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建戈說教育

    大化改新是一次社會政治變革,透過班田收授法,將氏姓奴隸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歸國有,增加了國有土地。

    土地班給農民,徵收租庸調的國稅,國家與農民的關係是地主國家對農民的剝削關係,從而削弱了舊貴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

    大化改新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  改新後,階級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班田農民從口分田收穫,政府採取戶籍、計帳等方法,將農民緊縛在土地上。農民有生產資料,雖受超經濟強制和剝削,人身不自由,但仍有人格,表明其已屬封建農民。  

    改新後在封建土地國有制下,生產者主要是班田農民,奴婢只起輔助作用,數目大減。解除豪族對部民的奴役後,農民的社會地位有所改變,生產積極性提高,7、8 世紀時,生產力有較大發展,國民經濟逐步轉向繁榮。但班田制實施的同時,也導致了大土地所有者階級的形成。班田農民所分得土地的收穫往往不抵一家人的口糧,仍不得不租佃公田,在苛重的徭役捐稅下,常常陷入破產境地。

  • 2 # 農夫就是園丁

    大化改新:

    7世紀中葉,日本大化年間開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經濟改革。7世紀以來,日本社會矛盾尖銳,一部分貴族和皇室成員在留學生的影響下,主張仿效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為首的改新派發動政變,推翻蘇我氏控制的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擁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為皇太子兼攝政。646年元月,頒發新詔書,廢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變成國家的公地和公民;實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稅制,實行租庸調法;改革統治機構,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大化改新標誌著日本從古代社會向中古封建社會的轉折,促進了國家和社會的迅速發展。

    班田制:

    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佈大化改新詔書,正式宣佈實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班田制實行班田收授,首先須編定全國的戶籍。班田的具體作法是:凡六歲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給口分田,男子二段,女子為男子的三分之二。官戶奴婢與公民相同,家人、私奴婢則給公民的三分之一。有位、有職、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大小,班給相應的位田、職分田、功田等。除口分田之外,還相應給以若干宅地和園田,為世業田,若絕戶還公。班田每六年一次。所受之田不準買賣,若受田者死亡,由國家收回。

    大化改新的實質:

    從天皇開始的自上而下封建性質的改革。

    大化改新和唐朝制度比較:

  • 3 # 絕對歷史

    1、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

    2、在經濟上,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主要意義: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

    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擴充套件資料:

    一些較大的貴族極力 想獨自控制中央政權,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6世紀之前,比較強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

    後來新興的蘇我氏強大起來,打敗了物部氏,奪得了中央的控制權,扶植有利於自己的天皇。蘇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貴族也在瘋狂地兼併土地,殘酷地剝削部民。

    許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剝奪,土地和財富不斷集中,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奴隸、部民和平民紛紛起來造反,抗稅逃亡。公元6世紀,整個社會已處於混亂狀態。

    統治階級不得不考慮 如何找出更好的統治方法,以取代過時的部民制。於是在日本出現了向中國學習的改革。

  • 4 # 碼字先鋒

    公元646年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年由日本天皇發起了著名的社會改革運動: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不僅改變了當時日本社會的現狀,而且為日本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具有非常重大非常深遠的意義。那麼日本天皇為什麼要掀起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運動呢,換句話說,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要了解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首先必須瞭解一下日本大化改新的歷史背景,因為有改革,就說明當時社會是存在嚴重問題的,透過現象看本質,就可以得出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了。

    大化改新之前,日本社會還是處於奴隸主貴族統治時期,是典型的奴隸制國家。氏姓貴族掌握著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對土地的兼併是非常嚴重的,生活在底層的普通百姓困苦不堪。因此階級矛盾非常尖銳。

    其次,在貴族之間也存在很大的矛盾,他們為了爭奪利益,彼此之間攻伐不斷,因此當時日本國內政局十分動盪,而且在各大貴族交戰的時候,也會引起政權的不斷更替。

    貴族與平民,貴族與貴族矛盾都非常嚴重,因此日本社會的生產發展受到嚴重阻礙,這些國內矛盾個日本造成了非常深重的社會危機,所以日本必須要有一場改革運動來整頓當時的現狀,緩解社會危機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化改新便出現了。所以大化改新是必然會出現的,歸根到底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就是:當時日本國內的落後的奴隸制度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大化改新的意義

    公元646年,對於日本來說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年份,因為在這一年日本開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會從此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國家制度也得到了完善,那麼大化改新的意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化改新的主要歷史意義。

    大化改新的改革措施都是模仿當時國力強大的唐朝設立的,當然也參照了當時日本國內的具體情況。大化改新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一套當時比較先進的管理體制,對於穩定社會環境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對於天皇權威有了很大加強,鞏固了統治階級的根基。

    第二,大化改新實行了嚴格的土地和公民制度,人民都分得了田地,從而抑制了之前的土地兼併,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穩定了統治基礎。

    第三,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經歷得到長足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局面奠定了基礎。

    第四,大化改新完善了日本的政治經濟制度,為日本社會以後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使日本結束了奴隸主統治的社會,並且邁入了封建社會的大門,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第五,大化改新成功的經驗為其他各國提供了借鑑,也啟示我們需要堅持對外開放,堅持改革創新,不斷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以上就是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意義。

    孝德天皇和大化改新的聯絡

    孝德天皇大化改新,又叫作孝德天皇大化革新,是645年6月發生的古代日本政變。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隋唐政治經濟體制學習,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給日本歷史上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孝德天皇大化改新以前,蘇我氏等大貴族控制政權,天皇家族沒有什麼實權。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聯合貴族中臣鐮足發動政變,刺殺當時掌握朝政的權臣蘇我入鹿,其父蘇我蝦夷自殺,皇室奪取政權。中大兄皇子等擁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後,定年號為大化,遷都難波京。646年元旦,頒佈改新詔書,實行政治改革。此後日本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

    孝德天皇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廢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歸國家,是為公地公民。對大夫以上高官貴族賜予食封。改革統治機構,建立京師和地方行政機構,設定關塞、防人及驛站,各置職官。造戶籍、記賬,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長30步、廣20步為段,10段為町。改革稅收制度,施行租庸調新稅法。

    日本孝德天皇參照起源於日本本土的政治經濟制度又吸收了中國隋唐的政治經濟制度,實行“大化革新”。同明治維新並稱為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變革。大化革新將日本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明治維新將封建社會過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

  • 5 # 國際探聞

    七世紀前的日本,處於部落文明、奴隸制為主流的皇權社會。這段時間裡,日本貴族階級以及地主對百姓的肆意搜刮,為了利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大量百姓破井離鄉,奴隸主享受大量資源,國家無法對中央的大貴族,地方的豪強地主以及奴隸主進行有效的制約,這就導致日本國內的政治中心悄悄從天皇移向有權有勢的大貴族,這其中的代表就是物部氏和蘇我氏。

    作為掌握日本政治經濟的貴族物部氏,在被蘇我氏取代後,國家的秩序運轉就體現出了以壓榨奴隸和部民,貴族的田莊面積更大,皇室擁有的屯倉就顯得非常少,而且土地貧瘠。在貴族佔領大量富饒的土地後,他們用金錢買來一大批奴隸,以高強度的勞動而壓榨他們,並且不會給他們留下任何多餘資源,勞動而來的資源一部分由地主上交國稅,另一部分充當皇室的俸祿,從而,坐享其成的地主和貴族們過著驕橫跋扈、一家獨大的生活。

    作為皇室的天皇,迫切需要一支力量,來援助他打敗貴族蘇我氏,並取得全國的領導權。中臣鐮足就是皇權的堅定支持者,他擊敗大貴族蘇我入鹿,使天皇再次回到日本的政治中心。

    這裡值得說的一點就是,在大化改新前,日本並沒有“日本”國家這個概念,只有大和國,這個發源於日本本州島部落的名稱,在日本立國名之後,日本正式以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存在,這為日本欲模仿中國隋唐的國家制度提供了樣板,開啟大化改新富國強民的政策。

    日本孝德天皇早年在攻讀中國曆代王朝的史書中瞭解到,中國的封建皇權制度是中國王朝能屹立於東亞的奠基石,日本欲強大富強,就必須建立以天皇為中央的集權國家,貴族應是輔佐皇帝的臣民,而百姓應是為國家創造資源的合法公民,軍隊必須效勞於天皇,服務於國家。在這種以中國為模板準備在日本實施大變革的孝德天皇的倡導下,一大批遣唐使遠渡海洋,從大唐長安學習先進文化和制度。這裡不得不提出一點,在唐日白江口之戰中,唐羅聯軍大敗日本和百濟,這也是使得日本在日後能安分守己,變革自強的重要因素。

    政治上

    日本學習中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並結合自身國情,創立八省百官,集中央集權於一身,加強皇權。地方上行政的劃分,模仿唐朝州縣制度,創立國、郡、裡,各個地方都有行政長官,並配備有監察官。這樣的劃分,代替原來日本模糊的地方區域劃分,錯綜的地域劃分,導致經常有地主兼併土地的戰亂髮生,百姓沒有戶口,大量外逃讓日本人丁銳減。明確的行政劃分制度,讓地主階級無法跨越他的領地,更無法與其他勢力結盟,並且,政府對一些越來世襲制的階級採取廢除制度,這一切改革,都使日本向著封建化的方向邁進,皇帝的權利加大,越來越多的藩族勢力效忠皇室。百姓獲得國家公民的合法權益,可直接向國家納稅,人身自由獲得極大解放。百姓在國家的戶口名冊上登記,使無數的流民有了歸屬感,這是國家中央集權形成了一個重要體現。

    經濟上

    國家不再向貴族階級分發土地,把大量地主、豪強自己貴族土地劃歸國有。部民制度是地主向農民壓榨的生產製度,國家在改新後將這一制度廢除,有效維護了農民的利益,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國家國庫在改革後收入大幅提高。班田收授法的頒佈,把貴族和地主的土地收歸國有,這是中央集權在經濟方面的一個重要體現。之後的租庸調製度,更加使生產關係細分化,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提高了百姓生產的積極性。

    教育上

    國家在教育方面更是下了血本,國庫的收入一大部分用於教育投資,日本引進唐朝豐富的國學經典,大量珍貴的寶藏文學被日本遣唐使從唐朝首都長安傳入進來。日本教育體制更加完善,一首首唐詩被日本文人朗朗上口的朗誦,使一派文學風在日本盛行,日本已經開始慢慢蛻變以前奴隸制的野蠻思想,在先進的文學薰陶下文明前進了一大步。大量佛學透過印度傳入中國,再傳到北韓半島,進而傳入日本本土,日本修築大量寺院以崇拜佛教。

    總結

    大化改新後的日本,國內整體風貌煥然一新,國力蒸蒸日上。在研究大化改新時,我們會發現,日本在學習中國隋唐文化時,並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與本國國情相結合,並進行了改變,這是一個質的飛躍。大化改新後,日本已經開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悄悄邁進。

  • 6 # 小魚讀史

    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首先,公元5世紀的日本,有一個較大的政權是大和國,這個政權已經統一了日本的大部,它的最高統治者是天皇。在大和整個的擴張過程中,土地分為屯倉和田莊兩大部分,前者屬於皇室,後者屬於貴族。人民也被分為奴隸和部民,奴隸參加家庭勞動,部民參加社會勞動。部民可以被隨意贈送或殺害,和奴隸沒有多大分別。奴隸和部民約佔日本人口的一半多。在貴族和部民之間還有大量平民,平民的社會地位和處境時刻都有淪為部民的危險。

    孝德天皇

    大和政權統一全國後,一些大貴族為了獲取更大利益開始互相爭鬥,中小貴族也瘋狂兼併土地,剝削部民和平民,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公元6世紀,日本整個社會狀態混亂,統治者開始尋求更好的統治方法以取代部民制。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在革新派的擁戴下繼位,新政權學習中國隋唐的年號制度,建元大化。次年,頒佈《改新詔令》,史稱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一從經濟上 參照隋唐的土地制度,廢止土地私有和部民制,建立起封建的土地國有制。二政治上 廢除貴族世襲特權,確定天皇制的中央集權。三軍事上 把所有軍隊統一歸中央指揮。

    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催生了新的生產關係形成,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國家發展的方向。日本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穩定。自此日本逐漸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貴妃秘史中楊貴妃在日本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