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梅煮茶客

    作為普通人,日常我們每幹一件事,都不可能只關注結果,更為要緊的肯定是做這件事的目的意義。個人如此,國家又何嘗不是,正所謂:師出必須有名,每一件國大事必須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符合人們普遍的情感認同和價值取向。

    鑑於此,讓我們分析一下鄧艾與姜維人生中的所作所為,然後就可以解析近1800年來,後世人們對他倆的看法和評價。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三國時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其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歷盡千辛萬苦,從陰平小道率先攻入成都,使蜀漢滅亡。後因遭到鍾會的汙陷,被司馬昭猜忌而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殺害。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姜維年少喪父,侍奉母親。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郡守的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受到蜀相諸葛亮的賞識並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延熙十七年,拜大將軍,獨掌軍權,繼續致力於蜀漢的北伐大業,大戰曹魏名將鄧艾、陳泰和郭淮等,互有勝負。為躲避黃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禍。景耀七年,魏國伐蜀,姜維擺脫鄧艾等人的剿殺,退守劍閣,阻擋住鍾會的進軍。怎奈鄧艾陰平偷襲成都,後主劉禪投降。姜維志存光復,假意投降,勾結鍾會反叛,事敗後被殺。

    如此,結果就非常明確了:鄧艾有生之年是為曹魏集團的領土擴張和兼併而戰的;姜維則是一切為了北伐,為了恢復蜀漢的宏願而苦苦追索的。然而,曹魏政權從曹操開始,就有:名為漢臣、實為漢賊的定論;蜀漢政權則從劉備始,就有漢室苗裔、漢統延續的結論。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程序中,人們認可的是王朝的正統和延續;唾棄那種名不正、言不順的篡逆和背叛。相應對其追隨者也各有歷史評價上的忠奸分野。這就是蜀漢終結者鄧艾,後人很少對其讚許有加,而更加欣賞姜維的原因。

    一家之言,不妥來批!

  • 2 # 過盡飛鴻矣

    鄧艾是三國時期的傑出人物,在許多傳說中都跟鍾會、姜維一起並稱為後三國時期的三傑。

    在這三人中,鄧艾與姜維可謂是宿命中的對手了,兩人長期在戰場上對陣,彼此互有勝負,大多數時候,鄧艾都是佔據上風,當然,也是因為魏國的國力遠勝於蜀漢,若是兩方國力大致相當,那麼兩人基本算是平手,就軍略而言,兩人其實不相上下。

    除了軍略以外,鄧艾在政治、民生方面也有頗多建樹,在魏國淮南、淮北一帶興修水利,大舉屯田,使得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

    不但如此,鄧艾在領軍出戰的間隙,總是能找準時機開荒屯田,大大提高軍隊的糧食儲備,使軍隊沒有缺糧之憂,可以專心作戰,而在戰爭之後,這些開闢出來的良田有造福了周邊的百姓,可謂一舉數得。

    陳壽曾經評價鄧艾這一句舉動: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

    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後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魏國滅蜀之戰中,鄧艾另闢蹊徑,身先士卒,偷渡陰平,一舉直插成都,短時間內消滅了蜀漢集結的軍力,逼降了後主劉禪,可謂滅蜀第一功臣。

    那麼,作為蜀漢終結者的鄧艾,為何後人很少讚許他,而是更加欣賞姜維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更欣賞悲情英雄,作為三國時期最具有浪漫與悲情色彩的蜀漢勢力,湧現了一大批家喻戶曉、名傳後世的英雄人物,如仁義無雙、屢敗屢戰的昭烈帝劉備,運籌帷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武侯諸葛亮,忠義無雙的武聖關羽和其他五虎上將等等,姜維也是這其中的一員,這一群仁人義士為了匡扶漢室的信念,奮鬥終生,從未動搖,最後卻還是人力難以勝天,蜀漢終於還是亡了,這就大大增加了蜀漢一方的悲情色彩,蜀漢群雄在史書上和後世人們的口碑中,得分都是遠遠超過魏吳兩方的人才的。

    其次,魏國當時處於司馬家當政時期,提拔、重視鄧艾的司馬懿已經死去了,繼位的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等都更加器重像鍾會這樣的世家子弟,鄧艾出身寒門,本身就不受重視, 被鍾會以謀反的罪名殺死,再加上隨後而來的姜維煽動鍾會謀反洩密,雙雙被誅,魏國軍隊大亂,一度在成都大開殺戒,後來才慢慢收拾殘局,朝中對此事選擇了冷處理,而後不久司馬家篡位,更是朝廷動盪,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居然沒有替他平反,這也使得鄧艾在相當長時間裡是作為反賊被誅殺的,這也影響到了人們對他的評價。

    最後,姜維本身能力也相當不弱,姜維軍略基本跟鄧艾五五開,但蜀國國力弱小,姜維能夠動用的實力更少,一直以來都是在處於劣勢的情形下跟鄧艾對陣,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 :即姜維勝了就是以弱勝強,姜維敗了則是本國實力不足,而鄧艾若是勝了那是理所應當,鄧艾敗了就是智謀不及姜維,再加上姜維本身也長期受到朝中奸臣如黃皓的排擠,還有蜀漢一方的反戰人士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的人牽制,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為了匡扶漢室的信念而堅持北伐中原,甚至在魏國大軍入蜀,後主劉禪投降的情況下也能隱忍下來,用計謀煽動鍾會據蜀自立,隨後討伐魏國,雖然因為洩密導致身死,但也除去了鍾會、鄧艾二人,可謂是膽大心細有殊略,就憑只一點, 天水姜伯約,就應為後三國三傑之首,排名應在鍾會、鄧艾二人的前面。

    鄧艾、姜維二人作對比的話,鄧艾只能算是一個單純的頂級人才,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人才歷朝歷代都有,而姜維,除了是一個不遜色於鄧艾的人才之外,更增添了許多悲情色彩,姜維一生,波瀾起伏,但始終無愧於心,跟武侯諸葛亮一樣,他也當的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幾個字,鄧艾雖然有勇有謀,內政軍事兩方面都有不凡建樹,但人們評價姜維的時候除了本身的實力之外往往還帶著感情色彩,實力加感情因素綜合起來,就超過了對鄧艾單純的實力評價了。

    綜上所述,世人大多忽略鄧艾,而更加欣賞姜維,也就情有可原了。

  • 3 # 波雲星

    題主說,“後人對鄧艾很少讚許有加”,我覺得這個說法值得商榷。這裡的“後人”恐怕更多的是指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的粉絲,在明代之前疑似鄧艾的影響力更大。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如同祭拜孔聖人,古代也要祭祀武聖人。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於公元731年敕令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唐至元期間,奉祀姜尚的廟又稱“武成王廟”(簡稱“武廟”)。 公元739年,姜尚被追諡為“ 武成王”,成為“武聖人”。

    姜維、鄧艾、鍾會均是一時之英豪,這一點不可否認。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在太公武廟裡入祀的古代名將中,魏國的代表,沒有鍾會,只有鄧艾。姜維也沒沾到老祖宗姜太公的光,他的排位沒有被放入武廟陪祀。為何待遇有如此不同,我曾回答類似問題,可見前章,不贅述。

    喜歡姜維很正常,但籠統地說後人對鄧艾少有讚許,而更贊姜維,這一點至少在明代之前,恐怕不是事實,應該存有疑問。鄧艾的歷史問題,實際上司馬炎在晉初就已為其平反

    所謂再後來,姜維的聲望反超鄧艾,可能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1)太公廟罷祀。明朝洪武年間,因太公入侍歷代帝王廟,而被明太祖撤去武成王廟;至此,罷武廟祭,並去除呂尚的王號;入祀武廟的鄧艾影響力逐漸減弱;

    (2)演義小說的巨大影響。《三國演義》小說以蜀漢為正統,作為蜀漢後期軍事代表人物,姜維的形象自然更加鮮明、生動,就連姜維的“五鉤神飛亮銀槍”在《隋唐演義》裡也找到了傳承,羅家槍繼續傳承、發揚,在小說維度上姜維的知名度比鄧艾高是自然的事情。

    我說的有點兒道理嗎?

  • 4 # 風溯漢水飛

    在後世民間傳說中確實對姜維的讚美超過了鄧艾,但實際上,就後世地位及歷史評價而言,鄧艾是要高於姜維,唐德宗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中就包括“魏太尉鄧艾”,宋朝時期,追封的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鄧艾,然而姜維卻無此殊榮。既然如此,為何在民間,姜維能受到更多人的喜歡呢?

    一方面,姜維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姜維是蜀漢末年的名將,同時他也是諸葛亮臨危受命的人物。諸葛亮的大名貫宇宙,在民間如神一般供後人學習和瞻仰,作為諸葛亮弟子的姜維,自然也因此而逐漸聞名,可以說是愛屋及烏。更何況在《三國演義》中,姜維作為蜀漢後期少數幾個具有文韜武略的將領,自然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同與喜愛。

    另一方面,姜維是因為同僚背叛而被蜀漢俘虜,進而被諸葛亮真情感化而降。不僅如此,姜維還拒絕了母親的召喚而繼續留任蜀漢,對於曹魏而言,姜維就是一個不忠不孝的人物。而對於蜀漢來說,姜維既不是荊州派,也不是益州本土勢力。他只認諸葛亮,他覺得諸葛亮就是他人生中的大恩人,是他的伯樂。諸葛亮把蜀漢的生死存亡託負給了他,他就要完成諸葛亮的遺願。從這方面講姜維是忠勇又是孤獨的,在內外交困情況下仍然想辦法繼續戰鬥,可以說是屢敗屢戰,充滿了悲劇色彩,而華人往往很善良的同情悲劇人物,尤其對感恩圖報的人物喜歡尤加。所以說後世對姜維喜愛超過鄧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一山的表現手法是否過於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