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情來了

    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當年季氏要大宴魯國士族子弟,登記註冊,甄別身份。孔子時年17歲,還正在為亡母戴孝,聽到這個訊息後,對於自己的身份很自信的孔子,披著孝服就上門赴宴去了!這就開始了和陽虎打的第一次交道,可作為季氏大管家的陽虎拒孔子於門外,理由是:“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今天季氏宴會,是款待魯國的貴族、士人,您的身份有所不符,我不能讓您入宴)”。 雖然史書沒記載孔子當時的表現,但可以想到的是孔子回去後奮發圖強,透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得到了貴族階層的認可——三年後,孔子的兒子出生,魯昭公派人送了一條鯉魚過去以示慰問,孔子感恩戴德,給自己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隨著孔子聲名漸盛,陽虎曾有意拉攏孔子。陽虎起步地位比孔子高,所以希望孔子與他一起聯手(實際是陽虎利用孔子),把持魯國政壇。但是孔子擔心陽虎的行為與“周禮”衝突,自己當了“幫兇”,所以“惹不起,總躲得起”。應該說陽虎是很有才幹的,與孔子一樣,也有抱負,而且陽虎非常激進,主動出擊的方式要控制魯國,甚至要從魯國開始擴張。陽虎是季孫氏的家臣,前505年6月,老大季平子逝世,兒子季桓子季孫斯繼位。季桓子年幼,陽虎等家臣就開始蠢蠢欲動。10月,陽虎要求季孫斯授權給自己執掌季孫氏,季孫斯不同意,陽虎乾脆把季孫斯的堂兄弟殺了。季孫斯承認陽虎是季孫氏的代理人。當時魯國三桓的叔孫武叔、孟懿子仲孫何忌都年紀很小,所以,陽虎實際上已經控制魯國。但是他不知足,要政變幹掉三桓,可惜他失敗了。於是流亡到齊國,又轉到了晉國,成為趙簡之的左膀右臂,成就了晉國稱霸。當時孔子覺得趙簡之用陽虎是錯的,說“趙氏其世有亂乎!”,但是事實不是。孔子一生所遭受的磨難概括為四:“窮於商周,圍於陳蔡,受屈於季氏,見辱於陽虎。”其中兩難(圍於陳蔡和見辱於陽虎)與陽虎有著直接的關聯,另兩難亦或多或少與陽虎有一定的關係。【受困與匡】孔子周遊列國至匡(即陳蔡)時,被匡人誤為陽虎,“拘焉五日”。後經人再三解釋,消除誤會,孔子才“得去”。這次事件,孔子及其徒子徒孫們一直耿耿於懷,將賬算在陽虎身上。【受辱於陽虎】(第一段內容)。陽虎之所言所行,無疑給這位少年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世事無常,陽虎也因為與孔子的這一段糾葛,被變成了春秋大反派。他們長得很像嗎?

    由上了解到的【受困與匡】:

    據 《史記·孔子世家》 記載,孔子路過匡邑,結果被匡人誤以為是陽虎,因為陽虎曾經對匡人有過暴行,所以匡人把孔子控制住了,因為孔子長得太像陽虎了——“ 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 ”。雖然這次最終有驚無險,孔子也趁機發表了“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的豪言壯語。

  • 2 # 中孚鑑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華人,他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孔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對中國,甚至世界,是產生了很深遠影響的。

    陽虎,也是春秋時期魯華人。他本是魯國季孫氏的家臣。後來季孫氏在魯國的權利超過了魯國國君的權利,然而再之後,季孫氏家族後來卻又被陽虎所控制。也就是說,陽虎透過控制季孫氏,實際上已經是掌握了魯國的政權。

    陽虎掌握魯國實權,就和當時的叔孫氏、孟孫氏和季孫氏(三桓)有了矛盾相爭,但結果卻是陽虎失敗而逃到齊國。

    陽虎逃到齊國也並不好過,他本想勸說齊國國君齊景公攻打魯國,但因為陽虎是季孫氏家臣卻殘害季孫氏,如此就被認定為是一個親富不親仁的人。所以齊景公就把陽虎抓了起來。

    後來陽虎又逃到了晉國,到了晉國,陽虎的日子才好了一些,他受到了趙鞅的重用。這趙鞅是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他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是趙國基業的開創者。

    陽虎雖然在魯國殘害季孫氏,但他在晉國還是很老實的。因為趙鞅是一個厲害的人物,他懂得如何駕馭陽虎,從而讓陽虎乖乖的為他辦事的同時,又不敢胡作非為,只得是盡心的輔佐於他。

    孔子和陽虎都是春秋時期魯華人,那他們之間有什麼故事?他們長的像嗎?

    孔子和陽虎的相貌,長的還是有一些相像的。當時有一個地方的人被陽虎殘害過,所以那裡的人對陽虎非常的痛恨。而孔子和陽虎的樣子有一些相像。所以有一次孔子路過那裡的時候,就被誤認為是陽虎,結果就把孔子圍困了五天。

    除了這件事,孔子和陽虎之間還有別的的故事。有一次,陽虎跟孔子說季孫氏設宴招待士人,陽虎這麼和孔子說,意思就是讓孔子去。

    然而陽虎並不是這麼好心。當孔子去赴宴後,陽虎卻把孔子攔住說“季孫氏只招待名士,不招待你”。孔子聽了也只好回去了。總之,整體的來說,陽虎和孔子的關係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王的演講經典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