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續變
-
2 # 雲飛揚看電影
陳嘉上導演的《蕩寇風雲》,由知名學者酈波擔任顧問,著名作家熊召政以及王思敏、譚廣源、吳孟璋等聯合編劇,趙文卓、倉田保昭、洪金寶及萬茜等主演,可以說是一部令觀眾稍稍意外的電影。意外在於作為古裝戰爭戲份的層層推進,細節相對真實,而動作明星們直接對決則依然有套路。《蕩寇風雲》詮釋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在浙江戰鬥的故事,也把民間喜聞樂見的懼內傳說搬上銀幕。文武全才的豪傑戚繼光,完全符合魯迅先生禮讚的民族脊樑,而且剛柔並濟,能夠做到“寵妻如何不丈夫”。
《蕩寇風雲》只是截取了戚繼光抗倭生涯的一個小片段,但因為戲劇衝突營造的極為出色,日本浪人的狂野與大明穩重保守的打法,陣法改革的緣起與突破,宏觀戰略與具體戰場之間的偶然。《蕩寇風雲》的節奏整體呈現出張弛有度的特點,在激烈的戰爭場面中間插入戚繼光和夫人的情感戲,讓觀眾的觀影情緒得到有效緩衝,為影片高潮的台州大戰做了充足的鋪墊。編導者還透過胡宗憲和趙文卓的對手戲,寥寥幾筆描繪出了明朝政治官僚的角力,更加顯現出戚繼光拒絕明哲保身,為民族大義考量並有著絕大執行能力的英雄形象。
本片可以與劉和平編劇、張黎導演的《大明王朝1566》勾連著觀看,故事開始於倭患嚴重的嘉靖三十四年,戚繼光因在山東備倭有功而調任浙江,任浙江都司僉書,司屯局事。戚繼光隨總督胡宗憲參加抗倭,提出了不少好建議,很短的時間就贏得了胡宗憲及其幕僚徐渭(文長)的賞識,嘉靖三十五年(1556)七月,經胡宗憲提議,29歲的戚繼光擔任寧紹臺參將。按照浙江的地理風物,戚繼光因地制宜,有選擇性的吸納礦工作為新兵,組織了一隻可以以一敵百的戚家軍,在義烏、台州大挫倭寇,從此聲名遠播。影片的故事基於歷史真實,編導者透過大量考證,走訪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城市(包括日本),生動還原出明朝抗倭的社會歷史背景。《蕩寇風雲》既有製作精良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展示抗倭的艱辛,觀眾還能夠在嚴肅激烈的戲劇衝突之外,看到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家庭生活。
所謂德行兼備,才能成為一軍統帥。戚家軍之所以戰無不勝,所向披靡,正是由於戚繼光的治軍之法出於人性。家學淵源的戚繼光的熟讀兵法,並在實戰中繼承和發展了孫、吳等法家軍事家的軍事思想, 形成了一套治軍思想和戰略戰術原則,寫下了《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軍事著作,可謂文物雙全。影片中最為精彩的段落也是戚繼光充分吸收民間智慧,製造對抗日本倭刀的各種武器,並在作戰佇列和出兵時機的安排上顯現出天才般的智慧。
趙文卓成功扮演了戚繼光“著《紀效新書》,練精銳之師”的振奮場面。戚繼光根據江南水鄉地形特色及倭寇單兵作戰能力較強、倭刀堅利的特點創設12人為團隊、攻防兼宜的“鴛鴦陣”,適合大兵團作戰的“一頭兩翼一尾陣”。寫實激烈的戰爭場面和細膩溫情的情感描寫,《蕩寇風雲》在情感敘事上真正做到了以柔克光,剛柔並濟,而且罕見地提升了近年來中國產古裝主旋律電影製作的水準,在塑造人物和描寫事件上找到了平衡,強行帶節奏,抒情刻意,人物混亂的弊病,終於在《蕩寇風雲》裡消失不見,觀眾去電影院是去了解民族英雄的史詩傳奇,而不是去聽人物的高談闊論,台州城攻防戰極其慘烈,勝負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參謀、排程後的執行能力。戚繼光其人其事不僅在中國被封為聖賢,而且在日本也被人所尊敬。《蕩寇風雲》在內地的票房,遠遠不如南韓電影《鳴梁海戰》,雖然說電影質量上的差異,但是本片更加真實可信,絕對沒有將日本武士、浪人小丑化、卡通化,戚繼光所取得的勝利是人間的戰爭而並非飛起來的民粹想象。
回覆列表
看點:敵人終於不是大白痴了,很機智,很厲害
戰爭場面也很不錯,很緊湊。
槽點:女一號是來打醬油的嗎?演技差到爆,簡直是拖油瓶
戚繼光夫人性格和人品,與歷史事實不符,歷史小故事穿插的很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