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18065681947

    成熟母綠蠵龜多半在人煙罕至的沙灘上產卵。它們對棲息地的忠誠度很高,在認定棲息地之後,無論離開多遠,絕大部分綠蠵龜會回到原來的棲地進行繁衍。但是,如果產卵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或改變時,如:多次嘗試後仍然無法順利掘洞、上岸屢次受到嚴重干擾或有阻礙物擋隔而無法上岸,都會使綠蠵龜被迫放棄原先的產卵沙灘,重新找尋更適合的繁殖地域。

    雌性多於夜晚在坡度小,沙質鬆散均勻,便於爬行和挖掘的海岸登陸,直至高潮線以上的灌木林邊緣,用後肢挖掘一個坑口為20×20釐米、深50釐米的洞穴產卵。產下的卵為數十個到百餘個不等,卵的直徑為41-43毫米,白色,形狀很像乒乓球,卵殼堅韌而富有彈性,不易破損。隨卵還排出粘液,形成保護層,對於防止水分蒸發,保證胚胎正常發育都有重要作用。綠海龜產卵的時期在各地區均有不同,每頭母龜一季會上岸產下1到9窩卵,平均約為4窩卵。 在經過了50天左右的孵化期後,小綠蠵龜就會破殼而出。孵化中的稚龜包覆在柔軟且具有韌性的蛋殼中,上面有許多不定型的蛋孔,是與外界交換氣體和吸收孵化期間所需水分的重要結構,因此,稚龜孵化狀況會受到卵窩位置與沙灘降雨量的影響。和多數其他爬蟲類動物相似,綠蠵龜的性別取決於龜卵孵化期第3至5周(即孵化期的中段,稱為性別決定期)的沙溫。

    研究資料顯示,綠蠵龜的中樞溫度(即卵窩產生50%雄性與50%雌性時的溫度;Pivotal temperature)雖因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通常介於28.0-30.3℃之間,當性別決定期溫度高於中樞溫度時,孵化出的均為雌龜,當溫度低於中樞溫度時,孵化出的均為雄龜,而介於中樞溫度間的沙溫,則會孵化出性別比例接近的稚龜。 沙中的卵大約過50天后會孵出小龜,小龜孵化前,上覆的沙土會產生洞狀下陷,表示不久後綠蠵龜就會孵化。綠蠵龜都在清晨三四點時爬出,綠蠵龜的孵化率約為6成,孵出的稚龜成堆往向外跑,頗為壯觀。剛孵出的綠蠵龜,背皮還未硬化,從沙灘到下海的6、7天內,會有許多動物吃它,全球只有一種鳥類以龜為食,在臺灣並沒有這種鳥。在臺灣,幼龜的天敵主要是臭青公蛇、赤背松柏根蛇、沙蟹。下海後,小龜還要躲避肉食魚類的掠食。綠蠵龜需要花25年以上才能發育成熟,成熟後的成龜會再回遊至出生地附近產卵。然而,海龜的存活率很低,每孵化的1000只稚龜中,只有一隻能成熟。

    剛孵出的稚龜,背甲直線長約四到五釐米之間,差不多是成人的掌心長度。背甲主要是黑色,腹部背甲邊緣和鰭緣是白色。同一窩的小綠蠵龜多半會在同一時間內爬出卵窩(稱為脫出),脫殼而出的稚龜,約需3到7天的時間才能爬出卵窩。避敵天性使然,稚龜通常會在夏天夜晚沙溫較低時,才會爬出地面,向著較為明亮的大海匍匐前行。在到達海邊時,便藉著向浪性,順著海浪的聲音,衝進浪花裡,奮力向外海游出。可以不停向外游上24小時,以減少被天敵捕食的機會。

    在稚龜回到大海再到長大成為二、三十釐米的幼龜之間,因沒有人在近海或海邊看過它們,過往科技不夠發達時,並不能真正找到它們生活地點,所以都用“迷失的歲月”來形容這段人類看不見的幼年期生活史。隨著航海及海洋探測的技術大為進步,有證據顯示,稚龜似乎在躲藏在大洋上漂流的馬尾藻團之下,過著以浮游生物為食的浮游性生活。但仍無法確定稚龜是怎樣到達馬尾藻團;也許是順著近岸洋流飄遊抵達,至今仍無法有很確切地瞭解小龜成長經過。 小綠蠵龜成長至背甲直線長二、三十釐米之後,才結束其浮游性的生活,此時稱為亞成龜,它們會在近岸的淺水區域,選擇有海草或大型藻類豐盛的棲地定居,以海中植物為主食的底棲性生活。而這類的區域多與珊瑚礁重疊分佈,因此在珊瑚礁區常可見到綠蠵龜的蹤影。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固定居住在一個攝食棲地,也可能在不同的年齡中,遷移到不同的棲地去居住。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都會在成熟之後,回到原來的出生地去繁衍下一代。綠蠵龜成熟的體長都在八、九十釐米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雷克薩斯gx460新款和寶馬x5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