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曹操選錯人了嗎?
12
回覆列表
  • 1 # 萌大叔來了

    如果按照正史推論,曹植代替曹丕,那就沒有後來的司馬懿什麼事了!那就是曹爽當政了!曹魏或者不會從內部毀滅!至於諸葛亮出祁山,有曹真,郝昭,張郃也能抵擋!不過,北部有公孫淵,南有東吳,西有蜀漢,曹植一個紈絝子弟,還真不好說!完全靠曹操的老班底了!總之,好壞參半,不過沒有西晉,就沒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漢人少了生靈塗炭的一劫!

  • 2 # 南朝居士

    先看曹魏為什麼敗亡,

    曹魏的滅亡在於它的制度,曹丕篡位後,認為威脅皇帝最大的是自己的兄弟子侄,於是限制宗室子弟的權力,導致曹魏皇室實力弱小,再遇到司馬懿等權臣出現時,無力反抗。

    魏明帝剛登基時,曹植就對魏明帝說,“當初劉邦分封子弟為諸侯,在周勃陳平平諸呂后,迎劉恆做皇帝,劉恆害怕做傀儡,於是不敢去,宋昌說,你的兄弟子侄都是諸侯王,犬牙交錯,周勃怎麼敢架空你呢?”

    宋昌說,“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方今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

    意思很明顯,就是對明帝說,你應該加強皇族勢力,分封諸王,不然權臣出現,皇帝拿什麼制衡呢?只是明帝認為自己的叔叔壓抑太久,想透過遊說自己重新走上政壇。

    所以,如果曹植做皇帝,有可能會分封子弟,加強諸侯王勢力,這樣,司馬懿等人就無法篡位。

    是的,曹植是有可能實行分封制,這樣來自權臣的威脅是消除了,但來自諸侯王的威脅呢?又靠什麼制衡呢?

    司馬炎分封30多個諸侯,最後諸王叛亂,直接拖垮了西晉帝國,後世的十六國,基本都分封了,也都是短命王朝,都亡於王室內訌,諸王內亂。

    從漢末到唐初的400多年,王朝都很短命,選擇分封,則亡於諸王內訌,選擇限制王室權力,則亡於權臣篡位。

    曹丕和曹植,能力上並不存在太大差別,也不是一個帝王的能力可以決定王朝的興衰的

  • 3 # 古今事

    如果曹植替曹丕做皇帝,曹魏會不會更長命

    如果曹植當日可以在世子之爭當中勝出,那麼他有可能作為曹魏的定海神針使之安定下去,但就目前看來,曹植爭不過曹丕,曹丕的手段尚且埋下無窮後患,曹植怎能夠面對曹魏內部洶湧的暗潮?因此,曹植手下的曹魏不僅不會上天,只能較曹丕掌控中的更短命。現在,我們便結合史料來看看曹丕、曹植二人的手段。

    理論上來說,曹植的文化才氣要比曹丕帥得多,他因文才更受曹操的寵愛,甚至扶起來跟曹丕爭位,這裡面若無曹操支援,誰能相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銅雀臺建成,召文士作文,年僅十九歲的曹植一揮而就,曹操心中更是欣喜,只覺得後繼有人。

    一直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9年),曹植在曹操心中都算是不錯的繼承人選,真正讓他意識到文才不等同於治世之才的曹植的舉動,在這一年發生。曹植平日裡雖倚仗文華才氣放浪形骸,卻無太過出格的舉動,在曹操眼裡,雖算是缺點,卻儘可忍受,但其年曹仁為關羽所圍,曹操欲以曹植為徵虜將軍、南呂郞將,解曹仁所部之急,卻逢曹植喝得不省人事,終於覺得他不堪重用,遂絕了易立之心。曹植未見得真是主觀意願上地飲酒,甚至有可能是被他人以手段陷害,但他既然不能防住這些手段,又如何能夠在殺人不見血的深宮之中迴轉自如?

    曹植與曹丕的世子之爭,其實質便是曹魏的繼承人之爭,與千古而來爭端不斷的皇位之爭是一樣的。歷來皇位之爭,便是眾位皇子進行“血腥”的搏殺,演繹一場“物競天擇”,適者才能生存,贏的人能得到天下,輸的人甚至可能死無全屍,比尋常百姓家的兄弟鬩牆來得猛烈萬分。

    曹植曾說過“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親兄弟相殺,坐在皇位上的老子心裡當然不會舒服,但他們知道這是必然,你連親兄弟都殺不過,如何去應對那些心懷叵測的敵人?所以,你只要不鬧到“玄武門事變”那種近乎純粹亮肌肉,並進一步對老爹行逼宮之事,皇帝寶座上那人多半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靜候結果的到來。

    換句話說,這場世子之爭,實際上是曹操來當考官,對座下有肩擔天下能力的兒子們的一場考試,而曹丕就是這場考試的合格者。曹操是誰?那是腰裡揣著一把刀就敢對董卓做勢要砍的人物,事敗後能夠在各路豪傑的擠壓下逐步崛起控制北方,一路走來,壓得袁紹、劉表、劉備、孫權各路豪傑喘不過氣,幾乎一個人單挑天下豪傑的人物,他選的繼承人,能是差的?

    “三曹”俱為中國歷史上的風流人物,但與其說曹植上位能夠為曹魏延命,倒不如說讓曹操長命百歲更能鎮壓一國,防司馬氏於未然,當然,這些不過是設想,曹操死就死了,曹魏也成功轉型為“晉”,轉來轉去,不過是更荒唐的一場鬧劇罷了。

  • 4 # 泊圖泊途

    你就直接這麼問吧!曹植能不能比曹丕長壽。

    曹魏的滅亡有很多原因,一大原因就是曹丕、曹叡壽命都不長,時局動盪。作為敵人的孫權曾評價曹操、曹丕、曹叡,認為他們是一代不如一代。當然了,對曹操並沒有惡意詆譭,也認可了他用人的能力是“古今罕見”的。

    (《三國》影視劇中曹植,其肆意飲酒如《三國志》所言的“飲酒不節”一樣)

    孫權認為曹丕之所以能那麼順利,因為可以打感情牌,曹叡只能用小伎倆。實事求是的來講,說的還是有點道理。因為從結果來看,曹叡留下的就是不安分的人心。以曹爽和司馬懿為首。

    (“三國殺”桌遊曹植的技能也為酒詩,可以說是對歷史上曹植行為的一種摘抄)

    一代不如一代不僅體現在能力上,還體現在壽命上,曹丕187年—226年,算是短命,曹叡204年-239還趕不上曹丕。曹植壽命長一點192年-232,比曹丕多一年。如果曹植繼位,粗略相當於比曹丕能多幹6年,實際上也拿不出手。

    (《三國》中的曹丕,十分有城府)

    可能有人問了,或許曹植上位的話,壽命會長一些。也未必,因為他的生活習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曹操想立曹植,但是曹植不僅這副樣子還和楊修等人交好引發曹操猜忌,曹植斷送了前程。所以以曹植的個性,曹操在時,他尚且如此,當上皇帝后無人能節制,那生活狀態可能更不良。壽命也未必長久。

    曹植的個性更像個我行我素的詩人,而不像個深思熟慮的政治家,他“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當皇帝對於大魏未必好於曹丕。但可能也不出什麼亂子,關鍵點就在於他能否平衡曹氏親貴和世家大族的關係,還有他的繼位者能否長壽。

  • 5 # 君山話史

    曹植當皇帝,魏國未必好。

    原因如下:

    1、曹植有很高的文學藝術才能,但這些才能並不能保證是個好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最富有藝術才華的皇帝有兩個,一個是後唐的李煜,另一個是北宋的宋徽宗。這兩個人當皇帝,卻是悲劇,非但是個人的悲劇,也是國家的悲劇。原因很簡單,他們在才華乃是在文學或藝術上,而非政治軍事。作為一國之君,顯然政治才華比文學才華更重要。我們從史書裡,看不出曹植的軍政才幹有什麼突出之處,他是一個好詩人,卻未必是個好皇帝。

    2、曹植的黨羽也沒有國家棟梁之才。

    曹植的黨羽中,最重要的有兩個人物,一個是丁儀,一個是楊修。他們跟曹植走得近,是有共同愛好。丁儀頗有文采,得到曹操的器重,但在政治、軍事上同樣沒什麼建樹,野心很大。他擁曹植,只是因為跟曹丕有怨。楊修有小聰明,但是沒有大智慧。在立太子一事上,他與丁儀站在一邊,支援立曹植為太子,為此他還多方打探曹丕的訊息,不料陰溝裡翻船,被曹丕將計就計,倒打一耙,從此曹操對他有了戒備心。由於他善於揣測曹操的想法,並洩露給曹植,最終被曹操所殺,罪名是洩漏人主之機密。倘若曹植為皇帝,丁儀、楊修二人必定受重用,此二人搞密探、打小報告還可以,若說治國,恐怕沒這個能力。

    3、曹植若繼位,魏國可能陷於內亂。

    且不說別的朝代,單單在三國,由於幼子繼位而引發的動盪,就有好幾個例子。比如袁紹死後,幼子繼承,結果兄弟相殘,袁氏家族完蛋了;劉表死後,次子繼承,同樣發生內鬥,最後荊州不保。後來孫權在立太子一事上,同樣遲疑不決,導致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失和內鬥,最終孫和被廢,孫霸被殺,同樣令吳國大傷元氣。在魏國,除了丁儀、楊修等少數人之外,朝中多數大臣都是擁曹丕的,倘若曹植繼位,恐怕魏國將分裂,內戰的可能性很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樾為什麼不溫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