休哥在高梁河大敗,宋太宗自己乘坐驢車倉皇而逃。
2.雁門之戰
高梁河之戰以後,遼兵時常南下騷擾,在彼時這種小規模騷擾通常被遼人稱為打草谷。於是宋太宗採取了各種積極防禦的政策。在980年,遼景宗派兵十萬大舉南侵,被北漢歸降宋朝的名將楊業打敗。這次戰役之後,楊業被稱為楊無敵,在遼國名聲大震,聽到楊無敵的名聲遼人往往望風而逃。而在同年十月,遼國再次擁兵入侵,進攻瓦喬關,這一次北宋防禦失敗。
3.岐溝關之戰
再986年,經過幾年的修生養息之後,北宋實力有所恢復,宋太宗再度決定分三路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 正月,宋太宗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東路軍以曹彬為統帥,出瓦橋關,進軍幽州;中路軍以田重進為統帥,出飛狐口(在今河北淶源北),攻打蔚州(今河北蔚縣);西路軍以潘美為統帥,楊業為副,出雁門,進取雲中(今山西大同)。初時,中西兩路進軍順利,收復了不少地方,但東路軍再度攻抵涿州時,遇契丹主力,因軍困糧缺,倉皇撒退。退到岐溝關(在涿州西南四十里)時,被契丹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領的騎兵打得大敗。宋太宗急令中西兩路軍縮短戰線,退回原防,並命潘美、楊業護送雲、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州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州)四州人民內遷。楊業主動斷後,臨行前,與潘美等約定,設伏兵於陳家谷口,待楊業轉戰至此,雙方夾擊遼軍。可是當楊業來到陳家谷口時,潘美等人早已率領軍隊離開。楊業孤軍奮戰,部下傷亡慘重,長子延玉戰死,他自己雖身受數十處創傷,仍然英勇搏鬥,最後中流矢,墮馬被俘,絕食三日,壯烈犧牲。以後,楊業的第六子延昭和孫文廣也久鎮邊陲,是北宋抗遼、西夏的名將。楊業一門的事蹟,從南宋以後,被編演成“楊家將”的評話和戲曲,在廣大人民中間廣為傳送。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第五版下冊在這次戰爭失敗以後,宋太宗採取了對遼國消極防禦的政策,而面對不斷南下騷擾的遼軍,北宋政府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壓力。這次戰役的失敗以及消極防禦的政策,直接導致了宋真宗時期簽訂的城下之盟--“澶淵之盟”同時也在軍事上喪失了主動權,導致之後整個北宋時期對遼國的政策由戰轉為委屈求和。
三、對銀夏的政策
北宋建國初期銀夏地區黨項人的勢力已經初見端倪,但並無大礙。党項首領李繼捧因為家族內訌試圖獻土內附。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党項人中出了一個李繼遷,李繼遷在李繼捧獻土內附後自己扛起了反宋的大旗。宋太宗沒有認清銀夏地區複雜的形式,試圖用武力一併解決,但李氏家族在銀夏地區勢力強大,在各個部總中的勢力盤根錯節。同時李繼遷又勾搭上了遼國,與遼國達成了攻守同盟。種種政策的失利,給了党項人發展的機會,從而致使後期西夏建國。
宋太宗的政策中還有取消戍邊將領特權,派宦官監軍等等,進一步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僅僅從遼國以及西夏地區的失敗上,就給北宋造成了兩個生死大敵,緊緊的卡住了北宋的喉嚨,軍事上的失利導致了後期北宋大量給遼夏送歲幣。拖延了背誦的經濟發展。但同時由於西夏和遼國的原因,間接導致了北宋期間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陸路經濟被遼夏所影響,所以北宋只有大力發展海洋貿易。從某種方面來說,宋太宗的行為也推動了北宋的經濟發展。
-
4 # 時間的車輪
趙光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後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光義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
趙匡胤即位之後,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征討李重進之後,趙光義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進佔太原之後,趙光義又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歷史中多有懷疑其害死其兄的傳聞,我們偉大的領袖評價他,小人,急於上位。
趙光義繼位後首先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他雖然封了許多太祖時期的官員,對兄弟的後輩也多有封賞,不過,趙光義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宋太祖朝的大臣。趙光義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便於控制。
趙光義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
趙光義穩固帝位後,繼續統一事業。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壓力下,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向宋廷納土歸降。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先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趙光義於二月率軍親征,宋軍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終於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同年五月,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復河北易州和涿州。趙光義下令圍攻燕京,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北伐失敗。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欲伐越南,以失敗告終。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派遣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二次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西路主將楊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在獄中絕食三日而死。之後,又對西夏党項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中屢次失敗。趙光義以親信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及弭德超等為禁軍統帥,多庸碌之徒,臨陣懼戰。
至道元年(995年)在寇準的支援下,趙光義三子壽王趙元侃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恆。趙光義冊立太子,大赦天下。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趙光義崩於東京宮中之萬歲殿,年五十九歲,在位二十二年。
趙光義即位後,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地位。對宋朝的穩固有重要貢獻。
宋太宗為了更好地控制與駕馭出征將帥,宋太宗開始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將帥應對謀略、攻守計劃,或授以陣圖以指揮前線將帥作戰。但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宋太宗朝“將從中御”政策施行效果並不盡理想。
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趙光義對外上,先由“備邊通好”轉向“圖制契丹”,再由“圖制契丹”轉向“聯夷攻遼”,最終由“聯夷攻遼”轉向“修德以懷遠”。
北宋北伐失敗以後,宋遼接著又進行了幾次戰爭。趙光義及群臣從戰爭的現實中逐步改變了對遼策略,從戰略進攻完全轉為戰略防禦,並採取了若干較為有效的防禦措施。同時,又積極主動去謀求對遼和平。
趙光義組織人員修成:《太平御覽》、《太平廣記》。
趙光義本人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而展開。趙光義喜好書法,善長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型,尤其善書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也是趙光義親自題寫的。
趙光義奉佛,西域、天竺僧人攜帶經文來到漢地者絡繹不絕。其中天竺僧人法天、施護、天息災,都曾在宋太宗開設的東京譯經院從事佛經翻譯活動,並御派漢地僧人法進、常謹、清沼等人充任筆役,協助譯經。 在位期間,大量修建佛寺,對五臺山,峨眉山,天台山等都有大量的建寺與修繕。
-
5 # 且聽風吟8345578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即宋太宗,字廷宜,即位後改名為趙炅,出生於開封府浚儀縣崇德北坊護聖營官舍,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976年,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迫使吳越王錢俶和陳洪進於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陋習。
政治
趙光義即位後,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也沒有改變宋朝的立國弊端,宋代冗兵冗官。
軍事上,毛主席批註,此人不知兵。趙光義對遼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其中必有趙光義的決策失誤。客觀上兩次北伐中,軍糧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負;幽州及其周邊遭遇兵燹,軍糧供給受限;軍糧徵調地域較廣、轉輸難度大。軍糧供應的困境限制了宋軍的軍事行動,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趙光義兩次北伐的失敗。
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北宋都城開封,雖然地處黃河以南,但到了冬季,仍然是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宋史》中多有大雪天寒的記載,一般貧困居民仍不免挨餓受凍。
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宋太宗趙光義為展現京城開封的祥和氣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下詔賜給京城年事已高者禦寒衣物,百歲老人則另外加賜塗金帶。恰好這一天,京城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遺中使賜給孤老貧窮者每人千錢及若干米、炭。
作為北宋最高統治者的宋太宗,能夠在寒冷的冬季,心繫天下蒼生,於是,從宋太宗開始,“雪中送炭”的典故就流傳開來。
回覆列表
看了一下,前面的答主已經從政治和軍事方面把宋太宗的成績說的很清楚了,我想從經濟方面,補充一些。宋朝,人稱“富宋”,但是,在宋太宗即位之初,對外戰爭不斷,還爆發了宋代最激烈的一次農民起義起義。同時,對遼、西夏(此時稱党項)頻繁的軍事衝突,導致了草原絲綢之路的徹底斷絕,而對於幽雲十六州的爭奪,導致華北主要產糧區變成了戰場。當時首都開封城外,經常有“飢寒而死者甚眾”的慘狀。
但此時的宋太宗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雍熙四年,宋太宗“遣內侍八人敕書金帛,分四綱各往海南諸蕃,勾招進奉,博買香藥、犀牙、真珠、龍腦”。就是派人去海外各國,大量採購奢侈品。難道是他不思進取,要做一個太平天子嗎?非也,這還要從絲綢之路說起。自從唐末經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古絲綢之路已經基本斷絕了,但同時,透過南方廣州泉州的海上絲綢之路卻逐漸興旺起來。宋太宗曾派人在廣州著手建立市舶司,力圖發展海外貿易。遇到的問題是,多年戰亂讓海上貿易也十分蕭條,各國商人不敢輕易邁出第一步。
所以,北宋剛滅南漢後,就在廣州著手建立市舶司,力圖發展海外貿易。宋太宗表演海外大采購的行為藝術,這就是向整個世界宣佈,我大宋社會穩定,人多錢傻速來。
同時,在海外貿易管理的官員選拔方面,宋太宗極其嚴格,要求主管官員必須推選三個候選人,每個候選人要有至少三名官員擔保,還對該職位制定了嚴格的獎懲追責制度。除了對官員選拔很慎重,對參與貿易的船戶全部另編戶籍,加強管理,嚴厲打擊走私,規定貿易歸來,必須到市舶司繳納稅金。這些措施給王朝帶來鉅額關稅收入。
更重要的是,各國商人帶來的不僅是商品,還有來自全世界巨大的消費能力。中國的茶葉和瓷器舉世聞名,“海上絲綢之路”,到宋代應該改稱為“瓷器之路”。中國瓷器作為高階消費品,出口遍及日本、東南亞、印度、波斯灣西亞諸國以及非洲的埃及等地。僅廣州一路,每年的瓷器總產量就高達一億件以上,其中絕大多數都用於出口。
可以說,宋太宗制定的開放政策,鼓勵對外貿易,為兩宋三百年的富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