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你小臥龍
-
2 # 一貳一橙
確實,宋朝的後宮干政情況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中最嚴重的,而這後宮之中也是有好有壞,宋仁宗曹皇后出身於將門世家,卻知書達理、書法精湛,還救過仁宗的命,平定了一場宮廷政變,英宗高皇后,輔佐哲宗開創了元祐之治,被讚譽為“女中堯舜”。
而像真宗趙桓的皇后劉娥,號稱武則天鐵粉,到最後就連龍袍都披在身上了,至於說對宋朝歷史影響最大的一位後宮,則莫過於宋神宗向皇后了,就是她一句“端王當立”,就把大宋江山交給了一個毫無治國之能的趙佶,直接斷送了北宋江山。
可矛盾的是,宋朝後宮干政嚴重,卻從來沒有出現過外戚干政甚至於篡權的故事,身居後宮的皇后、太后們,她們看似影響力巨大,可具體情況又不是那麼回事:劉娥要做武則天,不行,曹太后垂簾聽政,被宰相韓琦一頓操作,也不得不乖乖地交出權柄,歸政給宋英宗。
所以這事要分兩部分來說:一是為什麼宋朝後宮干政情況會如此嚴重;一是為什麼如此嚴重的情況,宋朝卻沒有出現過任何外戚干政,也沒出現漢、唐一樣外戚篡權的嚴重情況發生?
一、宋朝後宮干政的情況之所以會這麼嚴重,最主要還是因為趙匡胤的老母親開了個壞頭當時趙匡胤的老母親杜氏生了五個兒子,趙匡胤和趙光義排第二和第三,也經歷過戰亂的日子,所以其性格十分剛毅,可謂是巾幗不讓鬚眉的代表,史稱“內助之賢,母範之正,蓋有以開宋世之基業者焉”。到了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本來不應該插手外政的杜太后,卻偏偏硬逼著趙匡胤立下了個“金匱之盟”,自此開兩宋後宮干政的先河:
金匱之盟的內容就是“能立長君,社稷之福”,要求趙匡胤將帝位繼承人寫為弟弟趙光義,而不是像之前朝代一樣傳給兒子,以保大宋江山能在一個智慧成熟的“長君”手中走得遠一些;雖然這份盟書在後世質疑的聲音比較多,但在宋太宗時期的趙普言之鑿鑿地說出“金匱盟約”之後,基本上兩宋時期都是承認了這份盟約,畢竟宋太宗繼位過程撲朔迷離,有了這份盟約則能肯定其是正大光明繼承帝位的,所以文人官員們犯不著和皇帝作對,也就默認了;自古以來“父死子繼”是萬世不易之法,“兄終弟及”的情況在商朝之後就消失了近兩千年了,而且其實行的結果也是很不得人心的,所謂“子弟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可現在又把它拿了出來,還延續了下來,對宋室妃嬪們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既然杜太后可以後宮干政,那後代的禁宮裡,干政的行動和野心也就越來越大了。事實上,自杜氏以金匱之盟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之後,歷代宋室皇后干政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就連親手製定了後宮制度的趙匡胤,在他死後,皇后宋氏也想著來一場金匱之盟,只不過之後被趙光義搶先了一步,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燭影斧聲”事件了。
趙匡胤死得猝不及防,得到了訊息的宋皇后,讓太監王繼恩去叫次子趙德芳入宮,很明顯就是要讓他繼位,可當時趙匡胤次子趙德芳不過十七歲,而長子趙德昭已經二十五歲了,而且也參與了政事近十年的時間。不管是自周朝就流傳下來的嫡長子繼承製,還是“國賴長君”的現實,趙德昭都應該是帝位的第一人選,而不應該是趙德芳。
而宋皇后出身於世家大族,父親宋偓是後唐莊宗的外孫,母親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女兒,歷經五代十國直到宋代,是名副其實的“近代貴盛,鮮有其比”的四朝國戚,而且宋偓能生啊,一生有九子十一女,如果宋皇后能扶立一個比較親近、也比較好控制的趙德芳,加上孃家的力量,那宋家在宋朝的地位就堅如磐石了。所以宋皇后選擇了趙德芳,而拋開了長子趙德昭。
只不過之後的事我們也知道了,趙光義搶先入宮,搶了哥哥的帝位,也逼得嫂子、侄子們被迫同意了他的繼承權,之後趙德昭和趙德芳接連被繼位的趙光義清算,宋皇后自己也自保不暇,宋家就此勢微,宋皇后的如意算盤就這樣打了空。而從宋皇后可以調動很快就宦官行動,以及她敢保證趙德芳登上帝位就可以看出,宋朝後宮干政的情況,其實從一開始就十分嚴重了。
二、雖然宋朝後宮干政的情況嚴重,可也沒有出現外戚專權的情況,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趙匡胤所定下來的制度在保護著自趙匡胤之後,北宋時期一直都有後宮干政,趙光義死後,正宮李皇后聯絡宦官王繼恩(就是燭影斧聲裡的那位),謀立太宗長子、已經被廢為庶人的趙元佐,公然反對趙光義指定的三子趙桓為帝,當然結果也是失敗了,趙桓在宰相呂端的幫助下登基,也算是有驚無險。
之後宋真宗趙桓的皇后劉娥,成為了宋朝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其野心之大也超過了前輩們,要不是群臣反對,恐怕唐朝時武周事件就得再上演一次了,而繼宋真宗之後的宋仁宗趙禎,他死後其妻子曹皇后繼續垂簾,還不願放權給已經成年的宋英宗趙曙。同樣的,英宗朝的高皇后、神宗朝的向皇后,哲宗朝的劉皇后都參與了政事,還不約而同地阻擾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雖然北宋的後宮在朝局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但要保持權力就必須依靠孃家人,奇怪的是,她們的孃家勢力卻沒有因後宮的影響而有所增長,不像西漢朝呂氏、薄氏、霍氏,東漢朝竇氏、鄧氏、梁氏,唐朝武氏那樣造成外戚干政的情況,這點就得歸功於趙匡胤的分權制度了:
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開始對政務部門進行了細分,總的來說就是二府(中書門門下和樞密院)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也就是政、軍、錢三權分立:政務這塊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參知政事為正副宰相負責,分別最多可設三人,之後雖然有所變更,但多人執掌政務的制度不變,不像前朝那樣由一人或者兩人執政,避免了一言堂的情況;軍事則由樞密院和三衙負責,地位和正副宰相相當,最多也是可以設定三人,兩者共同控制宋朝的軍隊,又互相制衡,像漢唐時期的外戚干政,幾乎都是以執掌兵權為主的,多人執政又相互鉗制的情況下,規避了外戚掌兵的憂患;財務則延續五代制度,由三司和內庫管理,三司各自管轄範圍不同,互不管轄,只對皇帝負責,而內庫就是皇帝的小金庫,由趙匡胤設立封樁庫而來,屬於皇帝直接管轄的,就連宰相也不得過問,到後來內庫的規模和收入甚至比三司還要大,國家的重大支出都仰仗於內庫,如此就避免了外戚掌錢,收買人心的危害;此外趙匡胤還設立了臺諫制度,也就是監察部門,由御史臺和諫官共同執掌,御史臺負責監督尚書六部等中央部門,也可對天子進諫,諫官則負責天子內事等,同時也可彈劾大臣,而且由大臣兼任,也就是說有監督職權的大臣,是可以監督皇帝家事的,這很好地控制住了外戚勢力;如此多權分立,雖然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冗官的後患,可也杜絕了由某些野心家來管理國家的三大命脈,避免了出現權臣的情況。至於外戚就更不用說了,除了權力制衡外,宋朝王室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外戚做官者基本都要在外地任官,不得留在京城。
敢把龍袍穿在身上的劉娥,為加強孃家的實力,不斷地把劉氏族人引入中央機關,“姻戚、門人、廝役拜官者數十人”,可也沒引起什麼動盪,最多也就是在地方為非作歹一下,要想一手遮天那是絕不可能的事,像劉娥這樣強勢的後宮,她所引進的那些外戚在御史們的彈劾下,也只能“悉逐之”。
三、宋朝臺諫有多厲害,這裡再舉幾個例子:敢和皇帝、宰相叫板:宋仁宗趙禎想要廢除郭皇后,另立喜歡的張美人為皇后,卻遭到了御史中丞孔道輔和諫官范仲淹的反對,他們見仁宗一意孤行,甚至直接跑到了皇帝寢宮前跪拜,以行動要求仁宗收回廢后詔書。
可是郭皇后畢竟做錯了事,她在一次爭吵中無意撓了仁宗一脖子血,加上宰相呂夷簡的支援,所以最後郭皇后還是被廢了,但是自此“臺諫之權敢與宰相為抗”,連皇帝、宰相都難頂住臺諫,何況是那些外戚,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們淹死了。
敢直言彈劾外戚:宋仁宗好不容易把張美人扶上了皇后位,重用岳父張堯佐為三司使,握住了帝國的錢袋子。可諫官包拯等人極度不滿張堯佐,不斷彈劾,張堯佐的官職也從三司使到戶部侍郎,再到節度使等地方職位,位置不斷下調,搞到趙禎都生氣了,說給的是你們(指諫官),說不給的也是你們,以後言官誰要上朝說事,先等聖旨吧!
當然最後張堯佐還是在群臣彈劾之下,黯然辭去了官職,而在仁宗的保護下授予了他一官半職,但張堯佐也已經被趕出了朝廷,沒了三司使這樣一個地位極高的職務,也無法再肆意妄為了,宋朝臺諫的厲害可見一斑。
敢直接威脅太后:趙禎死後,繼位的英宗趙曙因生病而變得性格急躁,為人也瘋瘋癲癲的,和聽政的曹太后關係很不好,在一些好事者的攛掇下,曹太后可能還有廢除英宗的想法。
於是一次在奏事的時候,曹太后就對宰相歐陽修和韓琦哭哭啼啼的,說什麼英宗對她不好之類的話,言外之意就是要這兩位重臣帶個頭,好好批評一下英宗,實在不行就把他換了。
結果歐陽修和韓琦沒有入套,直接“罵”了曹太后一頓,說如果不是先帝(仁宗趙禎)要我們輔佐幼主,誰會聽您老太太發號施令啊!韓琦甚至還“威脅”說,如果英宗出了什麼事,太后您難辭其咎:
修復曰:“今太后一婦人,臣等五六書生耳,非先帝遺意,天下誰肯聽從”。後預設久之。琦進曰:“臣等在外,聖躬若失調護,太后不得辭其責。”——《宋史紀事本末》
從這些事例就可以看出:宋朝文官集團的力量極其強大,皇帝、後宮、外戚、宦官都無法與之匹敵,但同時由於人數眾多,各集團之間也容易形成朋黨,互相仇視、爭鬥,所以有宋以來,朋黨之爭是最激烈了,大概也只有後世大明的閹黨和東林黨之爭可媲美,但大明黨爭只在後期發生,而宋朝的黨爭,卻在前期就開始了,並一直持續到南宋滅亡,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內耗。
總結:宋朝後宮權勢雖大,影響力雖強,但卻始終沒有發生漢唐那樣外戚專政的情況,原因還是因為制度的存在,一個帝國要像長久地運作下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古代以人治為基本的模式,有一套能夠“蕭規曹隨”的好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這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種禍患的發生,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以保帝國的長治久安。
當然糾枉過正也是不對的,趙匡胤雖然杜絕了皇帝昏庸、外戚干政、宦官當道、武將造反的情況,可他也想不到,文官之間居然也會有內鬥,而且其激烈程度,足以把一個帝國給耗死,所以宋朝雖然是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富國,但文鬥過了火,白白消耗了自身的國力,在對外戰事上節節失利,無意外擴,不能再現之前漢唐的雄風了。
回覆列表
其實宋仁宗對曹皇后並沒有感情,兩人只是政治婚姻,明面上二人是帝后的夫妻關係,其實更像是君臣關係。歷來帝王愛美人,宋仁宗也不例外。在《清平樂》中韓琦把曹皇后描繪成一位樣貌醜陋的女子,導致宋仁宗在新婚之夜都不想見她,第二日親眼所見時驗證了“真香定律”。其實歷史上的曹皇后也是一位容貌平平的女子,絕不是因為宋仁宗的喜愛才當上皇后,曹氏能當皇后主要還是因為政治原因:首先,曹氏自小熟讀經史,知書達理;性格溫婉慈愛,處事上謹小慎微中又敢作敢當,完美符合朝臣對皇后形象的要求。宋仁宗選擇曹氏一方面可以掩蓋自己喜愛美人嗜好,另一方面還能給朝中王公大臣一個好的交代,穩住悠悠眾口。
其次,曹氏是北宋將門之後,祖父曹彬是開國功臣,曹家是當時的世家,背景深厚。宋仁宗即位後,權力被太后劉娥掌控多年,自己在大臣們眼中的影響力遠遠不夠,拉攏曹氏作靠山是一個合適的選擇,曹家從開國功臣成為皇親國戚也是樂意看到的。而且,由於宋朝的“重文抑武”,武官雖說沒有文官那麼受待見,可得到軍權世家的支援,宋仁宗的心裡也會多幾分底氣,而且選擇曹家聯姻也不會影響到朝中文臣派系的勢力失衡。宋仁宗選擇曹氏當皇后除了政治原因,還有個人原因。曹氏是一位非常懂得自處的女子,張貴妃受到盛寵,去世的時候還被仁宗封為“溫成皇后”,即便是這樣在世的曹皇后依舊大度的接受事實,包括髮生在慶曆八年的宮中叛亂,仁宗不但沒有感謝曹皇后的搭救,反而懷疑曹皇后是叛亂的主謀。
可見宋仁宗和曹皇后之間的感情淡薄,甚至沒有夫妻情分,都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可在宋仁宗和曹皇后身上令人難以體會到。曹氏的處事風格讓她在管理後宮之中得心應手,這也是宋仁宗希望看到的。宋仁宗自身的性格就是隨和仁厚,可也是喜愛美人,如果找一個性格潑辣,斤斤計較的皇后,那麼宋仁宗就不能肆意的廣納後宮。自太后劉娥去世以後,宋仁宗也需要一個明事理的皇后幫助他處理後宮的瑣事,而曹氏做了皇后以後仁宗發現她就是最好的人選。所以宋仁宗和曹皇后之間並沒有真感情,或者是感情非常的淡薄,曹皇后更像是宋仁宗招的一位“後宮大管家”。
與曹皇后相反的是,張貴妃是宋仁宗喜歡的。宋史中是這麼描述張貴妃的:長得幸,有盛寵。妃巧慧多智數,善承迎,勢動中外。張貴妃為人圓滑,有一些小聰明,善於奉承又愛耍威風。更重要的是人還長得漂亮,非常符合宋仁宗的納妃的要求,深得喜愛。張貴妃總是把曹皇后的寬容當成自己上位的墊腳石,宋仁宗更是對她囂張跋扈的性格視而不見,使得張貴妃更加的肆無忌憚的行走於後宮,也能看出宋仁宗對張貴妃的喜愛。而且張貴妃逝世的早,被封為貴妃五年後就去世了,所以自她被宋仁宗看上以後又當上貴妃,都是自己最好的年華,一直被宋仁宗寵愛也是自然的。
綜上所述,宋仁宗一生喜愛美人,曹皇后長相平平,難入得仁宗的喜愛,而在處理後宮之事是一把好手,所以宋仁宗和曹皇后之間並沒有什麼感情,兩人其實就是有夫妻名分的君臣。而張貴妃從各個角度都符合宋仁宗的選妃標準,與曹皇后相比得到盛寵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