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圖怪談

    《五輪書》是一本好書,但是所謂的“世界三大兵法書之一”,而且是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孫子的《孫子兵法》並列,是吹得太過了。耳垂這件事的往往都是國內的書商,哪怕日本的書商再善於誇大也不敢這麼吹啊。

    先說書籍的吹法,一般這種尷尬的文字都在腰封上。腰封最早是日本人設計出來的,然後傳入臺灣,再然後大陸也就開始用腰封。這是因為現在的書為了防止磨損和翻閱過程中的損壞,就用塑膠包裝起來,不能翻閱讀者該怎麼獲取樹上的資訊呢?自然是用腰封將扉頁的精彩部分印在書的外面,這樣還不影響封面的設計,讀者能夠看到介紹資訊。沒成想書商為了擴大銷量,就會在腰封上列印這些看了讓人臉酸的營銷句子,越做越爛。

    再說書籍的內容。《五輪書》著重的是個體和武器的體驗,對於一個武士的修行、掌握各種兵器的技法很有幫助,可以說是單兵訓練在冷兵器時代的“道”。可是它也就僅限於此了,並沒有提到如何指揮一支軍隊戰鬥,如何訓練一支軍隊,如何做好戰爭後勤準備,如何考慮戰爭的政治因素,甚至跳出戰爭看待戰爭為什麼會發生……這些統統沒有,怎麼說是一本完整的兵法書呢?難道你想灌雞湯說這是一個人要像一支部隊?

    相比之下《孫子兵法》和《戰爭論》在這些領域都有涉及,戰略角度的視角、政治和戰爭的關係、具體作戰中的一些戰術細節、平時如何訓練等,雖然講的很多也都是“道”的方面而只抓大概,但比什麼都沒有的《五輪書》還是更像兵法書的。個人愚見,《五輪書》如果包裝成高階心靈雞湯,走個人修養和“一個人要像一支部隊”的路子,可能比包裝成“兵法書”更針對目標受眾。

  • 2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很多人對於世界三大兵法的說法深信不疑,再加上作者宮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的那次曠世比武,更是讓這部書充滿了奇幻色彩。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兵法這個詞在日本與中國,兵法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意思,《五輪書》的兵法,其實就是劍法的意思。《五輪書》本來是宮本武藏雙刀流的劍法秘籍,跟我們所熟知的《孫子兵法》、《戰爭論》的兵法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宮本武藏在書中提到一招叫“劍之踩踏”,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威懾對手,用腳踩住對方的劍。如果沒有一定功底的人你試試?

    這與孫武的風林火山有著質的區別。即便和克勞賽維茨的《戰爭論》的政治學意義也有巨大差距。

    《五輪書》和《孫子兵法》距離中間隔著10本《戰爭論》。

  • 3 #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

    《五輪書》應該算不上世界三大兵書。有幾個原因:

    1.《五輪書》主要講個人如何戰鬥,而兵法主要講群體如何戰鬥,《五輪書》不符合兵法的定義。所以日本人把《五輪書》稱為小兵法。

    2.世界三大兵法可能只有在《五輪書》上才這麼寫,別處沒有見到過,可能是出版商為了書好賣,而加上的。

    3. 有世界十大兵書的說法,十大兵書不包括《五輪書》。

    4.從影響力上看,《五輪書》對戰爭的影響太小,不像《戰爭論》指導了一戰,《裝甲戰》指導了二戰這麼有影響力。

    《五輪書》主要講單人如何修煉劍術而成為戰無不勝的人,核心是使用雙刀作戰,也被稱為“二天一流”。

    《五輪書》包括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風之卷,空之卷。

  • 4 # 文開石

    大家都說一看有《五輪書》就覺得不靠譜。

    我說一看到“三大”就笑出聲了。

    說這個“三大”

    典型華人的習慣,不論什麼都要弄出個“N大”的說法顯得厲害。

    要出處沒出處,要權威沒權威,無數的版本隨便亂編隨便亂傳。

    有什麼意思麼?

    說說《五輪書》

    宮本武藏所著,他這個人呢,你可以說是個劍客,可以說是個日本當時的單挑王。

    一對一是戰鬥,十對十,百對百,知道數十萬大軍廝殺都可以說是戰鬥。

    《五輪書》講的就是單挑,加上些心裡、形勢的判斷,也能用到大一些規模的戰鬥上,但要說算是兵法書,那就有點吹了。

    如果非說“約定俗成”,那出處可能是哪?

    習慣評個N大是華人的習慣。

    但這個三大,更感覺是日本人貼金的說法。

    日本古代沒中國那種十幾、幾十萬人的大仗,因為人少地小。

    看漫畫看史書,日本的戰國時代,屁大點地方几十上百個諸侯。

    手下算上農民能拉出幾千人就相當厲害了,和中國兩個村爭水源打架的規模有一拼。

    最大的戰役,“應仁之亂”“關原之戰”西軍8萬餘人,東軍7萬餘人。合計十五萬人,1467年的事情,那時候中國明朝。

    這算送的:

    1553年至1564年,日本戰國“第一名將”武田信玄和“軍神”上杉謙信在川中島地區出現過五次大規模的對峙或衝突,史稱“川中島合戰”。

    一邊兩萬人左右,加起來死了七八千傷了不到兩萬,還玩了出單挑。

    “越後之龍”上杉謙信殺入“甲斐之虎”武田信玄,連砍三刀,“甲斐之虎”武田信玄來不及拔刀,用鐵扇擋了兩刀,第三刀傷到肩膀,雙方被手下拉走。事後二人惺惺相惜,“甲斐之虎”信玄曾經評價“越後之龍”謙信,說他是“日本無雙的名將”;而謙信在獲悉信玄去世的訊息後,發誓一生不與武田家為敵。

    豪邁麼?熱血麼?其實呢?

    “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身高162cm,“越後之龍” 上杉謙信156cm,那時候的日本馬,不是所謂的東洋大馬,是本土馬,高度也就130cm。

    等於:一個小墩子騎在不如毛驢大的馬上,向另外一個小墩子砍了三刀。

    這個長款比例合適了。

  • 5 # 白馬嘯長安

    不是吧。按我們華人的理解,兵法是研究行軍打仗的。《戰爭論》和《孫子兵法》,毫無疑問是著名的兵法書。可《五輪書》我看過,是武功秘籍差不多,也講到點大道理。像李小龍的手稿編撰成的《截拳道之道》也是這種型別的書。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會,一是賣書的人的手段,二是日本人把這打鬥之道是稱做兵法的,此兵法不同於彼兵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牛頓第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