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67851830794

    18世紀的懷疑論------- 英國的懷疑論源於休謨(1711-76)。

    他在世時,說不定是以他寫的《英國史》聞名;但是今天,人們記得他是因為他的懷疑論。羅素說休謨的懷疑論使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破產。休謨的懷疑論思想具體地表現在《人性論》(1739 - 40)、《人的理智研究》(1748)和《關於自然宗教的對話》(1752)等著作內。休謨的懷疑論涉及人類知識的全部。他聲稱靈魂或自己的存在是不能證明的,因為不論在什麼時候研究我們自己,我們看到的只是快樂或痛苦的某種感情,但是永遠看不到那個自己。休謨質疑因果關係。他認為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件事跟著另一件事,我們看不到什麼是作為因的那件事,看到的只是連續發生的事。在宗教信仰上,他質疑那些證明上帝存在的舊證據,他說世界有個“第一因”的觀念是沒有意義的。神蹟違反自然,因而不可能;自然律既是經由“明確而不可改變的經驗”所確立,證明無神蹟的證據比任何證據都完備。休謨影響了許多思想家,從十八世紀的康德(Immanual Kant)到 二十世紀的邏輯實證論者。他成了懷疑論的守護神。現在值得我們停下來看看休謨的論證是否站得住。在一種意義上,休謨所說的關於人的“自己”的話可以是真的。你可以見到一隻臂膀,一條腿,甚至一個腦袋,你不能直接看見“自己”。但這並不等於說休謨已完全置“自己”於不顧,因為當我們想研究自己的時候,“自己”正以組織這一行動主體的身份積極活動。換句話說,為了把“自己”這個客體駁倒,休謨必須把“自己”當主體使用。這種說法顯示了“自己”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質。同樣,休謨也沒有把因果律的觀念拋掉。我們每天對事物的體驗,現代科學的全部結構,都建立在一個原則上;這就是在已知條件下,某些事總是跟在其他事後而發生,我們因此可以說一件事是另一事的因。科學法則的建立依靠一個事實,這便是萬事決非隨便發生,而是有些事是成因,其他事是其果。休謨就是根據這個不接受神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獲得過“世界足球小姐”榮譽的女足球員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