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讀書是福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所謂“戴森球”其實就是直徑2億km不等,用來包裹恆星開採恆星能的人造天體。這是一個利用恆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融合反應堆。戴森球是一種設想中的巨型人造結構,由弗里曼·戴森先生提出。這樣一個“球體”是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完全包圍恆星並且獲得其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能量輸出。戴森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並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並且他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從那時起,各種各樣的設計,包括建造人工天體或一系列這樣的結構以便包圍太陽,便不斷地由一些狂想的工程學家或科幻小說所提出,並冠以“戴森球”之名。這些後續的設想沒有僅僅在從太陽能收集站上止步-許多工程設計還包括建設人類殖民地和工業基地 。

    戴森的觀點在當時聽起來十分有趣,有人甚至認為關於“戴森球”的想法純粹是異想天開。但自從天文學家對類日恆星進行研究之後,就發現,它們的確發散出很多的紅外輻射。紅外線鐳射是銀河系中傳送訊號或是設立訊號燈的首選途徑。研究者說,原因就在於這種光可以穿透阻礙可視光的星際塵埃。戴森球與另一文明進化理論模型卡爾達肖夫指數很吻合。1964年,前蘇聯天文學家尼庫萊·卡爾達肖夫嘗試著描摹一項關乎技術演進的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文明需要支配越來越多的能源,而這些技術是如何演變,滿足這一文明的需求的呢?卡爾達肖夫等級論將文明劃分為三個型別:I型文明充分利用所在星球上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II型文明可以支配其局域恆星的能源;III型文明則可以利用其所在星系的能源。因此,從本質上講,搜尋戴森球就是探尋II型文明的存在。另外,由於建立在一個文明對能量應用的基礎之上,戴森球設想相對於其他探尋地外生命的研究,如SETI,就又多了一個優勢:即使外星人沒興趣與地球人對話,我們依然可以找到這些外星文明。

    這是因為如果戴森球存在的話,就一定會放射出一種非常特別的熱訊號,並且我們可以透過紅外望遠鏡觀測到這些訊號。當電腦用電的時候電腦本身就會發熱,同樣的道理,當戴森球聚集太陽能的時候本身也會升溫。這些熱量就會以紅外線而非可視光的形式輻射出來。萊特解釋說“戴森球在中紅外光下看起來會特別亮。就像人體,在黑夜裡,我們是看不見的,但是帶上中紅外線眼鏡後,我們就會看到人體發出很明亮的光。”建有戴森球的文明想要想不被發現需要不遺餘力,要麼以某種全新的方式除去餘熱,要麼需要建成一個能發出冷光的超大散熱器,而這些冷光需要足夠冷,在宇宙微波背景(宇宙大爆炸的餘光)下不會被發現。萊特告訴我說,後一種解決方案將會涉及到建造一個球體,而這個球體將比需要的大出一百多倍。“只要一個文明想隱藏那麼它就一定能夠隱藏,”他接著說,“但是要想隱藏,整個文明需要精心策劃並構建出一個龐大的工程體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鍛鍊身體會不會提早透支衰老?