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南醫聊

    儘管已經立秋,但高溫持續不退,許多學校已經開始或者即將開展學生軍訓,在這種溫度較高、溼度較大的情況下,如果未採取充分防暑降溫措施時,極易發生中暑。

    什麼原因會導致中暑?中暑之後怎麼處理?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知名專家張滌教授進行了詳細介紹。

    中暑的主要病因

    環境溫度過高:人體能從外界環境獲取熱量,環境溫度過高易導致中暑。

    產熱增加:重體力勞動、發熱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和應用某些藥物(如苯丙胺)使產熱增加。

    散熱障礙:如溼度大、肥胖、穿透氣不良的衣服或無風天氣等。

    汗腺功能障礙:人體主要透過面板汗腺散熱,系統性硬化病廣泛面板瘢痕或先天性無汗症、抗膽鹼能藥或濫用毒品可抑制出汗。

    中暑的典型症狀

    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降溫、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輕度中暑:除上述症狀外,體溫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面板灼熱,或出現四肢溼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平躺解衣、降溫、補充水和鹽分,可於數小時內恢復。

    重度中暑:重度中暑按嚴重程度依次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其中,熱射病的死亡率高達60%,是臨床表現最嚴重的中暑。

    熱痙攣:是一種短暫、間歇發作的肌肉痙攣,可能與鈉鹽丟失相關。熱痙攣常發生於初次進入高溫環境工作,或運動量過大時,大量出汗且僅補水者。

    臨床表現為於訓練中或訓練後出現短暫性、間歇發作的肌肉抽動。熱痙攣有時易與熱衰竭時過度通氣致手足抽搐相混淆,後者常出現手足痙攣和四肢末端及口周麻木。

    熱衰竭:指熱應激後,以血容量不足為特徵的一組臨床綜合徵。嚴重熱應激情況下,體液、體鈉丟失過多,水、電解質紊亂,但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表現。

    臨床表現為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噁心和嘔吐,有時可表現出肌肉痙攣、體位性眩暈和暈厥。體溫升高,無明顯神經系統損傷表現。熱衰竭如得不到及時診治,可發展為熱射病。

    熱射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高熱、無汗、昏迷,發病原因不同,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

    中暑後的處理

    張滌教授提醒:患者中暑後,要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開衣服,平臥休息。病室溫度應保持在20℃~25℃。

    僅有先兆症狀或輕症中暑者,應給予口服0.1%涼鹽水或清涼含鹽飲料。對重症中暑者,應採用放置冰袋或冷水、冰水擦身等物理降溫法,以及按醫囑給予藥物降溫。並且每5~10分鐘一次測量體溫。

    張滌教授強調:熱射病早期僅表現為體溫偏高,雖然出現意識障礙,但短時間內能保持清醒,嚴重的致死性損害在後續的幾個小時才表現出來。因此,中暑後如果出現嚴重症狀,體溫飆升或意識模糊時,應當立即就醫。

    中醫對中暑的認識

    中醫認為,暑和溼同屬外邪,暑熱讓地氣蒸發,多雨潮溼,因此暑邪常與溼邪一起侵襲人體。

    此時,邪氣可從人的口鼻、肌膚而入,暑溼困脾,氣血津液輸布障礙,出現身熱、睏倦、四肢痠痛、口乾、口苦、小便黃、胸悶、噁心,痱子、癤腫等面板病,如不加以預防,容易傷及脾胃,甚至引起危症。

  • 2 # 杏林傳奇

    中暑的原因很多,如產熱增加,在炎熱高溫季節或高溫高溼、通風不良環境下勞作,防暑降溫措施不足,機體散熱減少,汗腺功能障礙等。在高溫高溼條件下長期工作就容易導致中暑,特別是機體散熱能力下降者、年老體弱者、產褥期女性,或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等基礎病的患者,熱適應能力相對較弱,同等環境下更容易發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滾焊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