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秀哥觀天下
-
2 # 坤哥自媒體Vlog
剛剛上任組織這場撤退的丘吉爾原本對撤退不抱任何幻想:我們應該能撤出五萬,不對,如果能撤出十萬,那就非常了不起了!納粹的兩支裝甲部隊已經大兵壓境,盟軍危在旦夕。
能撤出幾萬是幾萬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此時希特勒卻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並劃出了停止線。這道驚人的停止線使得英法最終撤退計程車兵人數達到了33.8萬人,是預先估計的七倍,也讓這兩部電影有了劇情展開的空間。
時光過去了大半個世紀,還是沒有確鑿的證據解釋希特勒的異常行為。
今天的文章,就藉著奧斯卡頒獎現場的熱度,重新看看故事背景裡元首行為的幾種解釋。
解釋一陸軍高層內部衝突
在希特勒5月24日下達停止命令之前,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就曾在23日特令軍隊停下腳步。納粹裝甲部隊在法國北部快速推進時裝備磨損嚴重,需要休整,也屬情理之中。事實上,有人認為突擊部隊的車輛中有50%需要修理或保養。
入侵法國的德軍裝甲部隊
但兵貴神速,部隊休整若是延誤戰機則得不償失。德國陸軍參謀長哈爾德就反對一線指揮官休整的命令,並試圖奪走前線的控制權。24日晚上,哈爾德下令挺進敦刻爾克一線,然而一線軍官拒絕執行命令,仍然命令軍隊休整。
德軍高層的摩擦給了盟軍喘息的機會,雙方的爭執一路鬧到希特勒那裡,一線指揮官的意見得到了元首的支援,並最終形成了一道令人意外的命令。
哈爾德
(典型的職業德國軍人?)
以今天后見之明來看,人們可能會覺得這道休整的命令延誤了戰機。但站在當時的裝甲兵團指揮官角度來看,在沒有預料到英國調集水上運輸隊能力的情況下,暫時的休整顯然利大於弊。
首先,在盟軍的撤退中,反坦克和重型武器並沒有遭到毀滅,盲目推進只會帶來嚴重的損失。英法聯軍當時還持有五百門反坦克炮,七百五十門高射炮和一千兩百門大炮,對單獨突進的戰車是巨大的威脅。
恐其困獸猶鬥
第二,裝甲部隊雖然機動性高火力強,但是缺乏步兵支援時難以單獨形成攻勢。再加上德國的補給線擁堵二百五十公里,隨時面對盟軍轟炸機的威脅,戰備排程狀況也急需時間調整。
第三,裝甲部隊不適合在敦刻爾克沙地作戰,如果強行前進,會造成德軍上千輛坦克的磨損甚至報廢。考慮到當時全德國每月只有兩百輛坦克的產能,保護裝甲部隊的連續運轉能力對德國下一步的侵略至關重要。
1940年6月21日,法國投降前一天,一輛德國裝甲坦克越過了法國的埃納河。
第四,法國戰場其他地區的戰爭並未結束,潛伏在推進沿線的法軍隨時會出來遊擊德軍。如此不明朗的局勢,給德軍官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高層指揮官也不知道還有多少盟軍在路上阻擊他們。如果快速推進,側翼非常容易遭到伏擊,對戰局非常不利。
然而海峽對岸,可能絕望得多
解釋二赫爾曼·戈林搶功
德國陸軍在歐洲西線迅速推進,納粹黨內威望極高的黨內第三號人物——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卻不願將勝利的果實拱手讓給陸軍。
一副納粹接班人的樣子
戈林在1935年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但實際上他不時流露出對這場非正義戰爭的厭惡。這使得他與陸軍高層隆美爾,曼施坦因等職業軍官之間相互鄙視,納粹高層間的關係相當微妙。
當了老二
就容易驕傲,想唯我獨尊
閃電戰征服波蘭、突擊阿登高地等成功戰役,讓陸軍在黨國面前風光無限。這一次如果聽任德國裝甲師在敦刻爾克出盡風頭,大批陸軍將官必然會得到升遷,戈林在黨內的地位也就會大受影響,還可能會影響到空軍的軍費預算。
作為參與“啤酒館暴動”的元老,戈林和希特勒私交甚深,深受元首的信任。為了給自己和空軍爭取更大的利益,戈林經常利用與元首親密的私交來影響他的作戰計劃,希望德國空軍在作戰計劃中發揮更多角色,在預想的勝利到來後分到一杯羹。
1936年4月,德國空軍高層
左起為航空部次長艾爾哈德·米爾希、
戈林、希特勒、衝鋒隊參謀長維克多·盧策
然而德軍的正式機場離敦刻爾克海灘還有相當遠的距離,德國轟炸機如果要投入戰鬥,只能從德法邊境或者是法國境內的臨時簡易機場起飛,嚴重影響了作戰質量。他的對手皇家空軍則距離基地更近,飛機的機動性和作戰時長都處在優勢地位。
在之前的戰鬥中,英國皇家空軍已經成功擊落多架德國轟炸機,但戈林不顧事實,仍然在元首面前大肆吹噓,表示德國空中戰鬥才是此次戰役的決定性因素。德國空軍在總司令戈林的指揮下,對盟軍的轟炸從未停止,並試圖徹底取代陸軍推進的作用。
大英帝國的飛行員們功不可沒
但問題是,德軍在敦刻爾克灘塗上的轟炸真的能決定戰局嗎?
航空炸彈的作用是依靠高速彈片、建築殘片以及引起的衝擊波起到殺傷效果。然而在沙灘上,爆炸只會炸起一層沙子。柔軟的沙灘還可以有效地緩衝炸彈下落的衝擊力,大大降低了炸彈的殺傷力。
為什麼其中彷彿有幾個戴了綠帽子
轟炸沙子的效果並不好
盟軍在轟炸中損失輕微,德國空軍卻在皇家空軍的攻擊中頻頻被擊落。整個撤退期間,英國空軍以損失106架戰機為代價,成功擊落了德軍140架飛機。
從戈林堅持讓德國空軍深度參與作戰的角度講,很可能是戈林的急功近利,成就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解釋三希特勒向丘吉爾示好
按照德軍的戰略部署,敦刻爾克戰役之後,德軍將展開對英國本土的作戰,必要時還會佔領英格蘭全島。但希特勒的內心裡,並不想與英華人真的開戰,只是想透過一些區域性戰爭恫嚇英國。
在元首希特勒的理論中,英國主體民族盎格魯·撒克遜是眾多日耳曼部落的總稱,也是古日耳曼民族的後裔,很大程度上和德華人同源。納粹稱英華人為“榮譽日耳曼人”,如果德國和英國開戰,則與納粹一貫宣揚的“種族觀”相悖。
從理想主義的角度來說,當時德國國內希望促成英德友好的納粹高層大有人在。戈林在德軍打敗波蘭後,曾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秘密聯絡,也透過了駐墨西哥的代理人——喬吉姆·赫茨萊特,與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特使進行過幾次會談,力促達成英國與德國之間的和平。
英國的海外資源與盟友
足以支撐英國的長期抗戰
另一方面,英國作為第一殖民帝國,坐擁澳洲、加拿大、印度等廣大殖民地。無論是從原材料,能源還是在人力方面,都可以源源不斷地給本土輸血,使其具有和德國抗衡的實力。
況且自1066年的諾曼征服以後,還沒有任何外來勢力成功入侵過英國本土。希特勒清楚德國海軍的斤兩,想要擊敗皇家海軍從而渡海佔領英國,對德華人來說要求未免太高。
海峽雖然不寬
但你就是過不去
給英國點教訓,然後讓英國體面地退出戰爭,並保持中立,也許是希特勒心中的算盤。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希特勒叫停前進中的德軍,可能也有如此的考慮。
如果德軍在敦刻爾克把盟軍逼上絕路,造成盟軍損失慘重,那麼希特勒將徹底失去與英國談判的機會,英國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全面抵抗,對大陸的德軍發動猛烈反攻。
然而放走了英軍
英國也不打算妥協
即使無法媾和英國,讓其保持原有的“孤立政策”,不拉美國下水,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案。對於意圖東擴的希特勒來說,在歐洲西線全面樹敵並沒有好處。
和英國睦鄰友好,從價值觀層面出發幫英國對付老對手蘇聯,甚至可能得到英國的支援。這才是對德國將來軍事擴張最有利的選擇。
不論出於哪種原因,歷史上的德國裝甲部隊,最終止步於敦刻爾克二十英里的地方,給了盟軍喘息的機會。
對於英國來說,丟棄上萬輛機動車,數千門火炮固然可惜,但與儲存了自己士兵的生命相比這算不了什麼。幾十萬經歷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國職業士兵和盟軍戰友,日後將會成為英國全面抵抗德國入侵的寶貴力量。
果不其然,四年後,重新裝備了新式武器的老兵們和來自美國的新鮮力量一起,坐上登陸艇反攻上了歐洲大陸。只是他們登陸的地方不再是那個叫敦刻爾克的傷心地,而是征服者威廉當年出發征服英國的根據地,諾曼底。
-
3 # 諶人
謝偉大的故事邀;
德軍在敦刻爾克放跑英法(比利時)聯軍;德國中路突擊軍群不直取莫斯科,扭頭南下進攻基輔。被稱為希特勒指揮的兩大愚蠢戰役。
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純粹是德軍手下留情,希特勒放任英法聯軍逃離了歐洲大陸。1941年5月,德軍裝甲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長驅直入法國腹地。英法聯軍倉促逃往英國方向, 5月20日,德軍將潰退的英法聯軍40個師、35萬人合圍在敦刻爾克光禿禿海灘上。
與此同時,
古德里安率領的德軍裝甲突擊師群正大步流星前去參加圍剿。
5月24日,希特勒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命令古德里安的裝甲師群停止進攻敦刻爾克原地待命。於是,古德里安和他的裝甲師群眼睜睜看著英法聯軍在5月26日晚 —6月4日上午,用10天時間渡過英吉利海峽逃到了英國。
希特勒為何要讓英法聯軍逃命?這已成為歷史之謎!
比較靠譜的猜測;“天才”希特勒認為日耳曼人與盎格魯-撒克遜人同樣優秀,英華人有在歐洲生存的權力。既然英法聯軍在歐洲大陸已經戰敗,德國本著普魯士容克貴族榮譽精神,不再在敦刻爾克痛打一敗塗地的英軍,給英國留一點體面,為德國英國和平談判創造和解的氛圍。
希特勒不想滅英國,在之後的德英“大不列顛空戰”也可得到應證。希特勒期望透過大規模轟炸迫使英國向德國求和投降,並沒有做好大規模登陸英國作戰準備。
另一種猜測;德國副元首、空軍司令戈林不願意看著德國陸軍戰功赫赫太出彩。他說服希特勒用德國空軍去消滅癱瘓在敦刻爾克海灘的英法聯軍。
希特勒同意了戈林的建議,讓古德里安的陸軍停止進攻敦刻爾克,讓戈林的空軍去轟炸。
但這種說法可信度並不高!因為,德國空軍雖然轟炸了在敦刻爾克英法聯軍,但並不是大規模毀滅性的,英法聯軍從容的逃離了敦刻爾克。
-
4 # 仔仔是宅家狗
希特勒的內心裡,並不想與英華人真的開戰,只是想透過一些區域性戰爭恫嚇英國。
英國主體民族盎格魯·撒克遜是眾多日耳曼部落的總稱,也是古日耳曼民族的後裔,很大程度上和德華人同源。納粹稱英華人為“榮譽日耳曼人”,如果德國和英國開戰,則與納粹一貫宣揚的“種族觀”相悖。
當時德國國內希望促成英德友好的納粹高層大有人在。戈林在德軍打敗波蘭後,曾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秘密聯絡,也透過了駐墨西哥的代理人——喬吉姆·赫茨萊特,與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特使進行過幾次會談,力促達成英國與德國之間的和平。
英國作為第一殖民帝國,坐擁澳洲、加拿大、印度等廣大殖民地。無論是從原材料,能源還是在人力方面,都可以源源不斷地給本土輸血,使其具有和德國抗衡的實力。希特勒清楚德國海軍的斤兩,想要擊敗皇家海軍從而渡海佔領英國,對德華人來說要求未免太高。海峽雖然不寬,但你就是過不去。給英國點教訓,然後讓英國體面地退出戰爭,並保持中立,也許是希特勒心中的算盤。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希特勒叫停前進中的德軍,可能也有如此的考慮。如果德軍在敦刻爾克把盟軍逼上絕路,造成盟軍損失慘重,那麼希特勒將徹底失去與英國談判的機會,英國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全面抵抗。對於意圖東擴的希特勒來說,在歐洲西線全面樹敵並沒有好處。和英國睦鄰友好,從價值觀層面出發幫英國對付老對手蘇聯,甚至可能得到英國的支援。這才是對德國將來軍事擴張最有利的選擇。對於英國來說,丟棄上萬輛機動車,數千門火炮固然可惜,但與儲存了自己士兵的生命相比這算不了什麼。幾十萬經歷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國職業士兵和盟軍戰友,日後將會成為英國全面抵抗德國入侵的寶貴力量。
果不其然,四年後,重新裝備了新式武器的老兵們和來自美國的新鮮力量一起,坐上登陸艇反攻上了歐洲大陸。只是他們登陸的地方不再是那個叫敦刻爾克的傷心地,而是征服者威廉當年出發征服英國的根據地,諾曼底。
-
5 # 麥田軍事觀察
這是一個老調重彈的問題了,也說了多少回了。現在的主要論點都是認為德國有意放走了英軍,這個都是戰後的一些說法,甚至編成了一個段子來說。以當時情況來說,德華人不存在著想放英軍走的問題,這個說法當中有些觀點太簡單了,以為德國裝甲部隊不停動前進的話,可以直接佔領港口,這好像說的太簡單了吧,那個港口已經是個設防的城市,英軍的主力,以及法軍都在那裡頭,還有相當數量的物資與裝備,這支力量只是急於撤退而已,不是說沒有戰鬥力了,等著投降了。
從戰後德國繳獲的物資之多就可以體現這一點。如果德國繼續進攻的話,撞到盟軍防線頭破血流的可能性更大,也許可能會陷入到一場更大的戰鬥當中。
到了那個時候,德華人已經考慮的不是簡單的攻佔這個港口的問題。還要向法國繼續進攻的問題了,德軍暫停進攻,更多的還是為了讓自己的後續部隊跟上來,當時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可謂一路狂衝直撞,後繼步兵部隊沒有跟上來,讓一支機械化部隊去自己去進攻一個設防的城市,不是一項明智之舉,德軍的裝甲部隊自身的損耗也不小,還面臨著在進攻法國問題,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從多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吧。
-
6 # 中華龍文化
這至少說明,希特勒不急於消滅英國,同時希特勒還指望聯合英法對付蘇聯,此時此刻的英法在希特勒眼裡,已經不堪一擊。至於中路軍為什麼不長驅直入莫斯科,還是小看斯大林了,也同樣暫時放下次要的問題,而去尋求戰略資源。因為希特勒很清楚,佔領一個國家的真正目的不是土地,也不是人口,而是戰略資源——石油。總之,戰略上是成功的,戰術上也沒有失敗,他面臨著最大的問題補給線,以及蘇聯的嚴寒氣候,實際上凍傷損失佔比是很大的。希特勒操之過急,戰線太長這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
7 # 長心眼168794174
敦刻爾克英法聯軍大撒退,是因為德軍閃電戰進兵速度太快,根本集結不到足夠的兵力來消滅這一支龐大的聯軍,只能用飛機將對方炸進大海,說希特勒判斷失誤,是聯軍想往回找點面子,把一件失敗的事,儘量說的偉大一點,政客們都會這一招,只是老百姓不知道這種把戲而己。
回覆列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出去,德國軍隊佔盡了優勢,打的盟軍無力反擊。致使聯軍在敦刻爾克進行了大撤退,撤退了總共有34萬的軍人。但是在這裡卻有一個讓人琢磨不投的迷團,就是德國將34萬的聯軍給逼到了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後確停止了進攻,如果繼續前進,直接發起進攻,這些撤軍也許就一舉殲滅了,就可避免後患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德軍停止進攻了呢?並給了充足的時間讓聯軍撤退?
1940年5月10日,剛剛攻克波蘭的德軍出乎英法意料,沒有對蘇聯發起進攻,而是制訂了向西攻擊荷蘭、比利時,然後進攻法國的“黃色計劃”。後來又增添了德國元帥曼施坦因制訂了穿越阿登森林突擊法軍的“曼施坦因計劃”,準備對法軍實施大規模殲滅。曼施坦因計劃並非放棄了黃色行動,而是繼續用“黃色行動”將聯軍牽制到靠近英吉利海峽一側,穿越阿登森林的部隊則徹底截斷聯軍主力。
5月20日,德軍將走投無路的40萬比利時、法國和英國的聯軍逼到了敦刻爾克,他們三面被圍,背面就是大海。儘管分出了幾萬法軍牽制德軍,但根本沒有什麼效果,德軍如果願意,幾個小時內就可以開著坦克對敦刻爾克沙灘上剩下的34萬三國聯軍進行碾壓。然而5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突然發起了一道令前線將士大為惱火的命令:坦克停止推進。隨後英國在全國動員了850艘船隻,在1940年6月4日把34萬聯軍撤出了敦刻爾克,被今天的英華人視為該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次大勝利。
前線指揮的德軍軍官對此非常不滿意,因為眼看到手的功勞溜走了,如果殲滅了這34萬人,幾乎每個參與戰爭的德軍軍官都會得到晉升。然而除此之外,對於這樣重大的戰略、戰術失誤,德國上下幾乎沒有人對此有異議。上到元首,下到納粹黨,以及與納粹黨有黨爭對立關係的德國陸軍等等,某些人除了在戰後寫書時紛紛各種甩鍋之外,當時卻沒有任何表示。而在該命令執行期間,更是無一人反對。對此,我們首先要分析一下,德軍為什麼釋放了34萬敦刻爾克的聯軍。筆者查閱了資料,歷史學界通常從軍事、政治以及戰略影響將原因分為三:1、丘吉爾曾經從戰後繳獲的德軍司令部戰爭日誌中分析,這一停止前進的命令是馮·倫德施泰特元帥所下達的,此人是著名的曼施坦因元帥的頂頭上級。倫德施泰特元帥當時從軍事角度去看,認為需要等待後面的步兵跟進,然後再發起衝鋒。後世一些人認為倫德施泰特不懂裝甲作戰,但事實上,純裝甲軍團確實不能戰勝純步兵,失去了步兵的保護,裝甲車被敵方步兵近身,很容易被摧毀。沙灘地形不容易坦克發揮機動性,此戰德軍純裝甲兵並沒有戰勝的把握。
2、德軍帝國元帥戈林最初是空軍元帥,一直在央求希特勒,要求由德國空軍單獨完成對這34萬人的殲滅,他還要求德國陸軍拉開一定的距離,防止誤炸。德皇威廉下臺之後,貴族出身的馮·興登堡主政德國多年,德國陸軍也多由這些名字裡帶“馮”字的貴族組成,戈林作為德軍二號人物,是希特勒政治平衡的重要手段,因而他支援讓戈林完成這個人物。毫無疑問,戈林爭奪功勞是放走聯軍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